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5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2:14
插柳开始植树的意思,代表启蒙。插柳之恩,代表启蒙老师的恩情。
插柳之恩,出自“无心插柳柳成荫”,又有”前人插柳,后人成荫”之意,用在这里,比喻老师的栽培之恩又不图回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师对我的栽培之恩(随然不图回报),我怎么能够忘记。
扩展资料:
无心插柳柳成荫,常用成语,成事与否,时常与刻意的谋画无甚关联,尤其是个人的命运关涉天意之时的无奈。因此,人们不免要感叹「著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
典出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的经典名句,人们常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记忆之、传诵之。清代修订的《增广贤文》中也编入此语。
“有心栽花”是刻意造作的过程,“无心插柳”乃自然随缘的结果。巧妙的是,有心栽植花总不开,无心插柳反而绿荫庇人,其中所呈现的奥妙正在于“有心”、“无心”之别。
所谓有、无,指的是人为刻意的程度,并非一般意义之下的有无。是以,“有心”常指向超乎自然的努力用心(甚至到了强求地步),“无心”则常指向随缘自在的遇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插柳之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2:15
插柳之恩,代表启蒙老师的恩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就是说人才栽培非常重要且不易,老师对我的栽培之恩,终身难忘。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刘绍棠回忆他的国语老师田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点点春雨,滋润着他。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他,给他开了窍。
有一年,他回家乡去,遇到田老师正拄着拐杖在村边散步。他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他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2:15
插柳之恩的意思是,哪怕像插柳这般的小恩情,一生也难以忘怀,主要是告诫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插柳之恩出自“无心插柳柳成荫”,用在这里,当喻老师的栽培之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涌泉相报。十年的时间可以培养一棵树木,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培育成一个人才. 比喻培育人才要花费很多时间,培育一个人才很不容易。
与插柳之恩有关的一个古诗,是春秋时期*家管仲任齐国丞相40多年,帮助齐桓公在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人才观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插柳也是一种风俗,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2:16
插柳之恩,出自“无心插柳柳成荫”,又有”前人插柳,后人成荫”之意,用在这里,比喻老师的栽培之恩又不图回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师对我的栽培之恩(随然不图回报),我怎么能够忘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2:16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