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光庭民族是什么

2022-12-05 来源:好兔宠物网

杜光庭民族族群:汉人。字号:字圣宾号东瀛子,又号广成先生。所处时代:唐代。出生地:处州缙云(今属浙江)。出生时间:850年。去世时间:933年。别称:杜天师。主要作品:《句》《题平盖沼》《题鹤鸣山》《题龙鹄山》《赠人》等。主要成就:大量整合完备当时道教科仪和经典;开唐后道风。

关于杜光庭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杜光庭的诗词 点此查看杜光庭的详细内容

《初月》《题北平沼》《赠将军》《题平盖沼》《题空明洞》《招友人游春(一作郑遨诗)》《题鹤鸣山》《山居三首(一作郑遨诗)》《偶题(一作郑遨诗)》《读书台》《景福中作(一作郑遨诗)》《题福唐观二首》《伤时(一作郑遨诗)》《句》《咏西施(一作郑遨诗)》《怀古今》《题龙鹄山》《赠蜀州刺史》《题都庆观》《题剑门》

二、相关记载

杜光庭(公元850~933),字宾圣,号东瀛子。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集大成者,是“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天下第一”(《道藏》第32册8页)的道门领袖。唐僖宗李儇和前蜀王建两位帝王视杜光庭为帝佐国师,并将他类比轩辕黄帝之师“广成子”,进其号为“广成先生”。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全唐诗》中有诗一卷,特别是他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肯定。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考证认为,他及其《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他还是医学家、书法家。他所著的脉学著作《玉函经》、《了证歌》等都很受历世医家推崇,对我国中医脉学的发展和普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宣和书谱·卷五》说:杜光庭“喜自录所为诗文,而字皆楷书,人争得之……虽不可以拟羲(王羲之)、献(王献之),而迈往绝人,亦非世俗所能到也”,可见其楷书之精。他还擅长武术技击,四川青城武术中的仙鹤拳、白鹤单刀、六合双刀,为杜光庭等所初创并留传至今。缙云是杜光庭的故乡。但由于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很高,加上他虽著述甚丰,从不写自己,所以在历史上和当前的一些文章中,对杜光庭的乡贯存在着一些误说,很有必要予以甄别和澄清。一最早使杜光庭乡贯引起歧义的可能就是北宋时的张唐英。他在《蜀梼杌·卷上》说:杜光庭“京兆杜陵人,寓居处州……”。因为历史上杜姓分成京兆、襄阳、濮阳、汉阳、南阳等郡,所以张唐英原话的本意是说:杜光庭之“杜氏”宗祖、郡望是京兆杜陵。汉宣帝时,将京兆东南的杜氏集中地封为杜县,后改杜陵。京兆杜陵杜族是杜姓的大宗,特别是唐代京兆杜陵的杜氏,官声显赫,名望很高。古人崇郡望、重门第,所以京兆杜陵成了杜姓最为尊贵的郡望,源于京兆杜陵的杜氏在当时也因显扬的郡望而成为自己的荣耀。因此,尽管杜光庭祖上已迁居处州缙云,但为了显示杜光庭之“杜氏”族源的尊贵,张唐英还是首先把他说成是“京兆杜陵人”,然后写明他的贯居地——“寓居处州”。其,“寓居”地就是杜光庭的实际乡贯,历代府(州)、县志书的内容可以说明。历代府(州)、县志书内容中,都列有“流寓”一节,“流寓”的本意是转徙。地方志“流寓”所记录的就是那些较有名望的人物或氏族转徙、迁居本地或曾到本地、并留下遗迹的情况。所以,“寓居”地就是杜光庭出生、成长的地方,也就是人们习惯上说的“故乡”。到了北宋陶岳在著《五代史补》时,对张唐英的上述说法断章取义,仅用“京兆杜陵人”的意思,又因“杜陵”系“长安”三辅之一,进而又主观推断地把杜光庭误为“长安人”。另有临海的陈耆卿,在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写台州之疆域志——《赤城志》时,也故意把杜光庭写成“天台人,或曰括苍人”。作为南宋学者型官员的陈耆卿明明知道杜光庭不是“天台人”,为什么又把杜光庭说成是“天台人”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杜光庭是一个名人,把他写为“天台人”是为了借名人之光,彰显本地的历史文化底蕴。《赤城志》是一部台州的地方志,尽可能把更多的名人写为本地人,也是历来地方志撰写者一个潜在的欲望;二是杜光庭年轻时曾弃儒入天台山学道;三是想打一个“擦边球”。