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9卷第3期 2002年7月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 AN INSTITUI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I.19 No.3 July.2002 文章编号:1001—747 X(2002)03—0033—03 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综述 魏争光 ,杨建设 (1.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068) 摘要:笔者综述了近十几年来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理论的成就和发展,我国目前社区研究类型归为:基础理论研 究;应用性研究;发展性研究。 关键词:社区;社区体育;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B Summary of Community Sports Research in China WEI Zheng—guan 。YANG Jian—she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oah west Normal University,I.BI ̄OH 73007 China; 2.Xi’an Institute of physicla Educaton,Xi’an 710068 China) l社区的基本概念 “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社区”一词,不是源 2 国外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国外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O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原因与 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变革时代有较大的关系。将社区体育 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受到社会高度重视而引发学术界 研究的。社区体育研究是社区研究的一个分支,多为应用性 研究。从欧、美、13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看.运用社会行动理 论,对社区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社区体育模式、社 区体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多见。 自汉语词汇,而是从英文Communiy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共 t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一般认为,“社区”这个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Ferdinnda Tonnies,1855--1936)在1887年出版的著作Gemein. schaft und Gesellschaft,英文译本为Comuniyt nd aSociey。…社 t区’一词是20世纪3O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一些燕京大学 社会学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创的。此后,他们在吴文 藻先生的指导下,与其他学者一起致力于我国本土的社区研 究,确立了社区研究在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地位 ” 目前,国j_f、】外的社会学家对“社区”一词有过140多种不 (1)社区体育参与研究多为体育人口调查和体育活动状 况评价,其中体育人口研究不仅就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进 行研究,近年来更多采用多层(频度、强度、时间等)研究,不 仅对参与者。更注重潜在人口、特殊人群的研究。“13本有学 者提出‘参与’理论,即现代社会由于传媒和体育组织的发 达,几乎100%的人口都与体育有关系.只是参与方式不同而 已。在体育活动评价研究中已逐步摒弃就事论事的现状分 析方法,更多地从生活角度研究体育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关 系”。 J 同的定义,这些解释虽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分歧一直存在, 但埘这个范畴的一些基本要素还是有共识的。无论从哪个 角度去研究,社区这个概念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及它的地域性。 根据何肇发、黎熙元的观点,“所谓社区就是一定地域内 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 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1 J (2)社区体育组织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和俱乐部研 究两个方面。其中组织结构研究多为组织构成、成员关系、 关键人物等方面。俱乐部研究多为形态类型研究和俱乐部 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实体的社区与一般的行政区是不同 的两个概念。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有的行政区 经营研究。如《国际大众体育信息>>2000年第8、9、10期《13 与社区在地域上可能是重合的,如某个城市,某个街道或某个 镇,它既是一个行政区,又由于它的主要社会生活是同类型 的,故又是个社区。区别在于,行政区是为了社会管理,依据 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原因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本基层大众体育的管理体制》(一)(二)《13本综合型社区体 育俱乐部介绍》(上、中、下) (3)社区体育模式主要集中在体制研究方面,但往往以 个案研究为主。其中美国的社区公园、欧洲的社区俱乐部、 3本的社区公民馆等具有典型意义。1 自然形成,其与社区的分界则较模糊。同一社区可能被划人 不同的行政区。而同一行政区内却可能包含着不同的社区。 (4)社区体育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保障体系(如 收稿日期:2OOl—lO一12 修回日期:2002—04—15 作者简介:It争光(1950一),男,甘肃民勤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论。 ・3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第3期 社区体育设施、指导研究)、社区推广运动(如德国的家庭奖 章制度、日本的“挑战日”活动)等。其中社区服务保障研究近年 来在强调志愿者的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对社会(含政府)援助的 研究,更注重为特殊需要服务(如残疾人的体育参与)。 “欧美的研究多采用大社区(城镇)概念,与我国基层社 区概念有较大差异,而基层社区体育主要表现为俱乐部活 动,故多集中在小团体研究方面。这说明西方社区管理模式 届体育科学大会全民健身专题论文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 的论文占了46%。2000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社区体育工作 会议征集到论文40余篇,对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基 础理论、趋势、存在问题等方面加以研究。2000年12月在第 六届体育科学大会群众体育专题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的 论文占了50%,这就形成了社区体育研究高潮。 3.3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类型及方向 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社区体育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基 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概念、性质、功能、构成要素等 方面。此类研究多借鉴西方社区研究理论和社会学知识,表 与我国有较大差别,在成果参考方面有一定困难,但西方社 会学理论和社区研究理论对社区体育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 值。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在转型 过程中所出的问题,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在我国社会, 故从实践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L31 3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3.1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 代开始的,一些省市由大企业牵头,周围企业参与组成了地 区(片)体协。这种组织较为松散,组织的稳定性较差。如: 天津的天拖南地区体协等。到了70年代初,城市公园、空地 出现了零散和小规模的中老年晨练活动,后发展成为遍布全 国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80年代中期,北京、天津、上海、沈 阳等大城市出现了以街道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了街道 社区体协,大单位牵头组织了一条街体协,打破了行业隶属 关系,就地就近开展体育活动。这成为社区体育兴起的标 志”。l4 J进入9o年代,随着居民小区的大批兴建,出现了住宅 体协。另外,1997年4月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 部和文化部五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 意见》。至此,全国各个城市社区体育开展得轰轰烈烈,社区 体育活动进入了高潮。 3.2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正直 小城镇研究热,由此带动小城镇体育研究,出现了以江苏省 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80年代 后期,以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 究,带动了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 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也被作为战略措施成为研究对象,从 而揭开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序幕。但真正独立地对社区体育 展开研究主要在9o年代初期,如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 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其主要内容是对 社区体育的概念做了讨论;1993年l1月举办的首届全国职 工体育论文报告会上,征集到7篇涉及社区体育方面的论 文,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界定、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 现状和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等方面。