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解决策略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语文教与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分析了学生学习心态、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自学能力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及它们对语文学习的作用和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得到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保持快乐的学习心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学会创新,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同时,亦应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快乐学习;教师影响;自学
语文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渗透于学生数理化等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意识基础。语文教学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培养和锻炼其理解沟通、意识再加工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和家长单方却往往忽视了其能力培养的任务,仅聚焦于填鸭式的灌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变成碎片化知识的书橱,以期获得优异的成绩和稳定的升学率(当然这也是和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息息相关的);而学生也可能由于缺乏引导,无法体会到语文的美感,便对语文学习不重视,更有甚者兴趣渐淡抑或产生厌恶抵触情绪,这显然是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纵观语文教育之现状,笔者不禁感叹:原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富有魅力的艺术学科,力求以其多姿多彩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方式呈现给学子一座心驰神往文化殿堂的精神宝库,结果却怎能与教育的初衷相悖?由此,要让语文教学步入正轨,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能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高尚道德情操的建立、健康美学观念的形成,社会对新型人才需求的培养。首要任务是老师撇开成绩和升学包袱,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去探索、发掘更美好的东西,而非单纯的分数,要与时俱进、发展新思路、开拓新模式。陈旧的教学思想令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如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那些原本活泼开朗、聪颖过人的所谓“问题学生”硬是被周围老师和家长“调教”成沉默寡言、读死书的高分低能儿,也是颇为可悲的。分数至上的心态,也阻碍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何谈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45分钟里传达词美情真,引人无限遐想,而畅游、体会、发现文学之美的探索之旅反倒成了学生的负担。暮气沉沉地被动接受知识,是非常没有效率的。刘墉在给女儿的信中提到:要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的读、快乐的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心理研究也表明:愉悦的情绪能培养和保持学习兴趣。我们应当积极找寻新的模式,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使其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地学,这样我们随之也可以畅意地教授。
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为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并且语文教学也影响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涉猎课外阅读的热情,所以语文老师应意识到其角色作用,善于诱导,因材施教。如在电影《春风化雨》里,基丁鼓励学生用不一样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他这种自由发散式思维哲学影响着学生、改变了学生,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开发潜能、领悟人生。
在新教学大纲下,老师不能仅仅作为单纯的“演讲者”或“报告员”,课堂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客为主、师生互动。这就要求老师授课新颖灵活、不照本宣科、以艺术家的心态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内容的内涵与美。通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和主动性。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那些不想学,不愿学的学生,说到底是缺乏兴趣。老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使之从死气沉沉的课堂中解脱出来。
因此,教师要能教、会教,针对学习程度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差异,逐步改变、完善教学方法与技巧。通过逐字逐句的揣摩推敲、反复灵活的课堂训练,使学生能独立地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深化其语文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有血有肉、涵盖面广的内容形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三、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也应致力于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礼记·学记》有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位名人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学生们正处于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的阶段,教师应及时授之以渔,使其习得读书之法。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授业态度也对学生自主学习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实践,利用各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例如,与他们一起诵读古诗文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示范作用,其中所流露出的激情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巧设疑问营造思辨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析疑、解疑,调动其涉猎素材的积极性;有所点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以合适的阅读篇目为辅助,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行动;鼓励其从好文章中积累知识、吸取技巧、汲取精华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审美评价能力;引导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乎情理的创造,使其思维品质得到良好的训练,逐步培养善吸收、善想象、善品味的阅读习惯,学会多读、会读、善读;这些都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方式。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最终使其学会活到老,学到老,形成自我吸收、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是个艺术性和科学性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大工程,是熔合教师情感、思想、审美、知识、能力、智力为一炉的极具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以新要求、新思想为主线,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在尊重教学规律、完善落实新课改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求
异、求新、求变、求巧,循序渐进、科学实践、形成良性教学循环体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更臻完美。教师乐在其中,学生也不再有过重的学习压力,相反,他们会积极、快乐、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宗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教育探索,1999,(6).
[2]何万国.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3,(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