因为他在说杜光庭是“天台人”后,又补上一句“或曰括苍人”,似乎“天台人”与“括苍人”不存在矛盾。这是因为他十分了解天台县始置时称始平(又称南始),后改始丰,县名几度换用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并始丰入临海县,属括州(即处州)”(《天台县志》),可见天台县域曾为括州(处州)所辖。陈耆卿想依此而借杜光庭的名人之光,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可杜光庭是“天台人”一说,却着实难以使人认同。针对北宋以来关于杜光庭乡贯的不同说法,清内阁大学士、四库馆副总裁董浩(1740~1818)等人在奉诏编纂《全唐文》时,对杜光庭的乡贯进行了全面综合考证后,比较肯定地说:“光庭,字宾圣,缙云人”,接着另加了一句:“一曰长安人”。清吴任臣撰写的《十国春秋》以及以后的典籍也多沿用此说。二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地方史志一般是当地人记录当地历史、地理、风俗、人物、物产、文化等情况的典籍,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而历代的《缙云县志》都记载杜光庭是缙云人。也许是现存的缙云县志中最早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缙云县志·人物·仙释》就载:“杜光庭,邑人。唐咸通中与郑云叟赋万言不中,遂入天台山学道。应制为道门领袖。僖宗(时)从幸于兴元,后隐于青城山。蜀王建封为广成先生,年八十五而逝,时人以为尸解。有文集百卷。”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被尊为中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在《古籍序跋集》中非常肯定地写道:“杜光庭,字宾圣,处州缙云人。”另外,现代杜光庭研究专家王瑛先生也在《杜光庭事迹考辩》一文中指出:“史籍记载杜光庭为括苍人或缙云人两种说法均属正确,区别只是前者是指大的处州府,后者是确切的缙云县。”三杜光庭的乡贯在现代的研究中基本上统一于“处州缙云”一说,但2005年12月,四川巴蜀书社出版了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罗争鸣博士撰的《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中却提出了一个理由很不充分的说法。罗博士在书中提出:(一)“查上海图书馆《浣溪杜氏宗谱》〔缙云〕两种、《杜氏宗谱》〔缙云〕,其始迁祖最早为北宋人,不见光庭的有关记载”。(二)缙云县方志办原主任金兆法编撰的《缙云姓氏志》(1999年方志出版社出版)载:“唐代缙云已有杜氏,著名道士杜光庭……。但县内川集、三里、浣溪诸杜……以京兆为郡望,系宋相杜衍之后”。罗博士因而得出“由此看来,杜光庭一族并没有根于缙云。所以认定杜光庭籍贯为处州缙云,或许还有疑似之间”的错误结论。说其是错误结论,理由之一是上述谱、志说当今缙云杜氏是北宋迁入是对的,但这不能断定北宋之前,缙云没有杜姓氏族居住。因为古代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出仕等情况都会引起氏族的迁移或兴衰。另外,有过硬的证据可以说明,唐朝时缙云是有杜姓氏族居住的。唐朝是从公元608年开始到907年灭亡,而五代则从907年开始,至960年统一于宋。我们随机选取早于五代迁入缙云的谢、潘两族古宗谱查检:据《五云谢氏宗谱》载,五云(谢山)谢氏于南朝刘宋年间入缙定居,唐、宋时的谢贤(902~970)、谢缟(944~1006)父子均娶本邑杜氏为妻。《箬川(今大洋镇后村)潘氏宗谱》载,潘氏于唐武周年间迁缙后的第二世——泉州太守潘梦之次子潘佐(881~969),字经国,住箬川,娶妻杜氏(879~961),生二子,元、昌;潘佐弟弟潘鼎的长子潘奎(939~1017),字子星,住箬川,娶妻杜氏(942~1022),生子二,褕、显,后迁居杜桥(今属五云镇),为杜桥派。以上缙云谢、潘古宗谱明确记载,唐、五代时就有多人娶杜姓人氏为妻,足可断定,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和五代时,缙云绝对是有杜姓族群居住的,只不过是当时所居住的那些杜姓族群,不知是迁徙外地或是其它什么原因,在缙云消失了而已。说其是错误结论,理由之二是封建氏族规定,凡出家入道者,都是不能写入宗谱的,这是常理。谁又见过古代有哪一部古宗谱记载过本姓人氏的“方外”人物呢?