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课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拟、总结规律等层次进展的。学习这局部教学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拟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展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确实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 1 - / 8
〔3〕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二、说教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据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定律并应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经历,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忆,也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容。
三、说学法。
在实际教学时,我强调依例题情境引导观察、比拟、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身经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气氛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 2 - / 8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和用字母表示
(二)、情境导入
三月份是植树的好季节,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学校植树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读情景图,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找到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
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生: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三〕、自主探究
- 3 - / 8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反应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生1:(4+2)×25=6×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再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生2:4×25+2×25=100+50=150(人),4×25表示25个小组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2×25表示25个小组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参加植树活动的总人数了。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生2:我发现了两个算式中都有4、2、25这三个数。
生3:我还发现了可以先算4+2的和,再乘25;也可以先算4×25、2×25,再把积相加,结果不变。即(4+2)×25=4×25+2×25。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吗?
生: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师:你还能写出满足上述条件的算式吗?自己写写看,然后计算一下是否相等呢?
- 4 - / 8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这一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
师:你能试着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生1:
生2:(a+b)×c=a×c+b×c a×(b+c)=a×b+a×c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因而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写出一个算式的另一种形式,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历来表达自己写的算式,增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写一写这样的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从而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
- 5 - / 8
1、“找朋友〞通过本练习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能初步运用。
2.“数学医院〞:判断正误,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3. “填一填〞: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又一次诠释了乘法分配律的涵。
4.“做一做〞 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展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表达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开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方: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五〕、总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要求学生具体说明,不能简单重复)
【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 6 - / 8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全课教学,我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着“依情境导新课—借观察来猜测—据探索知规律—凭练习固知识〞进展教学设计,竭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他们有了足够的学习主动权,他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创造的火花被激发。想起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的话: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开展思维。我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定积累了知识,开展了思维。
在教学时,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
- 7 - / 8
×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总之是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8 -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