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0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8:27
重阳节这一天又被称为老年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8:28
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吕氏春秋》有记载。当时有一种以庆祝丰收为名,祭祀天地之神和祖先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之神和祖先的恩赐。
九重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中就有提及。屈原送别写道:“聚重阳入帝宫,十日初建清都”。这里的“重阳节”指的是天,不是节。
汉代《西京杂记》记载古人有重阳节戴山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魏晋左右,重阳节就已经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三国文帝曹丕的《九天·钟繇》中,重阳之宴写得很清楚:“年至月,忽回九月九日。是九个太阳的数目,太阳和月亮要合在一起。通俗而有名,适合长久。所以,要享受一顿酒席。”
晋代学者陶渊明在《闲九天》诗的序中说:“闲时爱重九之名。聚英园,一边捧着醪,一边空手到九华,言语间珍重”。这里提到菊花和酒。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从那以后,它就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明朝,九月重阳节,皇宫会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会亲自爬万岁山庆秋。
重阳节、除夕、清明节和中秋节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旅游赏秋、爬山、看菊花、插山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活动。
同时举行各种大型宴会。这些习俗由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早期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又叫“重阳节”、“晒秋节”、“踩秋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中国古代,九是阳的数字。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节,又称初九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