所以绝不能拿缙云杜氏宗谱有没有记载杜光庭,作为判定杜光庭这个“方外之士”的乡贯是不是缙云的依据。四综上所述,古今书籍所记载杜光庭的故乡、乡贯虽有不同表述,除“天台人”前文已作排除外,主要可归纳为两类:一是浙江的缙云、括苍、处州;二是陕西的“京兆杜陵”、长安。长安即今之西安,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是唐时京畿三辅之一,所以京兆杜陵与长安可以认为是同一地域的不同表述。而据有关典籍记载和分析,缙云、括苍、处州也是缙云同一地域的不同表述。《括苍汇记》载:括苍县置于隋开皇九年(589),隶属于处州,现缙云县的西南半县当时是括苍县的一部分(东北半县属东阳郡永康县)。唐万岁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苍县东北界及婺州永康县南界置缙云县。唐天宝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缙云属之的括州曾改名缙云郡,后复为括州。唐大历十四年(779)改括州为处州(《旧唐书·地理志》、《缙云县志》)。缙云建县以后曾是括州、缙云郡、处州的属县,缙云西南半县是在括苍县改为丽水县前的大括苍县划入。所以,所谓的括苍、处州指的都是缙云县而已。浙江缙云与陕西长安,一南一北,相距千里。杜光庭故乡、乡贯到底是南方的浙江,还是北方的陕西,这在杜光庭的一首诗中已经有答案。杜光庭的《题鸿都观》(见《全唐诗》卷854)诗曰:亡吴霸越功已全,深隐云林始学仙。鸾鹤自飘三蜀地,波涛犹忆五湖船。双溪夜月明寒玉,众岭秋空敛翠烟。也有扁舟归去兴,故乡东望思悠悠。诗句表达了他离开故乡,伴驾入蜀,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思念久别的故乡之心情。从“扁舟归去”分析,其故乡应该是可以用“扁舟”顺长江而下“归去”、而且舟楫方便的江南,而绝非必须翻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方可到达的长安;从“故乡东望”分析,其故乡肯定是在成都“东望”的浙江,而绝非偏北的长安。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杜光庭具体出生地、乡贯是缙云。具体说,就是在原括苍县划为缙云的——现缙云西南部那些地域。五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编辑出版了一套共200部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其传主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数千年中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4000多位历史杰出人物中遴选出来的270位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人物,杜光庭入选其中,并单独立传(有的为合传)。《杜光庭评传》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亦平女士承著,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发行。再是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在精心准备基础上,启动了该院最大的科研项目——“‘浙江省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的编纂。全方位精心选取古今最具代表性的浙江籍杰出名人100位。其中数千年的古代只选50位,二十世纪选50位。在古代的50位名人中,缙云的杜光庭占有一席之地。《道门领袖杜光庭传》由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蔡唐根承著,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发行。杜光庭越来越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目前已知的专著,除上述提及的《杜光庭评传》、《道门领袖杜光庭传》、《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三部外,韩国的金兑勇先生(北京大学博士)撰写的《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道教哲学研究》,也于2005年12月由四川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光庭是缙云、是丽水、是浙江、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是一位非常值得家乡人民重视、研究和开发的杰出人物。