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2:01
[关键词] 普通中小学;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04-04
一、什么是职业素养和是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或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的。
职业素养教育(又叫“职业生涯教育”或“生计教育”)不同于职业学校的教育,素养教育不是或不仅仅是职业技能培养,是对职业素养涵盖的四个方面的教育。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更注重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三方面的教育。其主要内涵是要消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鸿沟”,“消除学术与职业之间的人为藩篱”。相对于传统的学科主义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广义的终身职业教育。人的一生从幼儿园到*继续教育,都在准备和发展职业生计。职业素养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强调教育要“面向劳动世界”,“面向职业生计”,把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引进普通学校课程中来,并把知识同生产劳动和实践经验密切结合起来。职业素养教育与教育方针相融合,并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具有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实现愿望以及创造潜质的社会人才。
二、国外中小学职业素养教育发展状况
20世纪以来,在国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职业指导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在美国的教育史上,曾两次专门以*法案的形式进行了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各国都大力提倡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要求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强调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应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最迟从中学二年级开始,并设置固定的教学时间表。
澳大利亚也通过国家立法,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Career Development Guidelines),其中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的内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有的学校开设职业和个人发展课程,将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渗透进各学科,使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能力及正确的生活态度。
日本为把职业指导引入学校教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和试验。1927年11月,文部省正式发出了“关于尊重学生个性及进行职业指导”的训令,从而把职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正式地引入了学校。20世纪70年代以后,根据日本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文部省曾多次提出或加强、改善和充实学生出路指导的意见。强调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指导;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以及自主选择决定将来出路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制度灵活多元,普通中小学重视发展学生学术和非学术方面的能力,在中学开设心理与职业辅导必修课及营养学、家政等选修科目,这些非学术性教学课程内容每三年修正一次,确保所学技能与社会需求同步,学生有大量机会全方位体验和发展今后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三、我国中小学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1.定位局限
目前,很多人还将职业素养教育局限在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且往往被片面地固定在诸如动手实验、小制作等一些在已有模式上的缺少创意的重复性活动。学生不能通过这些活动更深入了解自己,更广泛地接触社会。
2.职普分离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普教与职教完全分离的教育*,与一些国家普遍重视普教与职教的紧密结合形成鲜明对比。在普通教育课程中鲜见职业课程的影子,职业课程被认为应是职业类高中需要考虑的事情,从而造成我国多数中学生职业素养匮乏,不知自己到底喜欢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将来能干什么。
3.评价无力
我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评价往往偏重结果,而非过程。只要学校象征性地开设一些职业技能课就可以了,至于学生是否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和期望都有了合理的定位则在不考虑之列。这使得职业素养教育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只起应景作用。
4.培训匮乏
中小学教师在大学接受的师范教育和职前、职中培训,几乎没有对教师进行如何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培训。这就使得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意识,更谈不上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资源单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是针对国家课程需求而配置的。较单纯并为理论验证而设置。学校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与社会的有组织接触仅限于每学期一至两周的社会实践或假期的社区服务等。家长资源利用率较低。校内生态环境与社会相对脱节。这样也加大了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难度,职业素养教育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学生少有亲身体验。职业素养教育所教授的内容也与社会现状和需求有较大的脱节和滞后。
四、在我国中小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必然性
1.职业素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各种矛盾不断涌现出来,其中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毕业就等于失业”。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未来社会职业需求不仅是具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具有现代职业意识、就业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是具有学习、合作、生存能力的现代人。能适应社会的人不仅具有必备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职业思想、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综合素质人才。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职业思想、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仅仅靠学会课本知识所能获取的,也不是靠大学就业前的培训速成的,这些是需要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培养的,以成为学生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后走入社会才能游刃有余地生存发展。
2.职业素养教育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才能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教育活动要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积极参与和奉献于职业与公民生活的有责任感的人,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形成健全人格。世界课改的趋势极大地推动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需要的结合、与未来生存的结合,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探究。在学校常规教育中有计划地加入相应的职业素养教育,已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是课改的必由之路。
3.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落实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
