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作者:吴忠豪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第07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现行部分中小学语文教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将“习”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是曲解了这句话的原意。当代学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将“习”解释为“实习”,强调学了以后需要反复多次“实践、练习”才能真正学会。这一解释正确揭示了孔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核。“学而时习之”,隐含了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在孔子时代还没有“理论”与“实践”这些哲学概念,他用“小鸟反复试飞”这种非常巧妙的比喻,来表达他对“实践”在学习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智慧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反复强调了三次,“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则。”可见“实践性”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这么多年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两个属性,更多关注和强调的是“综合性”特点。大家都认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是不可否定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视发掘这门课程的人文内涵,以充分发挥学科的教化作用。但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其实从学生学习语文这方面看,我们似乎更应该强调的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无论是听说能力还是读写能力,都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当中获得的,或者说是习得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当然很重要,但相比之下,学生的“习”即“实践”对提高语文能力其实更加重要。仔细想来,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教师是否重视,是否强调,它都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体现出来;而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却需要教师通过主观努力有意识地去实施,才能在课程中得以体现;如果教师认识不到位,教学中不有意识地去设计,那么,这门课程就可能上成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性课程,其实践性的特点可能完全得不到体现。这么多年来,语文课一直没能走出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样的误区,这和语文教学工作者包括语文教师一直对这门课程实践性特点缺少重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于永正老师退休之后曾写过一篇《我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怎么教语文进行了反思: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于老师说:“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于老师引用了清朝颜元说过的一句话:“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江西有一位自称为康山老道的语文教师,曾经在一篇《学好语文很容易》的文章中提出了学好语文的三点招数:1.每天写日记,每天就写100字,不多不少。写到一千回,下笔如有神。2.搞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给所有老师起外号。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得山穷水尽。3.进行背字词、背诗文比赛。背些古今中外死人活人的东西,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边用,活背活用。这样学语文,什么语文考试,作文竞赛,都不在话下了。
还有一位教了几十年中学语文的名师顾德希,在临近退休时也写过一篇文章谈母语学习: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绝不能无视母语学习的这种一般性规律,否则就要碰壁。语文课本中某些学科知识之所以并不管用,就是因为这些知识并不反映母语学习的需要。 这三位从事语文教学几十年的老教师,他们对如何学好语文的话语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内涵基本一致,就是强调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多积累,强调的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这完全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语文课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必须“精讲多练”,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其实目标就是一个,就是语文课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可是这么多年来,语文课一直没能改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局面,这和我们的阅读教学长期采用讲读课文的方式有关。我们一直在研究教师怎么讲得有效,怎样讲学生会有兴趣。循着这条思路去展开研究,语文课教师讲的内容会越来越多,文本思想内容会越挖越深,文章写作方法会越讲越复杂,语文课越上越难上,但语文课的低效,学生的厌学现象却难以改变。其实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语文课必须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学生如何“学”上。语文课不应该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应该是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这必须成为一种信念,必须作为评价语文课有效性的刚性指标,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上成一门实践性课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