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讲进度
第六章 不等式
6.1 不等式
6.2 不等式的性质
二、主要内容
1.熟练掌握实数比较大小的依据:
2.能利用上述比较大小的依据,将比较大小的问题转化为研究二数(或式)的差的符号问题.
3.能系统地掌握不等式的性质,熟悉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
4.通过定理的证明的学习和性质的运用,培养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学习指导
1.研究现实世界中的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相等和不相等两种关系,相等是局部的,相对的,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因此,在初中及高一已接触到的不等式概念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完善。就数学领域来说,不等式与方程、函数、三角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讨论方程解的情况、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值域等性质。由此可见,不等式在中学数学的重要地位,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不等式作不同的分类,如按照不等式对其字母成立范围,分为绝对不等式、条件不等式、矛盾不等式;按照含示知数项的特点,分为超越不等式、代数不等式,代数不等式又可分为无理不等式、有理不等式,有理不等式又可分为整式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等等。
对于条件不等式,主要研究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就是所谓“解不等式”,对于绝对值不等式,主要证明不等式对于式子字母的一切允许值一定成立,就是所谓的“证明不等式”,这两个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在后面会专门研究它们。
不管是证明不等式还是解不等式,都要有一些工具,这个主要工具是不等式的性质,因此,掌握好不等式的性质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2.不等式的性质包含一个公理、三个基本性质及三个运算性质,还有一些推论:
(1)一个公理:a b a-b 0
1
这个公理给出了实数的大小次序与实数的运算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两个实数大小比较的依据。根据这个公理,得到比较两个数(或式)大小的一种重要方法——比较法。 (2)三个基本性质: ① a>bb② a>b,b>ca>c ③ a>ba+c>b+c 在传递性中,称a>b,b>ca>c,从左向右是缩小;称a(3)三个运算性质: ① a>ba+c>b+c,推论:a>b,c>da+c>b+d;a>b,c ② a>b,c>0ac>bc;a>b,c<0ac 特例:a>b>0an>bn n∈N,n>1 (ii) abab00cdcd 1b特例:a>b,ab>0③ a>b>0n1ab an n>1,n∈N 运算性质主要反映两个以上不等式之间的加、减、乘、除的关系,根据逆运算的性质,减、除可分别化归为加、乘。注重转化思想。 对于乘方性质,可推广为:a>b>0,n为正有理数,则an>bn。 对于倒数性质,可归纳为“同号倒数反向”。可结合反比例函数y=+∞)上的音调性理解。 3.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主要注意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如R或R+)。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及不等号方向之间的关系、条件与结论是“”还是“”。 不等式性质的表达形式是以单个字母a、b等出现的,实际上a、b既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应学会用整体思想解题。 4.若不等式中不等号是非严格不等号“≥”“≤”,则应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否满足。 在运用运算性质求量的取值范围时,若每一个不等式中都含有变量,则应减少运用运算性质的次数,否则最后结果可能不准确。 可用列表类比的办法比较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 1x在(-∞,0),(0, 四、典型例题 2 【例1】 若a>b>0,c e(ac)2e(bd)2。 比较不等式两边结构特点,应从a-c与b-d的大小比较着手。在利用“同向相加”的运算性质时,要对c ∵ c ∴ a-c>b-d>0 (同向相加) ∴ (a-c)2>(b-d)2 (乘方性质) ∴ 1(bd)21(ac)20 (倒数性质) ∵ e<0 ∴ e(bd)2e(ac)2 2 【例2】 已知α,β∈(,),求α+β,α-β, 解题思路分析: 的取值范围。 α+β的范围用不等式同向相加的性质,利用转化思想,α-β的范围也用不等式同向相加的性质, ∵ 2利用“正数同向相乘”的运算性质。 , 2 ∴ 2 ∵ 2 2∴ ∴ ∵ ∴ ∴ 1212 22()1122,22 2 2 【例3】 设f(x)=ax2+bx(a≠0),若1≤f(-1)≤2,2≤f(1)≤4,求f(2)取值范围。 解题思路分析: 因f(-1),f(1)的范围已知,故考虑用f(-1)、f(1)表示f(2)。具体途径如下: 3 途径一:因f(-1)、f(1)、f(2)都与a、b有关,参数a、b作为中间变量,起桥梁和过渡作用。先用f(1)、f(-1)表示a、b,再将a、b表达式代入f(2)即可。 1a[f(1)f(2)]f(1)ab2由得 1f(1)abb[f(1)f(1)]2∴ f(2)=4a+2b=3f(1)+f(-1) ∵ 6≤3f(1)≤12,1≤f(-1)≤2 ∴ 7≤f(2)≤14 途径二:因f(-1)=a-b、f(1)=a+b、f(2)=4a+2b、f(-1)、f(1)、f(2)都是关于a、b的一次表达式,故一定可以用f(-1)、f(1)的线性组合表示f(2)。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设f(2)=αf(1)+βf(-1) ,α、β∈R ∴ 4a+2b=(α+β)a+(α-β)b 由恒等式的知识: ∴42 31 ∴ f(2)=3f(1)+f(-1) 与途径一的结论完全相同。但少了求参数消参数的过程,途径二显得简洁。 注:本题有一种典型的错误解法,就是考虑求出a、b的范围。 ∵ 1f(1)22f(1)2 ∴ 1ab22ab43a32∴ 0b32 ∴ 64a1202b3 ∴ f≤f(2)=4a+2b≤15 首先看结果,此正确方法得出的结果范围大。其次,从特殊情形着手检验一下:当4a+2b=6时,由推导过程知,a= 32,b=0,但显然不满足原始条件:a-b≥1,a+b≥2。那么 原因何在呢?从运算角度看,是对含变量的不等式多次运用了运算性质,造成了式的范围扩大,如此处等号不能取到。从结果看,由f(-1)、f(1)的范围求出a、b范围,这两者不是充分必要的关系,是充分不必要的关系。所以前面“学习指导”中强调了在求含变量式子的取值范围时,尽量少用不等式的运算性质。 【例4】 已知012,A=1-a,B=1+a,C= 4 22 11a,D= 11a,试比较A、B、C、D的大 小。 解题思路分析: 根据a的条件及A、B、C、D表达式特征,首先寻找一个中间变量,以中间变量为标准进行分组,减少比差法的工作量。 ∵ 012 ∴ 0<1-a<1,1+a>1 ∴ C>1,B>1,0其次分别比较B与C及A与D的大小 ∵ B-C=1+a-2 11a2(1a)(1a)11a2 3]4 (a12a(aa1)34a[(a11a)221a)234≥>0恒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