金庸称杜光庭为中国武侠小说鼻祖!杜光庭是有数几个非张姓天师之一,是传真天师,道教宣传家。杜天师在道门中威望很高,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建福宫和浙江省缙云县历山骑龙宫都供奉他的神像。广成韵。这是杜光庭创建的道教音乐韵曲。音乐韵曲以其道号“广成”来命名,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罕见的。杜光庭在道教斋醮行道(道场)仪轨中,对道教音乐也予以规范化,以能更好配合道场静坛与行坛的法事活动,达到娱神乐人、弘道宣教、祈福消灾的效果。鼓板乐器有指挥行止、统一步伐、协调众人的作用,在广成韵有板有眼、声调悠扬的伴奏中,唱步虚词,诵经念唱,步罡踏斗、步虚旋绕、呼吸吐纳、舞蹈散花等。杜光庭也是音乐家、表演艺术家、指挥家。

三、人物简介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字圣宾(又作宾圣),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少习儒学,博通经、子。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间应九经(儒家的九种经典)试,不中,感慨古今浮沉,于是入天台山学道。唐僖宗闻其名声,召入宫廷,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入蜀,见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继位后,亲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相传85岁时逝世。杜光庭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他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颇有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概括意旨,分为“五道”、“五宗”,对“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认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谓绝仁、义、圣、智,在乎抑浇诈聪明,将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素抱朴,泯和于太和,体道复元,自臻于忠孝”,把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经》,发挥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内则修身”,“外以理国”,囊括无遗。又主张“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于道教的传播和发展。其著作还有《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等二十余种。

四、历史功绩

杜光庭可谓唐末五代时期的高功大德,在僖宗朝即获赐紫加官,曾被目为“扶宗 立教,海内 一人”的大人物。唐亡,杜光庭依仕前蜀,先后被王建、王衍父子赐号、封爵,甚至担任各 种俗职。这些直接关系到对杜光庭的认识和了解,但今人对此辨析考证不足。?①面对史 籍繁 复纷乱的记载,征引稍有不当,便致矛盾、舛误错杂其间。本文即就此试作梳理考辨,愿抛 引玉之砖,为杜光庭研究尽绵薄之力。? 唐代担任俗职,获赐紫衣、封爵的道士很多。②杜光庭早年科举失意,但天台山“奋然入道 ”?③以后,便平步青云,在僖宗朝获得尊崇。对此,较确切的记载就是《历代崇道记》文 后 杜光庭所署:“中和四年(884)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弘教大师赐紫道士臣杜 光庭上进谨记”?④这个记载应该是可信的,但当时杜光庭与僖宗具在成都,杜光庭获赠 紫 服、弘教大师之师号等是在入蜀之前还是之后?《宣和书谱》卷五云:“弃儒衣冠入道,游 意澹漠……僖宗临御,光庭始充麟德殿文章应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云:“郑 畋荐其文于朝,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从《宣和书谱》、《历世 真仙体道通鉴》所载,杜光庭可能在僖宗践祚初年(874即位)就辞吴进京,获赐紫加官。