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策略分析
文/张燕娜 张晓瑞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疫情已度过最困难的时期,但国外疫情仍发展迅速,感染人数还在迅速增加,我国防范疫情境外输入的压力正不断加大。相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对生命威胁的即时性,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与持久性,持续蔓延的国际疫情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会让2020届高校毕业生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本文通过分析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思想认知和行为表达,解剖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特点,从疫情防控下的多方面探讨,提出“稳就业”对策。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就业1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既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家、社会、高校等多个层面的维稳与发展,是促进民生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就业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有利于培养社会人才,促进人才资源有效利用。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874万人,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毕业不能就业、毕业不好就业,势必关系社会稳定。“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指示,高校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阶段与疫情防控同等重要的工作,举全校之力抓好、促好。
2 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1)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机会的减少可以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进行探讨。从需求来看,毕业生规模不断增长导致就业机会需求量大。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约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且2020年留学回国的毕业生规模估计在60万左右,庞大的毕业生规模无疑会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就业竞争与就业压力,劳动力供给增多导致了就业机会竞争激烈。从供给来看,经济下行与疫情双重影响导致就业机会供给减少。很多民营企业面临一定的生产经营压力,部分中小型企业甚至面临停产倒闭的困境,为削减人力资本,企业将减少或取消招聘计划,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市场需求,从而直接减少就业机会。
(2)就业求职渠道不畅。受此次疫情影响,各高校延期开学,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不能提前走访企业,原计划的春招工作相应地推迟或取消,因此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求职渠道受到了阻碍。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的信息量和信息拥有能力本就存在差异,主要求职渠道的封锁会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虽然网络招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网络信息泛滥,毕业生的精力有限,很难又快又好地捕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3)就业心理变差。就业心理变差可以从心理怠慢和心理焦虑两方面来探讨。一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为了不扩大疫情,人们都选择居家隔离,当今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年轻一代就算不工作,家里也能供吃供喝,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悠闲的生活中产生了怠慢的心理,从而选择推迟就业或不就业,这也是近些年来所出现的“慢就业”现象。二是一些毕业生对此次疫情和相关国家政策的认识不够,过度想象疫情的严重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且对国家出台的相关帮扶政策理解不到位。因在家等待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参加毕业答辩和就业,从而产生恐慌和焦虑的心理。
(4)岗位分配变化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单位缩减用人需求,减少岗位的招聘人数。如某企业原本需要十个岗位,但由于疫情影响,停工停产,原本岗位工作无法启动,故暂时削减用人需求,减少岗位分配数额。与此同时,随着部分岗位需求的缩减,另外一些应运而发的行业与产业迅速发展,如医疗卫生、物流管理、环境工程、新媒体、化工科技等行业部门的用人需求及岗位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突发岗位分配较大变化的挑战。3 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的策略分析
3.1 根据新形势,结合国家政策方针,动员基层就业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国家近几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到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作为具有新思想、新科学文化知识的热血青年,投身基层就业,不仅是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而且基层作为成长的最低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脚踏实地,有了基层的工作经历,才能为以后更高层的工作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而且此次新冠疫情涌现出的一批批舍己为人的基层抗疫工作者,更是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的优秀典型代表,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主动投身基层,留在基层工作,吸引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对于响应国家号召以及提高就业质量具有双重意义。3.2 适应新形势,拓宽高校就业指导新形式
作为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主要阵地,学校要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对历届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加强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学校和专业、企业的结合,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拓宽学生就业及择业渠道,并且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互联网+”创业形式以及线上、线下各类人才招聘宣讲会,创业交流研讨会等拓宽学生眼界,并且不断指导学生完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开展与毕业生面试指导、校友交流会等,助力毕业生高效且及时的更好就业。3.3 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提供不断线式服务
鼓励各地针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开发设置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要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从高校层面,可以开辟国外、省外就业市场,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挖掘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利用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等精准推送就业政策和信息,以及针对性就业岗位。并定期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相关就业信息的反馈,以提升信息发布的实效性。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持续精准服务,常态化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在抖音、快手、微博等网站开设毕业生招聘专区专栏,创新“直播带岗”“直播就业”等模式。
3.4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扶持创业创新
