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7052536 U(45)授权公告日 2018.02.27
(21)申请号 201721014022.9(22)申请日 2017.08.15
(73)专利权人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
司
地址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
水秀路1418号4号房(72)发明人 董洪江 周伟钢 顾春朋 吴芳
潘乔旭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山中际国创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32311
代理人 盛建德(51)Int.Cl.
H01H 50/38(2006.01)H01H 9/44(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54)实用新型名称
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包括一灭弧腔、两个并排布置于灭弧腔顶部上的静接触点和一活动内置于灭弧腔中的动接触片,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分别沿竖向相对布置,且动接触片还分别能够与两个静接触点连通,或者动接触片还分别能够与两个静接触点断开;在静接触点的相对两侧外还各分别设置有一永磁体,两个永磁体间的连线方向与两个静接触点间的连线方向相互垂直,且两个永磁体的极性相同;通过上述结构创新,该灭弧系统结构能够使得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间产生的电弧扩散方向相同,并且一直保持平行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接触而发生短路,实现了无极性灭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07052536 UCN 207052536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包括一灭弧腔(1)、两个并排布置于所述灭弧腔(1)顶部上的静接触点(2)和一活动内置于所述灭弧腔(1)中的动接触片(3),所述动接触片(3)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2)分别沿竖向相对布置,且所述动接触片(3)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2)连通,或者所述动接触片(3)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2)断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静接触点(2)的相对两侧外还各分别设置有一永磁体(4),两个所述永磁体(4)间的连线方向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2)间的连线方向相互垂直,且两个所述永磁体(4)的极性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腔(1)由陶瓷与金属烧结密封而成;两个所述永磁体(4)均内置于所述灭弧腔(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永磁体(4)的上端面均高于所述静接触点(2)的下表面;
且以所述动接触片(3)与所述静接触点(2)断开时的状态为基准,每一所述永磁体(4)的下端面还均低于所述动接触片(3)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腔(1)由陶瓷与金属烧结密封而成;两个所述永磁体(4)相对布置于所述灭弧腔(1)的侧立壁的外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永磁体(4)的上端面均高于所述静接触点(2)的下表面,并同时低于所述灭弧腔(1)的顶部;
另外,以所述动接触片(3)与所述静接触点(2)断开时的状态为基准,每一所述永磁体(4)的下端面还均低于所述动接触片(3)的上表面。
2
CN 207052536 U
说 明 书
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接触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要提升高压直流接触器的带载切换能力,就必须解决其接触系统的灭弧能力。而现有的直流接触器的灭弧主要是依靠提升触点的间隙和压力来提高灭弧能力,而上述灭弧方式在高压、大功率负载条件下的灭弧效果会比较差,造成带载切换寿命低。而且上述灭弧方式还会造成接触器体积较大,浪费安装空间。[000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发明内容
[0004]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能够在实现无极性灭弧的同时,还有效缩小了器件的体积,节约了安装空间。[000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包括一灭弧腔、两个并排布置于所述灭弧腔顶部上的静接触点和一活动内置于所述灭弧腔中的动接触片,所述动接触片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分别沿竖向相对布置,且所述动接触片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连通,或者所述动接触片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断开;在所述静接触点的相对两侧外还各分别设置有一永磁体,两个所述永磁体间的连线方向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间的连线方向相互垂直,且两个所述永磁体的极性相同。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灭弧腔由陶瓷与金属烧结密封而成;两个所述永磁体均内置于所述灭弧腔中。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永磁体的上端面均高于所述静接触点的下表面;
