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1 22: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03:27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恶性肿瘤已经超过心血管疾病而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已确诊的肿瘤病人中,1/3可以治愈,1/3可以延长生命,而另有1/3的患者不可治愈,因而肿瘤患者常为自己的生命所担忧。面对这一严峻的现状,探索肿瘤的病因,开发新的治疗手段,以及给予肿瘤病人更多的关怀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原有的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于肿瘤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中的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肿瘤学分支-肿瘤心理学(psychological oncology)。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肿瘤的病因,对正常人群给予心理指导,以预防肿瘤的发生,给予肿瘤病人心理支持,以及进行康复指导,甚至是临终关怀。
心理学与肿瘤病因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肿瘤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而社会心理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心理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导致中枢神经功能及内分泌功能失调,削弱了机体的免疫系统机能,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提出:工作学习上的长期紧张,工作和家庭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中的重大不幸,是心理致癌的三个重要因素。
1、刺激因素:大多数癌症病人在发病前都遇到过程度不同的生活变故,重要情感的丧失使他们长期处于悲哀和孤独之中,当这种悲哀和孤独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时,他们就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导致了机体内环境的变化,诱发癌细胞的生长。Engel等认为心理和生理密切相关,生理功能也参与无意识心理冲突的表达,因此,许多有关癌症发病前情绪状态的研究,都强调指出了重大的生活变
故所造成的精神应激,使患者处于一种难以自拔的绝望情绪之中。最常见的癌症心理应激因素是失去亲人的情感体验。亲人死亡的事件一般发生于癌症发病前6-8个月,因此而造成的抑郁、绝望和难以宣泄的悲哀常常成为癌症的预兆。早在1954年,Stepheson就发现相当多的子宫颈癌患者对性生活不满意,分居、离婚、被遗弃等事件的发生率也较高。Greer对乳腺癌患者的研究表明,癌症的诊断和最近或过去失去亲人等刺激事件的发生之间有明显的关系。
2、情绪因素:在公元2世纪,Galen就观察到抑郁质的妇女较性格开朗者易患乳腺癌。近年来通过使用各种量表对抑郁与癌症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大部分的回顾性研究都表明抑郁等负性情绪可提高癌症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即负性情绪更易使人罹患癌症,并能加速癌症的发展。这与临床上观察到的生存期较长的癌症患者往往是乐观、积极向上的相吻合。
3、人格因素:癌症与某些特定的人格属性有关。癌症易发生于两种人格特征的人群:一种是缺乏情感表达或主动性情绪压抑者;另一种是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易产生失望、无助感者。C型人格的人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控制负性情绪,追求完美。现在认为C型人格与癌症的发生有关。吴炜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也表明,内向人格特性,对情感反应的压抑和掩盖是患大肠癌的危险因素。
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
癌症病人在得知自己的诊断后,都会立刻感到一种严重的精神打击,出现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日常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情绪低落,甚至举止失措,食欲下降,睡眠障碍,体重减轻等。癌症病人有其独特的人格特点:孤独、易怒、呆板、自残、压抑、否定、逆来顺受、自我克制、自责、情感释放能力差、易于绝望体验等。其心理状态可表现为否认期,愤恨期,妥协期,抑郁期,接受期这样五个阶段。
1、否认期:病人在得知自己的诊断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拒绝承认患有癌症,
怀疑诊断错了或与并人搞混了,对医生的诊断表示否认,多数病人要求复查。而当诊断再次被确认之后,病人随即出现孤独心理,开始封闭自己,不愿与他人交谈,他们往往会脱离正常生活,并且失却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甚至游离于社会之外。管仲良统计231例癌症病人中,100出现否认心理。
2、愤恨期:病人经过否认期后,不得不面对恶性肿瘤的事实,此时的病人愤愤不平,心中十分委屈,此阶段最易出现内心的焦虑与恐惧。由于“绝症”的事实与求生的欲望相矛盾,病人往往十分痛苦。表现为心律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或潮红,肌肉紧张等。吴燕萍曾对12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结果表明97.5的患者出现焦虑心理,33.3的病人表现为恐惧。