高校可以开展针对性职业指导和大规模、高质量职业培训,将有意愿的毕业生全部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根据各专业发展和行业特色,积极确定一批就业见习岗位,把有需求的未就业毕业生组织到就业见习活动中。并且,推进创业培训广覆盖,提升培训针对性。倾斜创业服务资源,推荐适合发挥毕业生专长的创业项目,提供“一条龙”服务。政府社会及高校相应地提供免费经营场所,支持离校两三年内高校毕业生创业。鼓励创业园区吸纳高校毕业生入驻创业,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失败的,给予相应最长的社会保险补贴。为其创新创业最大程度的解决后顾之忧。4 结语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失业率也在不断上升。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实现好就业和全面发展始终是一个重(下转39页)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7
TheSocialAngle 社会广角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及管理分析
文/颜晓卉 杜迎春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是确保列车科学调度、车辆安全行驶的关键,并展现了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准。相关人员需对该项工作的主要特点进行全面了解,根据现实条件与理论依据,有目的性、计划性、战略性的制定新的工作计划与管理策略。即科学完善交通行车组织的控制模型、注重城市轨道交通中单行道组织的调整与优化、实现网络客流大数据可视化的城市行车组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应用;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与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人为要素,还需对物联网技术、监控系统的应用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需对整个系统中的不易控制、不稳定因素进行动态关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与管理,为保证其效率与质量获得大幅的提升,应将传统工作模式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科学的融合。在对客流、路线、道路面积等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加工、整合与处理时,应学会动态的更新网络客流大数据。以列车行驶的实际情况,对相关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与重新安排。
1 城市轨道交通组织的主要特征1.1 调控时间有限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需与城市道路管理的现状与外来规划进行科学的融合。管理人员需根据道路交通的客流情况,对行车计划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完善。在对城市轨道交通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尽量降低调整的时间,保证整个道路交通能获得科学的管理。而城市轨道交通组织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客流密度,还在交通管理的时间展现出一定的紧迫性。在城市轨道交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真正投放在行车组织工作上时间极其有限。1.2 完善指标冗杂
城市轨道交通组织的应用与管理,受诸多条件与因素的限制与束缚。无论是列车与站点的匹配性,列车时刻表的合理性等,都存在一定不可预测性。而若想最大程度的降低列车实际运行与预期计划间的偏差,需对关键性的指标进行最细致化的完善与优化。即管理单位在制定列车行车计划时,既要考虑运行图的兑现率,还需尽量避免出现延时的情况。在强调正点率的基础上,还需对行车安全性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2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及管理策略2.1 科学完善交通行车组织的控制模型
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进行应用与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对常规性的工作流程与程序进行科学的规划,还需制定具有可操作性与时效性的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在处理突发交通意外的过程中,应尽量运用最短的时间恢复路况,并确保列车以预期的时间到达目的地。相关管理人员需完善的交通行车组织控制模型,对行车状况进行预测与全程的检测。将具体的待解决事项转化成触发闭环优化的条件或指标。交通行车组织控制模板的优化,需与交通案例进行融合。既要利用大数据对控制模型进行不断的优化,还需在实践中进行全面的检验与改进。当出现不符合预期的反馈信息时,应对前述过程进行更改与创新调整,直至生成具有可操作性运行方案2.2 注重城市轨道交通中单行道组织的调整与优化
(作者单位:河北黄骅市渤海理工职业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与管理,应充分发挥微循环交通网络的功能与作用。所谓的微循环交通网络,主要指的是单行交通组织。若这部分工作不能有序、顺利的推进与完成,将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的高效应用与创新管理产生消极影响。相关部门应对城市所有单行道的车流量、交通调控、路面面积等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优化与调整策略。其中,道路的宽窄是决定交通是否通畅的关键要素,需管理者依据客流数据等进行科学的改善与处理。即在早高峰、晚高峰加大管理力度,对逆向行驶的违规人员进行强有力的惩处与规制。确保每一条单行道都能获得有效的应用,解决人们出行的各种交通问题。2.3 实现网络客流大数据可视化的城市行车组织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与管理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管理目标的实现,应需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作用。在不断完善与修护硬件设备、设施的同时,应注重在管理系统上进行优化与和升级。而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与管理,应符合与顺应时代发展态势与要求。当信息化建设成为每一个领域必须要实施与推进的工作时,应做到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挖掘大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并为相关部门与决策层提供明确的参考依据。同时,需对有价值的数据转化为更加直观的图形,便于管理人员进行对比与分析,基于更易于理解的语言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高效应用与管理。3 结语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需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与管理建立新的认识。当需求与要求发生较大改变时,应对传统的工作安排与部署进行创新与调整。既要对道路交通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解决,还需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予更高的关注与重视。参考文献:
[1] 詹春光.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及管理探析[J].科技风,2019(34).
[2] 吴静.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实时预测与客运组织应用与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08).
[3] 赵学彧.突发事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疏散组织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作者简介:颜晓卉(1989—),女,河北省沧州市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轨道交通。
(上接37页)大新战略问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迎接毕业生需要保持敏感,遇到问题,不必过于惊慌,要沉下心来思考和规划。总体来说,困难是暂时的,但我们应该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参考文献:
[1] 刘梦琳.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人力资源,2020(10.
[2] 蒋大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西部素质教
育,2019.
[3] 罗静,刘晟.新冠肺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05).
[4] 刘思广.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策略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0(04).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