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呆坏账率及解决对
策
2006年12月 第8卷第4期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JournalofAdultEducationofHebeiUniversity Dec.20o6 V01.8N0.4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呆坏账率及解决对策 李超英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降低过高的呆坏账率,减少不良信贷资产金额.而大量的呆坏账不是一蹴
而就的,是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和积累的.我国已加入WTO多年,面
对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如何减少不良信贷资金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瓶颈.问题在于对国
有银行呆坏账的补救,例如剥离现存的不良贷款,适度调整信贷比例,加大对不良贷款清收和企业审核力
度.而态度则是决定这一切的关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高呆坏账率;不良贷款
中圈分类号:G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71(2006)04-0091-02 2000年年报显示,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均小于8%,不良贷款率约25%.而同期国外同行业(如 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美洲银行)的资本 充足率均大于l1%,不良贷款率<2%.随着我国商业银 行的发展,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不良贷款率有所降低,
但仍与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 应当反思:为什么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呆坏账率如此之 高?这种情况在国外是难以想象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呆 坏账率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一
,计划经济体制造成银行呆坏账的产生
计划经济时期,倾向供求几乎没有弹性,中国人民银 行垄断了几乎全部金融活动.当时尽管设立了国有商业银 行,但其并不具有独立业务的权限,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 职能部门.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完全服从政府的领 导.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都是由国务院指定归中 国人民银行代管,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则是由财政部代 管,成为执行财政部命令的一个纯粹的行政机关.国家通 过银行给国有企业拨款,更像是一个人把钱从左121袋挪到 右121袋再掏出来花的过程,费事而无益于效率的提高;国 有企业与其说向银行要钱,不如说是向政府伸手.众所周 知,风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导致企业效率低下甚至亏损;银行缺少风险意识,就不过 多地过问把资金贷给哪一家企业,能不能收回,而只是把 资金按照国家下达的文件贷放下去就好.更多的呆坏账, 死账随之产生.
二,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呆坏账率 居高不下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80年代以后),银 行体制改革第一次将专业银行从中央银行中分离出来,扩 大了其独立业务的权限:即央行从一般性的金融活动中退 下来,不再越俎代庖.从另一方面观察,国有商业银行从 原来的统存统贷的体制过渡到资金分级管理.国有商业银 行的独立性进一步得到加强.然而,国有商业银行职能的
独立化并不意味着银行会完全按市场的要求来经营业务. 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将同时执行商业性职能与政策性职 能.中国农业银行从事市场的金融活动时,吸收存款,发 放贷款,此为商业性职能.与此同时,其又要执行按照一 定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和给农业大省贷款的政策性任务.由 于粮食产区仍然实行粮食的收购制度,为了保护农民的积 极性所导致的政策性损失就在所难免了.同样道理,我们 不难解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 一
系列政策性措施所带来高呆坏账的问题.本来商业银行 的商业活动与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样,成绩如何取 决于盈利水平.但是在执行政策性职能的条件下,政策所 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无盈利甚至亏损.因 而商业银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银行.同时各行 负责人更可以用这种政策性的损失来\"掩盖\"其经营水 平的不足.此是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率常高不下的叉一内 在原因.
三,深化金融改革并未有效解决商业银行的 高呆坏账率
我国政府出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考虑,于9O年代制定 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职能和政策性职能分开的政策, 组建了一系列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 业发展银行,国家进出121信贷银行等),从客观实际的需 要出发从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 的调控下,实行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同时开发出一系列金 收稿日期:2006-03-20
作者简介:李超英(1959一),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融创新工具.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政府往 往通过干预商业银行的贷款来保护国有企业. 例如,为了防止企业因产品的积压或无法销售所导致 的亏损,职工下岗,中国人民银行便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继 续向亏损企业贷款,从而导致银行贷款和利息收不回来, 因此产生了大量呆坏账.各行为了扩大自己的业绩去争夺 一
个客户,便引起了对企业贷款条件的放纵,造成潜在的 金融风险一旦贷款收不回来,银行随之产生了\"惜贷\" 心理,企业则声称是由于银行拒贷才产生亏损,向政府要 钱,银行的压力可想而知.
