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注个性差异 实施差异教学

2023-06-16 来源:好兔宠物网


关注个性差异 实施差异教学

一、 学生个性差异的概念和学生差异的表现情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学生个性差异现象从身心各方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容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教育者以爱心和智慧在孩子成长的事业上做了多少工作,他所教导的学生们最终仍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心理学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受遗传、环境、种族文化差别等等的影响。个性差异是也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教育的依据,只要研究和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心理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教学

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学生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

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首先,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这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其中主要有:学生智力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快慢的最主要因素;学生人格特质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习得素质存在个体差异, 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对学习起加速或减速作用。另一方面是后天的,包括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影响,生活学习中意外事情的影响。

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课标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在速度上、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就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把班级授课与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如日本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形式,实行“适应个性的教学”。德国也提倡分组教学,并注意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目前我国也在探索怎样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小

组教学、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根据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情况,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组,教师对不同组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练习等方面都区别对待。也有实验采取分组结对方法,即两张课桌四人为一组,四人又结成两对,优差搭配,以好带差。通过这种形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其次,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进程,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在面向多数的集体教学中兼顾两头,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要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情况,及时注入不同的信息,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后进生能回答的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以达到大面积丰收。对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教师对他们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教学应用题的时候,练习中可以要求差生完成基本的练习题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学习好的学生在做完后,再做一些较难的题目,或者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讲得又细又多,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重复地练。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本身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小学生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教师的问题,此类行为的频度在学生课堂言语行为总频度中之比重高达93.8%,提问、异议及其它类行为的比重分别仅占1 .7%、2.7%与1.8%。而由“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所构成的师生言语交往行为过程都是由教师启动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非自主地位。可见当前我国大教学班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些弊端,强调教育要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其次,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学内容上,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人文性与科学性、社会性相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例如数学的计算,它对不同学生的要求就是不同的,它可以允许一些学生用多一点的时间达到要求,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也可以适当,计算只要求达到“会”或“比较熟练”的内容时,在速度上就不要不切实际地提出过分的要求,另外鼓励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根据不用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达到统一的要求。

最后,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新的评价方法改变了以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力求让学生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得到发展,其目标包括文化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审美艺术素养、劳动技术素质和完善的人格。这说明了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是客观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它们最喜欢的,最适合的,最需要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

师要摒弃“长幼有序”、“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的教师首先要能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是辨证的也是统一的,我们在教学教育中只要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能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三、差异教学的策略

因此,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索”的“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以下理念:

1、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以教师如何“教”为核心来设计教学的传统观念,而是要以学生如何“学”为核心。在教学中,我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的潜能。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动中有序的教学氛围,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人人有语言实践和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谢全模同学是一个本来内向,很少言词的学生,宽松和谐的课堂使他勇敢地站了起来,更可贵的是他在保护自己自尊的同时掌握并运用了他的学习方法。

进行独立探究式的学习,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生而言,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而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即有自信地进行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思考后产生的问题和看法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各种学习环境,尤其是个别学习环境中,独立地、有目的地在知识海洋中去获取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地培养起来。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强主动学习信心。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一些学困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促进学困生主动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学习的内容相同,有的学生会感到太浅,有的学生会感到太难;有的学生理解得快且深,有的学生理解得慢且浅,有的学生甚至是似懂非懂或者一点都不懂。而导致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个体的心理、生理上的差异,以及其接受能力不同影响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原属于教师专利的“三尺讲台”让给学生,也让学生当当“小考官”,这样,使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平时比较少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有参与的机会。同时,他们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敢问、敢议、敢于表现自我。

3、留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挖掘学生中的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从着眼于儿童获得信息的多向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创造能力,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增强群体间协作意识。”教学时,要开放合作学习环境,把合作学习范围扩大到整个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遇。例如在教学中有不少的题目有多种解法,就要鼓

励学生多想方法解题,相互交流。并且肯定各种正确方法,强调学生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解题思路,并鼓励学生们掌握解题的多种思路。这样挖掘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资源,赋予学生宽松质疑、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4、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分层教学

在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风格。若从这三方面来分层,事实上不可能。但考虑到这三个因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总是综合性地表现出来的,而且考虑到差异性中的共同性,建议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一般分为A、B、C三层或B、C两层。必须指出,对学生的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以做到心中有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正在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不断地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继承性的学习转向创新性的学习,教学过程正在由单向控制向双向交流转变。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去发现知识,发展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和自主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的最佳结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