3、妥协期:在愤愤不平结束之后,癌症的实事仍然存在,因此,病人不得不在心理上承认诊断。而面对疾病常常出现两种分化,一种病人积极接受诊断,认为既然无法摆脱这一命运,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感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常能配合治疗和护理,并主动参加社会活动;另一类患者则消极接受命运,认为自己无法与命运抗争,死亡是在所难免,他们经常交替出现愤怒与抑郁,加速了癌症的进程。
4、抑郁期:在治疗过程中随着病情的恶化,癌症病人面临着疼痛与死亡的威胁,而且有些病人还承受着医疗费用的压力,为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而不安。病人往往感到悲伤,丧失了治疗的信心,甚至出现生不如死的想法。李宁在对150例癌症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表明,癌症病人的抑郁症状评分与正常人存在显著性差异。
5、接受期:也可称为平静期,病人不仅在身体上承受了手术,化疗,放疗等的痛苦,同时在精神上也经受了一系列的心路历程,在癌症的晚期,病人常常对各种治疗都失去了信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平静。
不同的患者其各种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心理反应的轻重也不同,与病人的文化层次、经济状况、年龄以及所从事的职业等因素有关。知识水平较高或医务工作者得了癌症,往往产生一连串关于不良预后的联想,致使心理负担过重;文化水平较低,对癌症知识了解较少的患者,他们的心理负担较前者轻;老年病人多有老朽感,认为死亡是自然规律,是一种超脱,因此他们的心理反应较轻;而中青年患者既是工作骨干,又是家庭的栋梁,责任感和事业心驱使他们牵挂和顾虑特别多,心理反应较重。
癌症与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就是利用人的心理活动对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积极的效果,促使病人向痊愈的方面发展。由以上可以看出,癌症是一种身心疾病,在对肿瘤病人的治疗中应该提高对心理治疗意义的认识,通过提高病人的信心,产生开朗、欢乐的情绪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通过调整,使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的功能恢复正常,各种器官间重新趋于协调。
应当指出,心理治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医护人员,病人家属以及病人的配合,单独一方是不可能完成的。并且心理治疗前应对病人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以及家庭环境等作充分的评估,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心理治疗方式,要因人而异。并且心理治疗只是针对癌症的综合治疗中的一个方面,应该和其他治疗手段相互配合,互相促进。
1、健康教育:当患者对自身的疾病不能完全了解时,可以产生焦虑,甚至对治疗产生疑虑。因此对病人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教育,提供癌症诊疗常识、防癌知识、如何面对癌症等,发放有关疾病知识的小册子,可以帮助病人更多的认识自我,提高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最终,帮助病人减轻无助感,缓解焦虑、抑郁水平和生活应激。Richardson等对94例白血病病人对别嘌呤醇和强的松化疗药物的依从性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可以显著提高病人对别嘌呤醇等的依从性,延长癌症病人的生存期。
2、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可以帮助癌症病人减轻心理应激和躯体并发症,干预技术有渐进性肌肉放松、催眠、深呼吸、生物反馈、主动放松和指导性想象。行为训练可以减轻癌症病人的化疗副反应,并能降低病人一般性苦恼。Gruber通过使癌症病人接受想象和放松训练,发现病人的免疫机能显著提高。并且,病人心理状态中的内在控制力增加,免疫和情绪变化与使用放松、想象技术成平行关系。
3、个别心理治疗:建立在同情和理解基础上的个别心理治疗,可以减轻癌症病人在知道诊断后所出现的苦恼和挫折情绪。通过一般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即可迅速减轻病人的负性情绪,更主动的珍惜有限的生命。应当指出的是,一些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接受机体治疗的癌症病人更需要心理帮助。
4、集体干预:对癌症病人有组织的进行心理支持小组活动,在癌症病人中间开展关于疾病的诊治、康复、死亡和临终,以及人际交流、家庭交流的讨论。使得病人之间形成小组内的凝聚力,相互支持,共同分担苦恼,自我宣泄,并得到相关医务人员的指导。Berglund等使用集体干预法对98例患者进行了康复指导,结果发现实验组在身体训练、生理强度、人体想象和睡眠方面改善明显,显示集体干预对病人有很多益处。
所以,有组织的心理社会学干预,能为癌症病人提供最大可能的心理支持,在精神紧张过程中是一个缓冲垫,它能减轻精神紧张的程度,解除病人经常存在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心理痛苦,有助于病人的康复,甚至可能延长癌症病人的生存期。另外,在对肿瘤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肿瘤治疗的关键是早期预防,因此,对正常人群进行患癌前预防性心理干预也十分必要。广大医务人员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癌症医学知识教育,及时的宣传癌症研究的最新进展,提醒人们只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癌症也是可治之症,不必出现严重的恐惧心理。
总之,心理学与肿瘤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不论是从肿瘤的发生,发展还是结局都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阐述和解决,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心理因素是一种重要的力量,消极的因素可以促成癌症的发病,而积极的心理因素则可以预防癌症,延长癌症病人生存期,甚至治愈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