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00:11
公元前1217年5月26日,居住在我国河南省安阳的人们,正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正常活动,可是一件惊人的事情发生了。人们仰望天空,只见光芒四射的太阳,突然间发生缺口,光色也暗淡下来。但是,在缺了很大一部分之后,却又开始复圆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关于日食的最早的一次可靠记录,它刻在一片甲骨上。
我国古代对日食的观察,保持了记录的连续性。例如在《春秋》这本编年史中就记载了由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244年中的37次日食。从公元3世纪开始对于日食的记录,更是一直继续到近代,长达一千六七百年之久。
对于日食的成因和周期性,我国古代科学家也作了不少研究,并早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如成书于公元前100年左右的《史记》已经有了日食周期的记载。到西汉末年,刘歆又总结出一种周期,即135月有23次日食。对日食的正确认识和日食周期的发现,对于预报日(月)食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在日(月)食预报方面有较高的水平,日(月)食预报历来是我国历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我国就能预报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方向,到了唐代对于日食的预报已经比较完全。
我国古代通过对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很好的数据,能准确地预报日(月)食,这也是我国天文学上的一项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