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5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6:33
闲谈起古玩行的大玩家,我们自然会想起马未都马爷。在绝大多数人意识中,“马未都”这个名字,甚至要比“古玩行”三字更感熟悉。作为一名古玩爱好者,关注马未都先生良久,他的许多节目都看过,深深钦佩马未都先生的博学,更是敬服马未都先生为人处世的老道。
马未都的名字已经跟“收藏”划等号,提起收藏自然会说到马未都,说起马未都,也避免不了谈收藏。我们都知道他有一家自己的博物馆,但是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有一个特殊规定:不收藏任何字画,这是为什么?虽然在古董收藏上一掷千金,但面对字画,马未都一直说不,甚至还有这样的规定:观复博物馆不收藏任何字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他术有专攻,不打没把握的仗。古董这玩意是实打实的东西,什么年代就有什么样的形制、风格、材质和做工,因此,只要研究好这几点,就不怕收到赝品。其二,字画比古董更难保存。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字画,由于快接近宣纸的寿命极限,纸张变得脆弱不堪,而且怕光怕潮,怕虫蛀,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工具和措施,很难有效保护。
其三,字画价格过于坚挺。从古至今,字画一直有较高价位,一直在艺术品市场和收藏圈占据重要地位。尤其那些名人字画,历来价格不菲,并且,字画保存不易,流传下来的很少,一名书画大家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也都有文字记录在案,总体稀少,这就更助长了价格的坚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7:51
马爷基本不收字画,当然首先和他的“起家史”和收藏渊源有关。他的收藏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纯靠“捡漏”而来——瓶瓶罐罐处处是漏,但传统书画可就难有这空档让他发挥了。马爷的那些收藏,差不多前十年都不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典型的江湖人士收藏法,挑破捡烂、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低买高卖。靠的是运气,凭的是眼力,冲的是义气,耍的是心眼。过去,多数古董商人都是这么弄饭吃的,这么积累起身家的。这是客观评述,不是要贬低马爷什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9:25
认真说起来, 彼时的书画其实价格也贱,但毕竟是历代中国文化人最关注的项目,识货人居多,马爷想空手套白狼捡漏,是根本没机会的。即便到了他后来富甲一方,认真起来,他甚至始终都还缺乏财力去和人竞争。比如,他何尝没有想过收藏字画的打算。30年前,他也是有想收藏《陶冶图说》这样和画有关的物件的,但是人家就是开价30万,马爷最多只能查出10万,不欢而散。隔年,此画就流落,拍出了220万的天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11:17
马未都也是想过收藏字画的,但是奈何当时囊中羞涩,无法与资本竞逐,不得已退而观之,只能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在当时马爷所处的80年代,人们对于器物的重视度并不高,而且研究的程度也不深,这个空子就被当时的马爷钻了,眼光加上下功夫研究,还当真让他在器物这块搞出来一些名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13:25
马未都先生是天生喜欢古玩这些东西,而他小时候那个年代,所能触及的大部分也不过就是陶瓷杂项这些玩意,基本没有机会接触书画之类的,他早年走街串巷,北京天津城里城外的奔波收东西,也极少见他说收过书画,因为普通人家里实在没有这玩意啊。就这样,马先生那个时候养成的习惯就一直延续下去。马未都曾回答过为何不收藏书画,他解释国画缺乏社会责任这一功能,它反映的是胸中的山水而非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