从研究情况来看,当属于 研究框架建立阶段,此后,社区体育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 1995年为配合《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对社 区体育的性质、功能的研究有所加强。1996年底的首届全国 社区体育工作会议,将社区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体育改革的 重要组成部分,从目标、体制、组织、设施、经费等各方面加以 规定,全面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1997年在第五 ・34・ 现出较高的水平。此类研究者较少,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目前社区体育研究者多为体育工作者,过去对社 区、社会学研究不太熟悉,因此反映在研究上成熟性较低;② 是我国社区体育起步较晚,且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社区 体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 的深入进行;③是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总量仍然很少,可参 考的资料极少,社区体育著作几乎没有,外国参考资料也不 多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目 前,此类研究主要以北京体育大学任海和王凯珍和上海体育 学院李建国为主,即((x,-j-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探 讨》、《北京市社区体育的现状研究》、《上海市社区体育的组 织现状研究》和《社区体育的基本理论、现状特点与发展趋 势》。二是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组 织、居民需求研究等。此类研究结合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为社区体育政策管理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但由于是立足 于现状制定的对策,其预见性较差,有时跟不上社区建设的 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社 区的差异也较大,因此普遍研究意义不大,故这类研究大多 属于个案研究。但因为个案研究不仅花费少,易深入,针对 性强,且因其个性鲜明,符合多元化发展方向。又由于它具 有典型意义,反而(在同类型社区中)借鉴性更强。三是发展 性研究,主要包括发展模式研究、社区体育政策研究、社区体 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等。此类研究由于有明确发展目标, 且多将社会发展作为因素或参考系统,有一定的研究深度, 对社区体育发展作用较大。 4小结 (1)我国社区体育研究比较广泛,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考证。如有关社区体育政策研究、社会转型与 社区体育关系之研究。 (2)我国社区体育整体性研究较少,大多数属于结合现 状和对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 版祉,1997.1—10. [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东.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8.220—222. [3]李建国.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体育 (下转第39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 (见表1) 彭立群:新疆大学生闲暇体育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第3期 表1新疆大学生闲暇体育行为的目的类型表 3结论 (1)新疆大学生闲暇体育行为受该区域的政治、经济、 人文、体育管理体制和场馆设施等综合因素决定。 (2)新疆大学生闲暇时间内容丰富。汉族大学生闲暇 体育行为在规模内容、性别人数、活动时间、组织形式、 体育消费等特征方面均优于少数民族学生。但从自身发展 和增长速度来看,少数民族学生优于汉族学生。 (3)新疆大学生的课程负担重和冬季的气候寒冷及场 馆短缺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4)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北京申奥的成功以及 2.5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因素 (1)课程负担过重。被调查的大学生每周平均要上26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一步推进,新疆大学生闲暇体育 行为的规模人数等方面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节课,几乎接近每周28节的满课时,有的班还利用晚上双 休日上课。因此,课程繁重是影响大学生闲暇体育行为的 主要原因之一。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的调 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2—82. [2]p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l6.223—249. (2)季节、气候、场馆受限。新疆南部2所大学的学 生。他们长年都能在户外活动,场地与气候对他们的体育 行为无重大影响。新疆北部、东部8所大学的学生,他们 每年4月至10月都在户外活动。但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室 外温度都在一1 一20cc左右,道路滑易受伤,有40%的 [3]凌翔.上海市郊区县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 研究[J].体育科研,1998,19(3):7—11. [4]曲士云.对浙江省家庭体育活动等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学生减少或停止了体育活动。此外,新疆的体育馆与人口 相比严重短缺,也是阻碍新疆北部、东部大学生闲暇体育 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3):59—62. 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21—22. [5]张克美.对太原市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3)对体育的认识因素。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9o% 的人对体育的多种功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认为体育 行为能使人饮食睡眠良好,体力增强。但亲身参与闲暇体 育行为的人仅占26%,60%的人很少看体育电视节目和报 刊。3o%的人从来没去过体育场馆看比赛表演。50%的人 『6]刘宝红.试析我国东西部地区全民健身现状及发展对策 [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12—14. [7]张西平.西安市教师参与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 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52—454. [8]吕 青.对北京市全民健身一期工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认为对自身情感方面的调剂无任何作用。对《全民健身计 [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3):16—19. [9]高 勇.全民健身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J].中国体 育科技,2001,37(1):39 41. 划纲要》的了解程度,汉族学生知道但不知道内容占30%, 好像听说过占25%,从来没听说过占17%。少数民族学生 为:从未听说过占60%,好象听说过占25%,知道但不知 道内容占15%。 [10]文太风.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因素探析[J].中 国体育科技,2001,37(5):15 17.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_{・}_{・}_{・} ・} ・} } ‘} ・} ・} ‘} } ’} } ・} ‘} ‘} ・} ’} ’} 。} (上接第34页) 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1):29—34. 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42—50. [9]吴树斌.澳门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之研究[J].体育科学, 1998,18(4):18—21. [4]王凯珍,任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 [10]王凯珍.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研究[A].中国群众体育现 状调查与研究[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12一 220. [11]林显鹏,郑洪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趋势的社会学思考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4):18—22. [12]吕树庭,李志强.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 .体 育科学,1997,17(6):16—20. 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6—10. [5]李小康.1999年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报告[A].中国社 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0)[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0.250—280.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 学,1994,14(6):17—24. [7]梁静屏.上海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增刊):84—86. [8]刘明生.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上 [13]全国城乡社区社会体育组织调研报告.全国群众体育 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c].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 613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