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当代医学生专业素养进行调查分析及深入研究,结合医学生的自身特征,归纳医学生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医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医学专业和医生这一职业,有效构建和谐良好的医患关系。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德、医风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屡屡出现的医患矛盾,让医学生在诚惶诚恐之余更增添了对所学专业及今后从事职业的怀疑。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已对医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了解在校医学生专业素养结构,消除其“内忧外患”局面,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素养教育,建立医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模式,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素养与专业素养
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的是“人文精神”。“素养是人们在先天遗传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起来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彭小明认为,“从词素构成上看,素养由‘素质’和‘修养’构成,是人通过长期学习和实践在某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从广义上说,素养是以人的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纵观当前的研究现状,现今各医学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医学生专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办法,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品质(涵盖个人品德、协作精神、诚信、关心他人等)、专业技能(涵盖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爱岗敬业、
知识的掌握等)、能力提高(涵盖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 二、医学生专业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调查过程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和问卷法,借鉴了温铂的“医学生专业素养问卷”,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医学生专业素养的结构特征。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群体抽样调研法,选择某临床医学院2009级、2010级和2012级部分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为85%。该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即专业风格与技能、职业规范、专业态度、职业角色认知、专业价值观和职业健康心理;共有46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依次为“完全赞同”、“比较赞同”、“不确定”、“比较不赞同”和“完全不赞同”开展调查。
2.调查结果与具体分析
(1)关于专业风格与技能、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分析。医学生对专业风格与技能的认知水平整体趋同,超过97%的人认为医学生应沉着、冷静、正直、坚强、务实创新、吃苦耐劳、仁慈、博爱,并善于与人交流,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并且应该充分了解患者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在专业态度的调查上,总体形势趋于乐观,但仍有3.8%的人并不确定医学生是否应该刻苦钻研,3.3%的人不赞同医学生应秉持一丝不苟的处事原则。专业价值观的调查结果相对比较集中,超过97%的人均认为医学生应尊重患者,应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应树立正确的三观,应以人为本,学会理解患者。
(2)关于职业规范的调查结果分析(见表1)。该项调查结果并不如“专业技能风格”乐观。6.5%的人并不认为收受红包存在危害,也未认识到崇高理
想的重要性,近6%的人不赞同医学生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近5%的人不赞同医学生应热爱工作,且应光明磊落、不图小利。虽然相对于主流认知,不赞同的仅为少数(不超过6.5%),但仍应引起高度重视。这也折射出在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面前,医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开始出现偏差。
(3)关于职业角色认知的调查结果分析(见表2)。高达14.7%的人并不赞同医学生应当兴趣广泛,4.3%的人并不认为医学生应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近4%的人并不认为医学生应注重外在形象得体,并树立锲而不舍的信念。其实不管是医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对成为复合型人才有很大的帮助。而仪表大方、求知欲望、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等,更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作为专业技能更强的医学生,不论面对日趋紧张又频繁出现的医患矛盾,还是层出不穷的临床医学研究新问题,都应成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4)关于职业健康心理的调查结果分析(见表3)。近7%的人不赞同医学生应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超过3%的人不赞同医学生应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白衣天使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应对病人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应在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这是全社会对白衣天使的期待,更应是每一个医学生该具有的职业健康心理。
三、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对策研究 1.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规范
紧密联系课堂教育,抓好课堂这一重要的教育平台,全面渗透医德、医风教育。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经历和工作经验,剖析具体案例,如医生“收受红包”问题、医患矛盾等个案都可以在课堂中让医学生开展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使其从中
受到启发,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共同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未来职业道路中的职业道德规范。
开展医患沟通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医患沟通学”课程为平台,开展医患沟通理论教学,并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情境教学等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将医患沟通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医学生主动关心患者、计算机网络设计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机制的职业习惯,并将此良好习惯衍化为一种自觉职业规范,在推动医德教育的同时更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2.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角色认知
转变教育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将医学生的职业角色认知内化为一种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明确医学人文学科的地位与重要性,强化对医学人文学科的重视,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避免单纯医学教学模式的缺陷;不断改进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创建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要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还需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将人文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加深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认知,对“医生”这一职业角色的定位与认知。 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利用临床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通过临床观察、自我思考与体会,切身体会患者的疾苦,亲眼目睹医生救死扶伤、同情患者的高尚品质,有助于内化其人文素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方面的宣传,让医学生在社会课堂中更好地接受人文素养教育,提升职业角色认知与专业素养。
3.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塑造医学生的职业健康心理
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使其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懂得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更好地塑造医学生的职业健康心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介与教学手段,让医学生理解生命的神圣性,更好地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树立全力挽救生命的理念,不仅注重患者身体的治疗与康复,更要注重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状况;树立公平、公正的医疗救助观,要对患者一视同仁,彰显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彰显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使医疗活动充满人文关怀,也使医学生的职业健康心理与专业素养得到有效塑造与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