针对这种情况,自1997年至今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了 一
系列改革:(1)通过政企分离,即商业银行机构设置 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放松政府对金融业务的干涉.(2) 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加强商业银行自主权 和自我约束机制.不过这一项措施的效果往往有待见证, 因为为了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商业银行的对策之一就是 调整风险分布结构.原本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高≥ 55%(2000年),且信贷风险权重达到100%甚至150%. 因此,越来越多的银行将资金安排到非信贷资产上,信贷 资产比重相对下降,以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率,增加资本充 足率的目的.然而.此举并未使高呆坏账率的难题从根本 上得以解决.
四,新时期解决商业银行高呆坏账的对策
众所周知,大最的不良贷款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 资产较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自身作为资本扣减项的呆坏 账贷款,不仅仅使风险资产加大,更对资本充足率有举足 轻重的影响.可以说,大量的不良贷款是制约我国商业银
行资本充足率提高的根源,它的存在使种种增加资本的努 力显得苍白无力.为此,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一)通过剥离不良资产的形式降低呆坏账.强化贷 款控制和企业考核制度
我们知道: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金额/总贷款数额. 我国于1999年成立了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同年又成立了 华融,长城,东方三家资产管理公司.由这几家公司接收 了相当一部分由于政策性贷款导致的呆坏账及不良资产. 这种通过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的形式,使国有商 业银行划去了约1.2万亿元的不良贷款(1998年至2000 年).可以说,这一项政策的实施确实给银行起到了不小 的\"减负\"作用.不过不良贷款的数量仍未减少,只是 形式发生了变化.为了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商业职能,深 化金融改革,增加与外国银行的竞争力,政府把这一负担 转嫁到自己头上.至少从形式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减轻了 核销和准备核销不良资产的资本负担.而这种转嫁的方 式,更像是某种\"分子策略\减少了商业银行账面上的 呆坏账数额.
(二)保证贷款质量前提下,适当降低贷款占总资产 比重.控制信贷规模.调整银行资产风险权重 如果说上文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是一种 \"分子策略\"的话,银行也要相应调整它的\"分母\"在 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适当调低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在 《巴尔塞协议》中规定:除居住楼宇按揭贷款给与50%的 风险权重,其他信贷资产均给与100%的风险权重,在新 协议中,某些风险权重甚至高达150%.可见信贷资本会 大大增加银行总资产的风险.而适当控制信贷资产占总资 产的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资产总量.2000 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调整银行资产风险结构上加
快了速度,以达到降低信贷资产的比重的目的.信贷资产 比重降低了,自然呆坏账贷款的比重就会降低.不过应有 一
个度的把握,即在不影响发放贷款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大 局的前提下,做出风险与盈利的权衡.
(三)积极促成民间银行和外国银行的进入.与国有 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和合作
为了进一步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呆坏账率,鼓励 民间银行和国外银行的进入同样有助于实现金融资产和金 融工具创新的多样化,打破国内资产运用单一的局面.竞 争会强化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经营意识,使其在做出决策时 会更加谨慎,而不会再出现过多的主观性贷款,以至于呆 坏账的无谓的增加.而国外银行和民间银行的出现使得国 内企业的贷款来源更加广泛,减少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 压力.1997年中国光大银行成为吸收国外金融机构股份 的商业银行.而外资银行在我国总资产1999年底达到 2536亿元,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2%.可以说,我国国 有商业银行压力与动力并进,竞争与合作共存,而这一切 都必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对其自身更负责任,并促其呆坏账 减少.
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管理,降低各种资 产风险承载力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天的商业银行业以更 高速度在向前发展.如何处理好商业银行风险与盈利的关 系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我国 已经人世多时,向国外开放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既然市场已开.吸引外资为商业银行注入新鲜血液必将成 为新兴的融资手段.而国外投资商在投资国内商业银行前 必然要关注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指数.过多的呆坏 账必然成为阻抑外商投资的瓶颈.而减少商业银行的呆坏
账当然需要种种金融措施的执行,更有赖于经济改革中其 他方面改革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M].j匕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2003.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0.
[3]曹龙骐.货币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OO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