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定义
土壤改良是针对土壤的不良质地和结构,采取相应的物理、生物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质量、产量,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的过程。
土壤改良方法
一、贫瘠土壤改良 1、瘠薄粘重土壤
(1)、重施有机肥料.施入的有机肥料易于形成腐殖质,从而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每年每亩施有机肥15—20吨,3—4年即可行成良好的基地.
(2)、压砂降低粘性。有条件的情况下,每亩地施入河砂土20~30吨,连续两年,配合施有机肥料,可使粘重土壤得到改良。
2、低洼盐碱地贫瘠土壤改良
(1)、增施有机肥料.结合土壤深耕,切断表土与底土毛细管的联系,让有机肥料转化成腐殖质,促使表土层形成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通过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种植耐碱作物与绿色肥料等农业生物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3)、使用土壤化学改良剂.
3、砂质土壤肥力改良
(1)、大量施用有机肥料。把各种厩肥,堆肥在春耕或秋耕时翻入土中,提高有机质含量,借助有机质的缓冲作用,适当多施可溶性化学肥料,保存在土中不至流失。
(2)、大量施用河泥,塘泥。如果每年能亩施河泥5~10吨 。几年后土壤肥力必然能大幅度提高,过度疏松,漏水,漏肥的现象将大有改善。
(3)、种植绿肥.在两季作物间隔的空余季节,种植豆类科蔬菜间作,轮作,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和氮素肥料.
(4)、客土改良、深翻压砂。对土壤进行深翻,使底层的粘土与表层砂土掺合,以降低其砂性。也可以采取客土改良的办法降低砂性,提高土壤的储水储肥能力。
二、过砂、过粘土壤改良:
1、增施有机肥。通过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将砂土凝结成小土团改变砂土松散、无结构的不良状况,提高养分的吸收储存;将黏土粘结的大土块碎裂成大小适中的土块,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弥补土壤质地过砂、过粘带来的缺陷.
2、掺杂客土,改良土质。将质地过砂、过粘的土壤(客土)掺和到过粘或过砂的土壤(本土)中去改变本土质地,改良的深度范围为土壤耕作层。沙土掺黏的比例无明确要求,而黏土掺沙要求沙的掺入量比需要改良的黏土量大。
3、翻淤压砂,翻砂压淤。当某地的底层与耕层土壤差
别较大时,可以通过耕翻,将底土作为客土,翻动起来与耕层土混合,达到调节耕层质地目的.
4、引洪漫砂.洪水中所带的淤泥来自于地表肥沃的泥土,将洪水有控制的引入农田,可以通过沉淀,增加砂土的土层厚度,改良质地,肥沃土壤。
5、不同土质,不同措施。砂土整地时,畦低一些,垄宽一些,播种深一些。播种后要镇压接墒,肥料少量勤施;粘土整地时候,要求畦高垄窄.尽量冬耕晒田,多放水晒田,播种浅一些,以利出苗。
三、泥土酸碱度改良: 1、酸性土壤改良
(1)、使用石灰中和酸性,每亩每次施20~25千克石灰,直至改造为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 2)、增施绿肥、农家肥,施足底肥,增加土中有机质,达到改善土壤酸性的效果.
(3)、增加灌溉次数,冲淡酸性对作物的危害. ( 4)、增施碱性肥料,如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钙镁磷肥、磷矿石粉、草木灰等,中和土壤,提高作物品质产量.
2、盐碱性土壤改良
(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种植绿肥.增加有机肥的同时增加覆盖,起到减少蒸
发和抑盐作用。
(3)合理耕作。合理耕作及时松土,可减少蒸发,破除板结,改善通气,抑制返盐,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吸收。
(4)种植水稻。长时间泡水,土壤中盐分被压到耕层以下的地下水里,排出田外。
(5)植树造林。降低风速,减少蒸发,减轻地面返盐。 (6)刮除盐土.在春秋旱季,将含盐表土刮除,移出耕地外,降低土壤含盐量.
(7)化学改良.通过施用磷石膏、酸性化肥,施用抑盐剂等化学方法,改良碱性土壤。
胶东地区土壤改良:
胶东地区的土质属偏酸性砂质土壤,土壤通透性好,不易受涝害;耕作阻力小,便于耕作等优势,但是部分地区土壤存在酸性过重,结构过于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能缺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可以对土壤进行改良:
1、针对胶东地区土壤酸度过重问题,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良:
(1)、通过大量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保肥能力.
(2)、减少化学肥料特别是氨态氮肥的使用,避免由于肥料的施用过量及施肥方式不当造成土壤酸化。
(3)、用熟石灰及一些碱性土壤改良剂来中和土壤的酸
性,提高土壤PH值。
(4)、增大碱性肥料的施用量,中和土壤,提高作物的品质.
2、针对砂质土壤过分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等弊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良
(1)、通过加大有机肥施用量,改变土壤的松散结构,提高土壤的养分吸收储存能力。
(2)、施用河泥,塘泥,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砂土过度疏松,漏水,漏肥等缺陷.
(3)、对砂层较薄的土壤可以深秋压砂,使底层的粘土与砂土掺合,以降低其砂性。也可以采取客土改良的办法降低砂性。
(4)、追肥要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减少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