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7: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3:40
可能导火索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竟算误会也未可知,但等待点燃的大堆炸药早已埋下:你知道,虽然儒家思想,人们通认他的特征是规范人伦,但相当多情况下,他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除了额外的教给人们如何装*,对真实存在的诸多矛盾,缺乏实事求是的解决办法。我们见到一面竭力的提倡多子多福,四世同堂,一面看到大家庭无论*都格外容易崩溃,古今同慨。
当年的材料就那么一点,但从日后人们的各自表现,容易引发的遐想也非无据。一个是鲁迅在兄弟这篇小说里不幸言中的:所有的不幸归结起来都是经济。尽管这句话很凝练,多么的富有哲理,写下他的鲁迅却没有实践他,而在周作人主张分家的当初,是表示反对的。有人分析是为生活还不能的周建人着想,便于两个哥哥照顾他。
但不幸生活哲学太不同了。羽太姐妹魔鬼一般的裂解作用,不在癔病,也不在后人比较乱猜的放荡,恰恰起源于初始未被发觉的经济问题,因为她们本是日本的穷人。可以想象,穷人的地位和品格,起初给了周氏兄弟多好的印象,以至于领回自家度日。——人们忽视了民族地位对这种良好品格的侵袭。
为什么我曾经认为周作人因为爱老婆,而对日本人有多大的好感,而现在不这样想呢?因为知道的多一点之后,按照正常的逻辑,一个满口支那如何坏,日本如何好的,喜欢靠摆排场显示日本尊贵的小妇人,是维护不了中国人的长期好感的,汉奸溥仪也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讨厌伤害他的祖宗!
而这样病态的民族感情造成的疯狂排场,日久真的伤害一家所有人的感情:谁也不喜欢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被亲人永远这么随意的花掉,不管怎样的兄弟怡怡父子和谐。其他地方的种种毛病甚至猜疑,只不过掩盖了经济问题无法处理造成的绝大困惑,很可能。
——————
另一个当然是周作人自己的文学表达,会把人们引向另一个方向。比如在一篇作品里虚构某教师家里,来客中的一个不轨的学生,当着老师的面常常来看他美丽的妻子云云。
我们真的无法分析周作人眼中的妻子,一直有那么美丽?没错他一直以妻子家人为掩护,解释自己的叛敌行为,但最后也克制不住,没有涵养的黑着脸对访客说:我一切为了他们,他们却这样对待我!或许他心里早就有所厌恶也未可知。
但更能给人话题的未必是这个,而是周作人的人格和观念。在这之前,兄弟的反封建礼教,比较的趋于一致,但分家后,周作人总结出不同于孔子的另类礼教,向着加强涵养的方向拼命发展,而鲁迅变得不修边幅,更加无所顾忌。
能看出什么来呢?鲁迅似乎不在意分家的伤害给他带来的教训,他只是调整一下,喝喝酒吸吸烟,有朋友聊聊天,就过去了。大大咧咧的性格没变,其人的坦诚心理和易于交友谈心,在很多亲友的记叙文章里都有表现。但周作人对维护家庭关系,真正动起心来,因此才会变得于观念上,都额外小心谨慎?以至于发展到几乎想要孤家寡人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