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08
石佛山最初名为黛峰,因其山为黛青色而名,后因黛衍为岱,故又称为岱峰。由于山形似一卧牛,故又称做青牛山。宋石佛雕刻而成时,因佛像而名,人们遂称之为石佛山。
我们是在一个细雨迷蒙的冬季早上来到这石佛山的,远远地便看见一座小小的山,山上一簇古老的建筑掩映在绿林之中,有种说不出的静谧感觉。山不高,远远看去细而长。在老人的指点下,那细而长的山体果真渐渐显露出一只“卧牛”的样子来:头在南尾在北,南边山体比北边高一些,中间的山体微微耸起,像一只刚睡醒的牛正准备抬头站起一样。山的北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南边聚集着一簇红墙黄瓦的寺院建筑,许是由于雨的冲刷,无论是绿树,还是红墙黄瓦,颜色都亮得清澈通透,一眼清新。
那片片红墙黄瓦所在便是石佛山最引人注目的南天禅寺了。如今的南天禅寺不止是一个寺庙,而是佛教丛林:大山门、护寺山墙、自在佛大殿、大雄宝殿、钟鼓楼、东西护廊、法堂、念佛堂、弘法慈善堂、僧舍、祖师堂、普同塔等佛教建筑错落有致地坐落于石佛山这只“卧牛”的前胸位置,规模之大,在泉州也极为少见,令人赞叹。
山形如卧牛初醒
石佛山海拔只有76.6米,在许多巍峨大山面前,它几乎是小巫见大巫,但在晋江,在泉州,甚至在全省,它的名字都是响当当的。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但石佛山的名不在于“仙”,而在于南天寺及南天寺里三尊石佛。
南天寺最初叫石佛岩,也叫石佛寺,皆因山上的三尊石佛。据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兴南天禅寺碑》记载:“宋嘉定丙子(1216年)一庵净师过此,夜见峭壁灿光三道,是山萃众岳之灵,遂募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建造殿宇,因就石佛为号……”这是康熙时提督全闽陆师军务统制水师吴英捐俸重修并撰写的碑文。
青牛山上以岩石居多,三尊石佛便是按照山石的走势雕刻的。南天禅寺的住持释理山告诉记者,南天寺三石佛是泉州现存的摩崖造像中规模最大的,一石刻三佛、三佛共一龛的特点,在泉州地区也极为罕见。三尊石佛雕在巨岩崖壁间,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龛,高7米,宽16米,石佛均高6米、宽3米。正中雕阿弥陀佛,盘腿端坐在2米高的莲花座上,头拘螺髻,鼻直高隆,两耳垂肩,两眼平视,眼角上斜,口唇上薄,嘴角微深,披衣*,右臂半露,腰间紧系念珠,衣褶粗犷,双手相叠端放腿上,不露足趾。触目所感,威严而又兼文静,魁伟又显慈祥。东侧刻观音菩萨像,头戴花冠,右手前屈,掌持净瓶,左手上弯,手掌向外,面形比弥陀略窄。西侧刻势至,头戴出缘云片花冠,左手前曲,执经书,右手上弯,手掌向外,气势雄伟,神态温和。前中有一小佛与宝瓶,身着宽袖大衣,袒胸,披巾向外飘垂。三尊造像相隔1米。弥陀两内侧,浮雕一对神采飞扬的蟠龙石柱,龙首在上,龙尾在下,一伸向东侧,一伸向西侧。龙首之上雕出斗拱,承托檐盖,构成佛龛形状。三尊石佛,体型高大雄伟,平腴莹润,神态威严,温和慈善,形象*真,是乃精雕细琢,云石生辉,富有唐代雕刻手法的风格余韵,应是宋代继承唐代石刻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三尊佛像,虽然已历经900多年时光,犹素洁清新,栩栩如生。
石佛雕成后,僧人即依崖壁建造滨海梵宫南天寺,遂曰“石佛寺”。斗转星移,南天寺屡有兴废。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寺废,遂即重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殿宇丘墟,及明成化己酉(14年)始复新构。明永乐年间(1573~1619年),黄凤翔(晋江潘湖人,任过尚书)于《岱峰山石佛寺一》中,有“百年胜迹已蒿莱”之句,黄伯善(诗人,字达兼,号菊山。明晋江人。官至衢州府同知。著有《菊山文集》、《菊山诗集》等)于《石佛寺一律》中,亦有“古石无光缠紫蔓,残碑半灭卧苍苔”之说。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将军吴英(清晋江大浯塘人)重建,并取泉南佛国之意,始更其匾额曰:“南天佛寺”;同治、光绪、宣统相继修葺。现庙宇经塘东旅菲华侨蔡玉峰于1935年和1982年两次捐资重修,内外一新。
为我们指引石佛山之路的老人叫王世炳,今年已68岁。王世炳的家在山前村,山前村的“山”指的便是石佛山,山前村静静地横亘于石佛山脚下已数百年。王世炳从小便与这石佛山结下不解之缘,幼时便常常来石佛山上玩耍,有时累了便躺在岩上那“泉南佛国”四个字之旁休息。他还清晰地记得,南天寺里的老住持每每看到他,便会把他叫到大殿里,给他读佛经,讲石佛山里的故事。
“守净雕石佛的故事是我听得最多的。”老住持说,有一天夜里,守净法师(南天寺开山祖师)正在山脚下的小庵里休息,突见山腰岩壁上发出三道光,连着数夜如此。守净认为这是“山萃众岳之灵”的征象,就开始四方云游化缘,将所得银两用来镌刻佛像。守净在三道光的地方分别雕刻了弥陀、观音、势至三尊菩萨,使名不见经传的岱峰山成为石佛山,开始广为人知。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传说,但是还有一个传说,知道的人就少了!”王世炳说的是“石头流血说”。传说那时雕刻完三尊佛像后,守净准备在岩壁的左右各雕刻两尊*,可是在雕韦驮*时,竟有红血自石中注出,匠*惊,不敢再往下雕,左右*的雕像便只是个初样。现在,你还可以在三尊石佛的左右两边看到那半途中止的头像。
这些传说曾经陪伴王世炳从少年一直到现在,除了这些传说,还有一些有趣的俗语,像“去了江东,误了石佛”、“石佛好坐不坐,西资好站不站”等,这些又有什么典故呢?原来,当时石佛雕成后要建殿宇,上梁的那一天,正好是漳州江东虎跳桥要铺桥板的日子,这两个都是难得一见的大工程,石佛寺的屋高18米,上梁非常困难;而虎跳桥的桥板一条石条有十几米长,也极难铺设。因为吸引了很多人去看,可是两者同一天,两地相距又远,不可能两者都看得到,固有“去了江东,误了石佛”之说。而“石佛好站不站,西资好坐不坐”是说石佛山的岩石高而广,适合雕刻站立的佛像,而西资岩的岩石较矮,适合雕刻坐像,然而恰恰相反,石佛山的佛像便是坐着的,为此,民间便有了这样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