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48
小年,通常指扫尘、祭灶的日子,被视为“忙年”的开始。
老舍先生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今天和大家分享小年及其重要仪式之祭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参阅。
俗话说:“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说官家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在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在腊月二十五。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时间是不分开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传说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除此之外,小年的日期还分南北,一般北方地区人家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则在腊月二十四。但无论是在哪一天,都代表着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我国幅员辽阔,虽然每个地方的小年习俗有所差异,但有一个习俗几乎一致,那就是祭灶。
小年,是祭灶神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小年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春秋时期的《论语》就有记载:“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灶王爷神像上大都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小年灶王爷便要*,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于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王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糖瓜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乾隆年间的《吴县志》写道:“二十四拂尘祀灶,名送灶,用糯米粉团、糖饼,云灶神以是日上天言人过失,用此二物粘其口。”说的意思即使如此。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了。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王爷,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王爷,求其高抬贵手。
祭灶是年终的岁祭,过去曾列入皇家典制,清宫每年腊月二十三以黄羊祭灶,且不分帝、后,均亲诣坛前拈香礼拜。
在民间,*皆有此举。穷人,即使是赤贫者,亦不失此礼。用两个白菜疙瘩当烛台,以一个小碗当香炉,仅以一碗凉水当供品,用秫秸秆插个小马来送灶。虽然近于儿戏,但祭者却说“心到礼到,心到神知”。
小年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除夕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王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版权方所有。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非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以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