在普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中,把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计中,符合普通中学教育双重任务的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学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更加明确:“初步具有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因此,职业素养教育思想应渗透于学校教育活动中,渗透于各学科课程中,体现在教育教学任务中,并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4.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有别于职业技能培训,在中小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树立高尚职业道德、拥有先进的职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教育,这些教育与学校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更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利补充和很好的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就是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的教育,只有了解规则、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的人才能够在社会的海洋中自如遨游。那么,学生在学校就要遵守学校的一切 规章制度 。认真行事,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的人才可以获得事业成功。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爱学习会学习就是敬业的表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以后良好的职业习惯奠定了基础,是学有成就和事业成功的保障。
5.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身教重于言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为范。教的过程就是教师反思提高的过程。增强教师职业素养的意识,除了学生受益以外,也会使教师自身受益。教师职业素养提升,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依法从教、精心施教、因材施教,整体教育质量就会提升,国民素质就会整体提高,这也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些建议
1.宏观*导向、中观规定指导、微观策略落实
让职业素养教育在普通中小学中尽快开展起来,要加大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中要有明确的指示,有规范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起到导向性作用。依据小、初、高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制定不同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小学课程目标应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为核心;初中课程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中课程目标应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素质、创业素养和职业生涯与人生规划能力。
各级教育部门要依据本地区情况出台相应的专项指导意见,以解读*,指导学校层面有效开展。学校根据校情再制定详细的可执行的行动方案。在市区教育部门监控和相应的评价下就会将职业素养教育真正地在学校层面开展。
2.合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家长资源
职业素养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学校、课堂,更要关注社会发展和实践活动。
现阶段学校可以自行开发一些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未来学生步入*社会能够用到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服务。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学校的很多做法。比如,新加坡所有学校都必须开设培养学生生活、生存技能的课程,如“职场应聘”课,教授学生如何写自荐书,如何写项目规划等实用技能。“设计与技术”教孩子如何进行创作,如何将设计变成成品等。这些非学术课程的课程目标三年修正一次,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从初级学院(高中)步入社会就可以用到在校所学的技能。
另外,职业素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必将架起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打开学校教育面向社会市场的大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职业规划、职业选择的职业素养。合理利用家长、社会资源既可以为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提供大量鲜活素材和实践场所,还能拉近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距离,保持学校教育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3.职业素养教育课与劳动“技术教育课”及“通用技术课”有机整合
新课程中有一个国家指定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它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3年级起开设。新课程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在职业准备方面进行了教材内容的学段定位,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为“职业引导”。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与创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立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中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具有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在高二年级设置了《通用技术》课。《通用技术》部分的总课程目标中,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在该课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描述中,却没有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描述。因此,建议在初级阶段,将职业素养教育是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有机整合,以这两门课程做载体,加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教育。在中后期,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及教材等出台后,应在普通中小学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并把它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以真正引起学校的重视,将职业素养教育在普通中小学推广。
4.普通中小学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能够加速职业素养教育在普教系统的发展
针对现在的职普分离的教育现状,北京市宣武区教委前瞻性地推进职普融通教育模式。就是普教学校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在课程开发方面寻求合作,这种做法正是为职业素养教育在普教系统开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职业教育学校有着丰富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模拟社会实践场所,这些资源是普教系统无法比拟,短时间不可能补充的。而普教学校有较丰富的优质生源和职业教育素养教育的需求,所以,职普融通教育模式正好在两个系统间架起桥梁,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做法很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具有现代科技技术的劳动者,更需要劳动者具有现代职业素养与创业精神、健康的心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未来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普通中小学是为人的一生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学校教育要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实施以敬业创业教育为主题、以学会生存发展为实质的职业素养涯教育。这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国际竞争力,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期待我们的教育者由思考者变为行动者,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作出有益尝试。
作者系北京第六十六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