另外,《广成集》收的多为杜光庭入蜀以后的表奏、青词,但却署:“上都太清宫内供奉应 制文章大德赐紫杜光庭撰”,这可能是出于尊唐之意,如果不是后人妄署,从中我们可以看 出,杜光庭还被授予“内供奉道士”。杜光庭《〈太上洞渊神咒经〉序》所署官阶中也有“ 内殿供奉”,详见下文。内供奉可以随侍皇帝左右,能够自由出入宫禁大内,地位相当显赫 。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杜光庭早年在道教界的地位和威望。杜光庭依仕前蜀以后,尊崇有加,但有关其加官进爵的记载较为混乱,就其获赠师号、封爵 、担任俗职的时间、品级和过程尚待澄清。考证杜光庭仕蜀经历最重要也最可靠的文献当是杜光庭的表奏文。据《蜀 杌》卷上,前蜀 天汉元年(917)蜀主“以广成先生杜光庭为户部侍郎”,为此杜光庭曾进《谢恩除户部侍 郎兼加阶爵表》: 臣某言,伏蒙恩敕,除授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广成先生者⑤。 可见前蜀天汉元年(917),杜光庭任职事官户部侍郎,除授散官光禄大夫、勋官上柱国, 封爵蔡国公。但赐号“广成先生”却不能笼统地认为也是这一年。《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八:(后梁乾化三年)丙子,蜀主以道士杜光庭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 广成先生。光庭博学善属文,蜀主重之,颇与议政事。根据《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后人很容易把两次加官进爵的品级和时间混淆。因为两处记载 都提到“广成先生”和“蔡国公”。按《资治通鉴》,“蔡国公”为后梁乾化三年(913) 封或不可信,因为从杜光庭《谢恩除户部侍郎兼加阶爵表》的题目可以看出,封爵也在谢恩 范围,蔡国公当是前蜀天汉元年(917)封。 而赐号“广成先生”在谢恩表题目中就没有提 到,而且表文中尚云:况复启运之初,垂裳之始,锡峒山之美号,加北省之华资。无以身谕国之谈,上裨天庭;乏 造膝沃心之议,仰副宸衷。揣身世而荣显居多,于爵位而贪饕已极,岂可重尘清级,更履殊 荣。 可见在“启运之初,垂裳之始”,杜光庭就获赠“峒山之美号”,加“北省之华资”。“峒 山之美号”典出《庄子·在宥》,该篇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 于崆峒之山,故往而见之。”“峒山之美号”即指“广成先生”;“北省华资”则指门下省 和中书省的官职,唐朝尚书省在中书、门下之南,又称南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则合称北省。 显然杜光庭是延续旧说。再看上引《资治通鉴》,“蜀主以道士杜光庭为金紫光禄大夫、左 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这里与唐有所区别,但这一点还不至于有什么不同。可见杜光庭天汉元年(917)所说的“启 运之初,垂裳之始,锡峒山之美号,加北省之华资”与《资治通鉴》后梁乾化三年(913) 所载是同一件事,只是《资治通鉴》云“封蔡国公”当是前蜀天汉元年事。从中我们还可以 看出,前蜀天汉元年(917),杜光庭的官阶品位较前蜀永平三年,也即后梁乾化三年(913 ),所任的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左谏议大夫有所上升,在王建统治后期受到极大尊崇 。 前蜀永平三年(913),太子元膺遭诛。此前杜光庭曾为之师。《新五代史》卷六十三云: 建以元膺年少任重,以记事戒之,令“一切学朕所为,则可以保国。”又命道士广成先生杜 光庭为之师。《资治通鉴》后梁均王乾化三年(913): 蜀主命杜光庭选纯静有德者使侍东宫,光庭荐儒者许寂、徐简夫,太子未尝与之交言。为太子师,应有东宫官阶,但杜光庭自己从未署过,显然这与太子后来遭到诛杀有关。那么 杜光庭何时担任太子师呢?前蜀武成二年(909)立王宗懿(后改称元膺)为太子,王建加 尊号英武睿圣皇帝⑥,为王建加尊号,杜光庭特进《谢允上奏尊号表》⑦,由此,很 可能在这 一年杜光庭就任太子师,或出任前蜀其他官职。杜光庭何时以何种方式出仕,关系到后人对 其出处大节的评价,如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卷五《高尚士》云:“郑(云叟)则后唐三诏 不起,杜则王蜀九命不从,可谓高尚隐逸士。”