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逃逸将导致严重刑事责任,包括有期徒刑和死刑,尤其是在致人死亡或严重残疾的情况下,行为人可能被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逃逸行为可能导致被害人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因此被视为特别恶劣的情节。
法律分析
《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疾的,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行为一般以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在没有造成重大的损失的前提下,一般只是交通肇事行为,只需要赔偿被侵权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但是一旦构成了交通肇事罪后,将要承担的是刑事责任,而非侵权责任。醉驾后撞死人后逃逸是个非常严重的行为,因为逃逸将可能导致被害人本应能够得到救治却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导致死亡。
拓展延伸
醉驾肇事逃逸案件的刑事量刑标准
醉驾肇事逃逸案件的刑事量刑标准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这类案件涉及两个主要方面:醉驾和肇事逃逸。在刑事量刑上,法庭通常会考虑多个因素,如肇事后的严重后果、加重情节、被告人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等。对于醉驾方面,法庭可能会考虑酒精浓度、驾驶技能受损程度、是否有前科等因素。对于肇事逃逸方面,法庭可能会考虑被告人的逃逸手段、逃逸时间、对受害人的救助等情况。最终的刑事量刑决定将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裁定,以维护公正和社会秩序。
结语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后果可能导致被害人无法及时得到救治甚至丧失生命。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此类行为,法律将给予严厉的刑事处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刑事量刑标准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而异,但通常会考虑肇事后的严重后果、加重情节、被告人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等因素。我们应当认识到醉驾肇事逃逸的严重性,并加强宣传教育,以期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保护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