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妈妈,我要回家
——浅谈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案例分析
[摘要]入园焦虑是幼儿一种常见的行为,也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在处理幼儿的入园焦虑等行为问题上没有万能的钥匙,教师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安全感 入园焦虑 幼儿
每年九月份开学,意味着很多幼儿由家庭走向社会,幼儿从这一刻起,就迈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而真正走进了充实灿烂的集体生活。然而,幼儿初次离开亲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将面临许多不适应: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没有人整天围着自己转;吃点心,玩玩具不能随心所欲。面临着陌生环境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他们的反应是哭闹, 拼命地哭喊、尖叫,不让父母离开,无视老师的安慰,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或者会静静地坐在活动室的一角,默默地伤心流泪,不理不踩其他小朋友,也有的会拒绝进食。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幼儿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幼儿刚入园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般说来,孩子眷恋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或本能。心理学家朱立新先生指出: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对新入园的孩子,幼儿园对其来说就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
2
1
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对于入园焦虑的干预措施有很多,所有的措施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不安全的认知、负性情绪和逃避的行为。并且,这些措施都需要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下面,笔者就针对新生入园焦虑的各种现象进行逐一分析。
案例一: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妈妈不要我了”。这是涵涵在幼儿园说的最多的话。刚来幼儿园涵涵就比别的小朋友爱哭,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的第三天就能在大人离开后的一会后停止哭闹,自己玩玩具了,还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了。可涵涵在早晨来园时不停地哭闹,他象膏药一样粘着妈妈,不让妈妈离开,离开妈妈后就要老师抱,或者一直靠着墙壁摸来摸去 。
到了午睡的时间,涵涵不愿意入睡,说妈妈要来接的,要在窗口看着,而且如果老师把午睡室的窗帘放下的话,他马上扑过来大叫:“不要关牢,拉起来”。{因为涵涵很多次能看到妈妈在窗口看着他}。我尝试着去抱抱他,和他说说话,玩一会玩具。转移他离开妈妈的那种焦虑情绪,也试图和他讲道理的等方法,但是效果并不好。 分析:
涵涵的行为是典型的依恋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
2
1
微笑、依偎、追随等。2-3岁是孩子依恋感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中,孩子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涵涵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在家里,主要是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走到哪,他就跟到哪。一步都没有离开过妈妈,也很少很别的伙伴在外面玩耍,甚至睡觉的时候还要妈妈抱着睡。所以当他进了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家人后,并没有转移依恋的目标。经过分析,我和配班老师认为:在涵涵的焦虑中,妈妈的态度是关键。 干预措施
1、做妈妈的工作:请涵涵的妈妈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涵涵。 (1)涵涵的妈妈在送完孩子后因为舍不得涵涵哭,涵涵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会使宝宝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所以接送孩子入园后马上我们老师要求涵涵妈妈离开,而且不要在窗户外面偷看。
(2)妈妈要注意多问一些正面的话题,如在幼儿园里有什麽高兴的事啊,和小朋友们玩过哪些好玩的游戏啊,讲一讲班里有意思的故事等。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想妈妈了。本来孩子就觉得离开父母受了很大的委屈,再一强化,很可能使告诉他(她)幼儿园及所在班级的名称,并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描述给孩子。带孩子一起来幼儿园参观,看看幼儿园里漂亮好玩的玩具,有空就来玩一会玩具。多多熟悉环境和教师,使幼儿园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2
1
2、我们的工作:从每天抱在手里过渡到每天只在来园和离园时抱一抱,在一日活动中允许孩子牵着我的衣角,跟着我。在游戏活动中,从我陪在他身边玩过渡到我在他视线范围之内,他能与同伴一起玩。
案列效果:
从哭着来园到现在能离开妈妈的怀抱,让妈妈早点来接。从一整天跟着老师到现在可以在老师的视线里活动,从不愿入睡到现在能自己去睡觉了。在涵涵妈妈的配合下,我们看到了涵涵的进步。 反思:
安全的依恋,和孩子在活动中逐渐建立安全感,使他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摸索、学习,可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在成人后,是否对人信赖、是否自我信任,并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与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决定在于老师和家长间的配合。因为老师是孩子离开妈妈后的第一个港湾。 案例二:
佳佳刚入园,她一进教室,就哭:“我想奶奶。”奶奶一走,她就会找上一个老师,抱住大腿就要往上爬,嘴里说:“抱抱,抱抱。”老师还得做事,不可能总抱她,但她看到没法抱了,就还是跟着老师,拉着老师的手,她喜欢单独跟着一个老师。老师要是抱抱她,她就不哭了,或者哭得小声了,要是老师抱别的小朋友,她又会使劲地哭,她的书包像是宝贝,整天背着都不嫌累,一说要拿走书包就哭。 分析:
2
1
佳佳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没法经常回家,佳佳从出生开始就一直由奶奶专门带,从未离开过奶奶,对奶奶的依恋较为强烈。 干预措施:
1、皮肤接触,稳定情绪。克劳斯——肯内尔假说表明,孩子与大人之间的早期皮肤接触会促进依恋关系的早期发生,佳佳进入了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离开了奶奶,恐惧、忧虑等情绪油然而生,情感上如断乳期一般无法适应。我能理解佳佳主动要求老师抱抱的想法,肌体的皮肤接触,寻求保护,我尽量满足了佳佳的要求,抱抱她,使她感受到类似母亲般的爱抚,感到安全,满足佳佳的情感需要,让佳佳对我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缓解入园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2、利用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由于佳佳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好像老师是她一个人的,霸占着老师,不能抱别人。我假装手酸,用夸张的口气说:“老师的手酸死了,你下来自己坐会儿。”然后可以用好玩的玩具吸引她的注意力,使其暂时忘却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用游戏可以帮助佳佳尽快与同伴熟悉起来,如:手拉手游戏,让她拉着老师的手,佳佳也能愉快地进行游戏,渐渐地,她也能接纳同伴了,找到安全感、归属感。