另外杜光庭还曾有广德先生的师号,也许是 在前蜀出仕以后获赠,到永平三年(913)才改赠广成先生。 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卷五云:“王蜀广德杜先生光庭”;北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下云 :“蜀先主开(王)建初赐道士杜光庭为广德先生、户部侍郎、蔡国公”;南宋李石《续博 物志》卷二:“广德先生杜光庭,处州人。”《鉴戒录》、《湘山野录》及《续博物志》皆 近俳谐之言,然亦非全无可取,尤其《鉴戒录》,《通鉴考异》即屡用之,《全唐诗》、《 全五代诗》亦凭之得诗不少,何光远又曾仕后蜀,所言往往可资考证。据此,王建初赐杜光 庭广德先生应是可信的。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也有记载,而且较为详细 ,谓王建初赐号“广德先生”,后“欲优於名秩”改为“广成先生”。关于杜光庭的官爵升迁变化,还有必要提及的是前蜀后主王衍时期。前蜀光天元年(918) 六月,王建卒,王衍嗣位,此后两年内,杜光庭官爵没有变化,作于前蜀乾德二年(920) 的《道德真经元德纂序》仍署:“乾德二年庚辰降圣节戊申日,广成先生光禄大夫尚书户部 侍郎上柱国蔡国公杜光庭序。”但乾德三年(921),光庭又获赐“传真天师”号,任崇真 馆大学士?⑧,此外,杜光庭官阶品位似乎还有升迁。《宣和书谱》卷五云: 传授真大(天)师特进捡(检)校太傅太子宾客兼崇文(真)馆大学士行尚书户部侍郎广成 先生上柱国蔡国公。此时杜光庭的散官阶品已由“光禄大夫”升至“特进”,另有检校官“太傅太子宾客”。这 或许不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杜光庭《〈太上洞渊神咒经〉序》所署职衔与此略同,这篇序文 是杜光庭为刊刻《太上洞渊神咒经》撰写的⑨,序前署为: 唐引驾传真天师特进检校太傅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崇真馆大学士上柱国彭城郡蔡国公弘 教大师金门羽客文章应制内殿供奉三教谈论广成先生食邑五千户实封一千六百户。从所署师号、俗职、赐紫来看,既有僖宗朝的“弘教大师”“文章应制” “赐紫”、“内 殿供奉”,又有前蜀王建时的“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彭城郡蔡 国公”、“广成先生”;还有后主王衍时的“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而“特进”也 当是后主王衍所授。前蜀王衍时期,杜光庭已经年迈,这种官阶品位名号的堆积,若确实由 杜光庭自己签署,多少带有总结回顾的意味。但据《十国春秋》卷四十七所载,杜光庭接受 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以后,“未几解官,隐青城山。” 前蜀咸康元年(925)后主王衍 迎降,杜光庭解官退隐很可能在此之前,若此也算明智之举。①但王瑛先生的《杜光庭事迹考辨》一文,对此多有涉及,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 见《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前后蜀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巴蜀书社1994年。②王永平《唐代道士获赠俗职、封爵及紫衣、师号考》对此有详细考证,见《文献》2000年 第3期,第67页。③《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0,见《道藏》第5册,第330页。④见《道藏》第11册,第7页。⑤杜光庭《广成集》卷1,见《道藏》第11册,第232页。⑥《新五代史》卷63、《资治通鉴》卷266均谓前蜀武成元年(908)立宗懿为 太子,《蜀杌》、《锦里耆旧传》谓武成二年(909),这里从武成二年 的说法。⑦见王文才、王炎《蜀?杌校笺》第1卷《前蜀先主》,第93页,巴蜀书社 1999年版。⑧《蜀杌》卷上云:“(乾德三年)八月衍受道录於苑中,以杜光庭为传 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⑨序文后云:“今此重求敏手,再启胜因,极雕刻之能,尽濡染之妙;冀施行之不泯,俾流 布以无遗。”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杜光庭的详细信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