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21-12-11 来源:好兔宠物网
劳 动 保 障 世 界就业创业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叶淑婷 方妙英

(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

【摘 要】受新型冠状病毒冲击,大学生就业难,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新冠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疫情;影响因素

近几个月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线下招聘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企业纷纷削减招聘计划,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加剧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

一、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一)职场缩减招聘规模

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冲击导致企业对人才需要发生变化。据《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中国及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基于招聘大数据的分析预测》报道:2020年第一季度招聘职位相对于2019年同期下降27.8%,招聘人数同比下降了26.8%。相关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将增员需求控制在10人以内,招聘人数在30人以上的企业则减少四分之一,企业招聘计划随之调整或延期,求职市场降温明显,高校毕业生面临最难的毕业季。

(二)就业计划被打乱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拥有两个签约黄金期,一个是大四上学期的秋招,另一个是最后一学期的春招。由于疫情,不少高校提出在疫情防控期间取消学生实习,使得企业面对面了解学生的机会被剥夺。而对于考研的同学或者对秋招结果不满意的同学,他们寄托春招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但由于疫情,失去了最后春招的机会,就业计划被打乱。

(三)就业待遇下降

《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中国及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基于招聘大数据的分析预测》报告中说明,月薪低于4000元的职位数减少44%,月薪超过1500元的职位数减少了12%。有29.68%的企业受到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发放薪资。由此可见,疫情的暴发使得部分企业面临生存问题,他们不得不降薪、裁员,以此减少成本来维持企业自身的发展。

(四)就业形势严峻

据统计,2019年中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834万人,而2020年毕业生规模有874万人,同比增加了40万人,开创了历史新高。往年到6月毕业季,高校学生就业率一般达95%,但今年普遍只有50%左右。越来越多毕业生涌进人才市场,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而就业市场却不景气,大量大学生直至毕业仍没找到工作,就业形势特别严峻。 二、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一)个人因素

个人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水平和个人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1.个人认知水平

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是个人认知水平的部分。其中,自我认知是指毕业生对自身的洞察和了解,社会认知是对自我的认知、评价和定位,其中社会认知主要的来源是社会实践。有些同学自我认识不够,过于高估自己,忽视自己的真实水平和实际情况,没有认清新冠疫情下的社会情况,还期待像以往一样要找待遇高、福利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岗位。有一些同学对待遇低一些的职位不满意,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导致至今还没找到工作。

2.个人心理素质

一个稳定、成熟、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个人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疫情暴发后,部门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强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成熟的眼光,屡次面试遭遇挫折便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怨天尤人。现实和理想差异较大,学生则不能灵活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便会处于失落中不能振作,因此丧失就业机会。

(二)社会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和社会内部运行的客观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以下从政府、家庭、高校三个方面阐述社会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经济因素

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不少企业响应政府政策不开工不办公或是线下办公,实际上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市场状况出现一度低迷,这让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降薪减工的策略,甚至有一些企业难以撑过疫情便宣布解散。此情况下,就业岗位会相应减少,大学生找工作便陷入相对较难的状态。

2.家庭因素

疫情期间,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其

本文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莞理工学院质量与品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B200101)。

25就业创业劳 动 保 障 世 界次,大学生就业也受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家庭社会地位越高的大学生有可能在父母建议下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以推迟就业,而且父母给予物质支持也会让大学生对求职更有信心;而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大学生产生即刻就业的行为会更高。

3.高校因素

教育是一种目的、有意识、有文化的活动,受政治、经济的影响而产生一定滞后性。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市场与学生双向选择的过程。在疫情特殊的情况下,高校声望、教育水平以及就业指导都会对高校毕业生产生直接影响,而高校若没有采取一些就业引导、就业心理舒缓等措施,学生可能会更难找到工作。

三、解决疫情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在疫情状况下,毕业生应该采取积极的心态对待求职、思考自己的未来,制定后续的应对策略。

(一)个人方面

首先,在疫情环境面前,毕业生要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树立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和求职就业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制定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就业规划,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理性选择就业方向;第二,个人要积极转变思路,积极响应“云招聘”,重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保持良好心态,投入新的形式中,让自己在新形势下占据主导地位;第三,多运用自我激励法,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冷静分析问题,利用积极的榜样力量来激励自己,让自己保持正能量;利用闲暇时刻,全面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充分借助国家推出的就业新举措,主动抓住就业机遇;最后,精心准备好简历,重视简历信息,充分运用好省、校就业系统两个平台,积极投递信息,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了解掌握情况。

(二)家庭方面

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加强与子女的就业教育。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就业观的基础,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方向和终生的成长。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家庭对毕业生此时的就业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有经验的一辈,应该结合时事、社会环境、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压力等方面给予毕业生一些有用的建议和帮助;作为孩子也更应该多与父母进行沟通。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是心理和三观仍然不成熟,需要大量的经验和成熟的价值观作为指导,若在此环境下孩子主动向父母沟通有关就业压力、就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和舒缓自己。

(三)高校方面

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应该积极调整工作思路,谋划制定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完善“一网通办”就业服务模式,加紧加快推进“云就业”,乘势打造集“云招聘”“云面试”“云知道”“云服务”“云咨询”于一体的智慧“云就业”体系;学校可联合各镇街人资分局、行业协会、校友企业举办春季专场网络招聘会;

26利用智通人才网的技术支持举办毕业生春季视频双选会;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可增加优质就业岗位信息精准推送的频次,还要做好毕业生分流工作;学校应根据社会环境改进和创新学生的人才培养形式;也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疏导工作,完善欠缺的校园招聘的方式体系模式。

(四)用人单位

企业积极推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利用网络为毕业生做好相关就业信息服务;疫情情况下,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企业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这存在岗位空缺和人才岗位不匹配的问题。企业应该转变用人观念,实行有效招聘。一方面,可以建立科学的人才竞争机制,为公司的人才进行考核和筛选,为公司今后的人才腾出空间;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适当给予大学生就业机会,让大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用人单位应构建大学生聘用公平竞争机制,在招聘过程中做到信息的公正化、公开化以及透明化,切实为疫情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竞聘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五)政府单位

在疫情面前,政府要及时关注和倾听企业主和求职者的声音,出台减免税费、缓缴社保、加大信贷投放等举措来稳住民心;要加强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调控,将就业优先导向作为所有政策的着眼点;协同上中下游产业、产供销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尽快推动全面复工复产;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为高校大学生创业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继续完善国家就业政策,研究储备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包,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利用网络、电视等途径,发挥社会主流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功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新冠病情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就业需求、高校就业教育、家庭就业理念以及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因此,从个人、家庭、学校、用人单位和政府方面多维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婧.浅析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J].商讯,2020(10).

[2]张宋芳.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及优化路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3]陈俊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观察,2018(16).[4]刘洋.韩雪峰.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社科纵横,2019(05).[5]张常洁.吴琼.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

作者简介:

叶淑婷(1997—),女,广东揭阳人,东莞理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

方妙英(1981—),女,广东东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