[0008]且以所述动接触片与所述静接触点断开时的状态为基准,每一所述永磁体的下端面还均低于所述动接触片的上表面。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灭弧腔由陶瓷与金属烧结密封而成;两个所述永磁体相对布置于所述灭弧腔的侧立壁的外表面上。[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永磁体的上端面均高于所述静接触点的下表面,并同时低于所述灭弧腔的顶部;另外,以所述动接触片与所述静接触点断开时的状态为基准,每一所述永磁体的下端面还均低于所述动接触片的上表面。[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通过在所述静接触点的相对两侧外各分别设置有一永磁体,两个所述永磁体间的连线方向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间的连线方向相互垂直,且两个所述永磁体的极性相同,能够使得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间产生的电弧扩散方向相同,并且一直保持平行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
3
CN 207052536 U
说 明 书
2/3页
接触而发生短路,实现了无极性灭弧。②由于该高压直流接触器的灭弧效果好,在较小的空间内即可达到较好的灭弧效果,进而可缩小器件的体积,节约安装空间。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4]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两种电流方向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所述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的灭弧原理示意图。[0015]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0016]1——灭弧腔 2——静接触点[0017]3——动接触片 4——永磁体[0018]5——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0020]实施例1:
[0021]请参阅附图1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包括一灭弧腔1、两个并排布置于所述灭弧腔1顶部上的静接触点2和一活动内置于所述灭弧腔1中的动接触片3,所述动接触片3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2分别沿竖向相对布置,且所述动接触片3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2连通,或者所述动接触片3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2断开(其为公知常识,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在此不作详述);特别的,在所述静接触点2的相对两侧外还各分别设置有一永磁体4,两个所述永磁体4间的连线方向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2间的连线方向相互垂直,即两个所述永磁体的摆放方向均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2间的连线方向相互平行,且两个所述永磁体4的极性相同,即两个所述永磁体4的极性排布为N极对N极,S极对S极。通过上述结构创新,该灭弧系统结构能够使得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间产生的电弧扩散方向相同,并且一直保持平行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接触而发生短路,实现了无极性灭弧。[0022]在本实施例1中,优选的,所述灭弧腔1由陶瓷与金属烧结密封而成,两个所述永磁体4均内置于所述灭弧腔1中,每一所述永磁体4的上端面均高于所述静接触点2的下表面,且以所述动接触片3与所述静接触点2断开时的状态为基准,每一所述永磁体4的下端面还均低于所述动接触片3的上表面;因此,动接触片与静接触点之间形成的整个电弧都会处于磁场中,灭弧效果好。[0023]实施例2:
[0024]请参阅附图2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实施例2所示的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与实施例1所示的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大体上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在
4
CN 207052536 U
说 明 书
3/3页
实施例1中,两个所述永磁体4均内置于所述灭弧腔1中;而在实施例2中,两个所述永磁体4通过两个支架5相对布置于所述灭弧腔1的侧立壁的外表面上。[0025]另外,在实施例2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灭弧腔1由陶瓷与金属烧结密封而成;每一所述永磁体4的上端面均高于所述静接触点2的下表面,并同时低于所述灭弧腔1的顶部;以所述动接触片3与所述静接触点2断开时的状态为基准,每一所述永磁体4的下端面还均低于所述动接触片3的上表面;因此,动接触片与静接触点之间形成的整个电弧都会处于磁场中,灭弧效果更好。[0026]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对所述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的灭弧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附图3和附图4分别示出了在两种电流方向情况下,所述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结构的灭弧原理示意图。下面将以附图3所示为例进行说明:首先为了便于说明,将两个所述静接触点2的布置方式定义为沿左右方向布置,将两个所述永磁体4的布置方式定义为沿前后方向布置。在附图3中,两个所述永磁体4的极性排布为N极对N极,S极对S极,磁场方向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左边的静接触点为正极,右边的静接触点为负极,电流由左边的静接触点经过动接触片,再从右边的静接触点流出(附图4所示电流方向与附图3正好相反);那么,两个所述静接触点与所述动接触片之间产生的电弧会在磁场力的作用下向后运动(图中虚线箭头所示),并且一直保持平行,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接触而发生短路,实现了无极性灭弧。[002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5
CN 207052536 U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6
CN 207052536 U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2
图3
7
CN 207052536 U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4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