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9 16: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9 18:32
后,皖南皮影戏艺术重新焕发活力。在1950年至1965年间,被称为皮影戏发展的“黄金时期”,宣城地区活跃着约60多个皮影戏箱,拥有超过300名演职人员。其中广德艺明皮影剧团最为知名,1963年剧团转型为大集体,接受县文教局的直接领导。剧团不仅加强了领导力量,还派遣创新团队对音乐、唱腔、灯光、舞美和扩音设备进行改良,甚至在皮影制作上实现了创新,让皮影的头、嘴和眼都能活动,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动画小电影”。
然而,1966年文化大爆发,皮影剧团被迫与县花鼓剧团合并,传统皮影戏被视为“文化大”的对立面,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皮影戏箱被销毁,剧团也随之撤销。结束后,皮影戏开始迅速复苏,50多个戏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八十年代末,艺术领域的淘汰机制使得大部分艺人失去了舞台,皮影戏经历了兴衰的起伏。
皖南皮影戏,皖南皮影戏起源于安徽省宣城市,是流行于宣城市一区一市五县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剧种。被称为“太平戏”,反映了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由于影人、道具携带便利,且不受场地,皖南皮影戏又被称为“一担挑”的戏。虽然东西能一担挑,但它的内涵丰富、分量不轻。皖南皮影戏是美学范畴的,也是戏剧的、民俗的;它有北方皮影的影子,更有南方的气息;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生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