3、逐渐转移对书包的依恋。离开了父母,佳佳把情感的表达对象转向了自己的书包,爱背书包是她的恋物表现。我并不用急于要拿走她的书包,过一些时间,再与她商量,背着书包太重了,拿下来才好休息。或让书包去上“书包幼儿园”放学时再去接它。这时的她对
2
1
我有了亲近感和信任感,她也能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案例三:
牛牛小朋友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刚开学时,她还很嫩,很爱哭,因此,我们特别照顾她。连吃饭都是我们一直喂食。一连过了两个月,我们认为孩子们有能力自己吃饭了,不过就牛牛小朋友还是很习惯的一直对我们说:“老师,你喂我。”我常说:“好的,你自己吃吧,牛牛现在长大了,可以自己吃饭了,对吗?”可是她把我们的话当作耳边风,还是一直这样等着,希望老师能喂她。不过最后看她还是不动,我们还是无可奈何的喂她吃饭。
就这样几次以后,她用同样的招术得到了我们的帮助,这样下去一定会形成孩子极大的依赖性。并不是为她好,而是害了她。因此,我们两位老师商量了下,最后干脆硬下心来,谁都不帮她。虽然有几次她还是无可奈何的自己吃饭,但是后来她干脆不吃,或者趁我们不注意把饭弄到地上。从那以后,她回家经常喊饿。她奶奶也经常跟我们说:“老师,牛牛还小,她不吃饭,你喂她吃一下。”当时我的心真的一阵冰凉。
要想改变这个孩子,我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还是要慢慢的来,让她逐步接受老师的要求才是最理智的方法。最后,我们即满足了她的要求,又提出新要求,我们喂她吃一半,她自己吃一半。同时在她努力后进行表扬,她也在老师的表扬下逐渐喜欢自己吃饭了,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牛牛有飞速进步时,我也找了她奶奶进行了交流沟通,希望能进一步得到她的帮助,
2
1
告诉她在家里也要给予牛牛自理的机会,并加以表扬,使她感觉家里跟幼儿园里都感觉她很能干,体验自理的乐趣。 分析:
通过上述生活片断,我们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存在着普遍的一个现象――生活自理能力差。主要原因还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 干预措施:
1、父母繁忙,孩子暂由上辈抚养给孩子带来了不利因素。 爱孩子不仅是金钱的投入,更需要时间和感情的投入。父母要多花点时间陪伴、教育孩子。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谁也不能代替的,甚至连爷爷奶奶也如此。但牛牛就是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长年在外,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将孩子托付给了奶奶抚养,奶奶的过分溺爱,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认为孩子不会,就要包办代替的想法,一直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作为长辈难免会倍加疼爱自己的孩子,不过过分的疼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导致很严重的依赖心理。 作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要因为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长辈们抚养。孩子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爱,即使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您的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跟您的孩子沟通,才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发展。
2、家园配合,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
2
1
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孩子上幼儿园后生活在两种环境里,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靠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的,如果牛牛的奶奶不重视这点,总是包办代替,那么牛牛自我服务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这也给老师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正如新《纲要》所说的,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家园之间的配合,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教师要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作为家长更应要有耐心。要给孩子足够的练习时间,当孩子希望独立做某事时,成人要有耐心,不要随便给予帮助,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教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 对于多数孩子来说,上幼儿园是他们第一次离开亲戚进入集体生活,在这一期间,许多孩子会因主要抚养者的离开而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如哭泣、打人,这是他们对新生活暂时的不适应。孩子刚入园,教师应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能力弱的孩子体验失败、产生消极的情绪,多发现、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尽早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牛牛小朋友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由于她年龄最小,因此,在刚入园时,她得到了我们老师的百般疼爱和帮助,渐渐的她不再害怕来幼儿园了,同时也跟我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这良好时机的到来,我们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在帮助她的基础上,让她
2
1
初步学习自己也来脱一脱裤子,在尝试的成功背后还获得了老师的大力表扬。最后牛牛终于改变了懒惰心理,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得到提高。正如新《纲要》中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再懒惰的孩子也会在我们给予的机会下获得勤快的成功表现。
孩子的懒惰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所以作为教师,作为家长要引起重视,不要什么都依顺孩子,为了能让他们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就请放开双手,实现家园共育,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吧!因为你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黄志敏.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个案研究与分析 [J].学期课程研究,2007(7)
[2]程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及矫治方法[J].教育导刊,1996(6)
[3]张博.幼儿园适应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幼儿教育,2000(7、8)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