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求入世至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35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18

  为了扭转通货紧缩不利局面,*一直在努力各种举措:扩大国债发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连续降息、提高出口退税率、扩大财政支出,近期又大幅加薪以刺激内需。然而宏观*的效果并不明显。这时一些学者提出通过货币贬值以启动出口、促进价格回升的建议,并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影响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入手,并分析实际汇率升值的原因,从而得出世纪之交人民币汇率应该保持稳定的结论,并对“贬值有益论”的主要论点进行商榷。
  一、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根据国际金融理论,影响汇率变化的长期因素主要有国际状况、通货膨胀差异和经济增长率差异,它们在较长时间内对汇率变化的作用,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而短期因素主要是指一些左右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央行干预和预期因素。
  经常项目包括进出口贸易、利息、利润及劳务支付等。贸易收支是主要部分,我国从1994年开始一直保持着出口顺差,1999年上半年一度出现负增长(1999年一季度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7.95%,二季度微升1.3%,但目前已得到恢复,7月增长7.5%,8月增长17.8%,数据来源于《经济参考报》9月20日),9月更是增长了20%。按照这样的势头,我国今年总的贸易顺差将达到或超过去年的水平,即约400亿美元。
  资本项目反映了资本的流动,外资流入我国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该项占外资总额的70~80%,资本项目在1997年减小的情况下,1998年出现了63.2亿美元的逆差,反映出近期资本外流问题很突出。正因为资本外流,才使1998年经常项目有近300亿美元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仅仅增长了51亿美元。
  外汇储备项目近几年增长很快,但从1998年开始增幅减小。截止1999年9月底,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5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充足构筑了汇率稳定的坚实后盾。去年10月中旬国家放松对居民出境用汇的*正是一种反映,但是超额外汇储备增大了机会成本,导致直接经济效率的损失。
  我国的市场潜力,低成本优势和经济高增长都决定了外资持续进入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较长期趋势。因此国际收支状况支持人民币的稳定。
  通货膨胀差异也是影响汇率变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率较高国家货币的汇率趋于下跌,而低通胀率国家的汇率趋于上升。有必要指出,1994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开始持续下降,一直到今也没有回升趋势,1998年生产资料价格较上年下降3.1%,1999年一、二季度又分别下降5.4%和5.99%(数据来源于《经济参考报》1999年9月29日)。所以1994年至1996年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并未构成对汇率贬值的压力。
  目前我国出现通货紧缩情况,实际上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的对内购买力实际上是增强了。
  经济增长差异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看,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对本国币值的稳定起到较长时间的支持作用。1998年我国GDP增长7.8%,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而1999年也超过了7%。与此相反,美联储去年两次加息,反映出美国对通货膨胀升温及经济增长有可能会放慢的担心。
  但从影响汇率变化的短期因素来考察,人民币汇率稳定确实受到压力。
  利率方面,央行自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七次降息。受降息影响,外商在华利润的利息收入减少使得外商将其兑换成外汇流回投资者所在国,同时也影响到外资流入的规模。同时降息导致了逃、套汇的增加。199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267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240亿美元,而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仅仅增加7亿美元(数据来源于《国际商报》1999年2月15日)。这说明,国际收支顺差所余外汇,绝大部分未结汇卖给国家却留在企业和个人手中,更有一部分已经外流。降息的一个负效应是对汇率稳定构成威胁。
  我们认为目前不要再降息了,降息已接近“流动性陷阱”的水平。1999年11月1日开始对存款利息征税将使一年期利率仅有1.8%水平,已经低于美国同期利率水平。目前可考虑利用通货紧缩、发债成本低的条件加大国债发行量,并适当扩大央行基础投放。
  从央行干预角度,央行一再重申不贬值的承诺。我国实际上采用了名义汇率作为反通胀的工具,从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和汇率*已具有相当一致信和可信度,有理由相信*仍然会维持名义汇率不变的稳定方案。
  综上所述,人民币稳定有坚实基础。而由决定人民币长期均衡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来看,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易纲作出权威性的估计: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1993年底为1∶7,1994年底为1∶7.3,1995年底为1∶7.5。1996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人民币对内购买力不断增加,我们认为目前可贸易品平价大约仍为1∶7,而目前的名义汇率为1∶8.27,这就是说人民币从长期趋势看仍有升值的空间。
  二、实际汇率升值并不表示汇率高估
  实际汇率的涵义有好几种,本文中的实际汇率是指名义汇率用两种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用公式表示为:
  Er=E·P*/P
  式中Er为实际汇率,E为名义汇率,P*和P分别代表外国和本国的物价指数。
  实际汇率可以测度两国间产品相对竞争能力的强弱,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Er可表示为E·P*与P的比例,在此处P*是美国国内价格水平,它是用美元表示的一个美国商品篮子的价格,用E代表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其单位是RMB/,因此E·P*代表了用人民币表示的一个美国商品篮子的价格,由此Er实际上表示了用人民币表示的美国与中国商品的价格之比。实际汇率上升(实际汇率贬值)意味着相对于美国商品,中国商品在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
  对Er=E·P*/P取对数然后求导,我们就得到:△Er=△E+△P*-△P
  每个变量左边的“△”代表其变量的以百分比计算的变化率。由上式计算,1994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20.4%〔21.7%(中国通胀率)-2.6%(美国通胀率)+1.3%(名义汇率升值)〕,1995年人民币实际升值了14.8%,1996年再度升值了约3%。这三年累计实际升值38%,其中通货膨胀占据了相当大部分。而从1997年开始实际汇率开始贬值,这也主要是因为我国物价持续走低。有学者由1994年外汇汇率并轨后至1998年3月实际升值24%推断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被高估,因此建议贬值。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1.人民币基期汇率定值过低。李罗力等通过模型研究发现1994年汇率并轨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如果是7.7,当年就有可能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同时当年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可能为15~17%,因此当时过低估计了人民币币值。因此随后几年实际汇率的大幅度升值是对当初币值低估的纠正。同时前文已分析1994年消费物价指数上升21.7%,可是影响出口成本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却在1993年大幅升值后下降,以消费物价指数代替可贸易品价格指数变化来计算实际汇率,会出现结果偏大的情况,即实际汇率并没有24%的升幅。
  2.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传递程度比较低。汇率传递是指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程度。例如假设即期汇率1$Κ8.3RMB,一台中国制造电视机4150元,折算为美元为500$。如果人民币升值10%至7.47,这时以即期汇率该电视在美国应该以555.6(4150÷7.47)出售,但由于竞争激烈,厂商只能以530$出售,这说明汇率变化的传递是不完全的,530/500Κ1.06,即价格仅上升了6%,汇率传递程度为60%,其余40%被本国厂商以成本提高或利润缩小代价吸收掉了。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需求价格弹性较高,也就是说,汇率变化的传递程度较低。我国许多国内名牌产品在国外市场只能在地摊上出售即是反映。
  3.人民币在1994-96年大幅实际升值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这充分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从本质来上讲劳动生产率才是决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而我国由于可以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举,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会高于美国,这也支持人民币趋强。
  根据以上三点,我们认为,仅根据实际汇率升值即断定实际汇率已经明显高估,过于随意。而Balassa-Sanmuelson效应显示出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往往高于非贸易品生产率,超过程度越高,总的生产力增速越快,非贸易品的价格相对于可贸易品的价格就越高,国内货币的实际价值以物价指数衡量就升值得越快。因此,实际汇率升值不一定导致以贸易品价格衡量的国际竞争力的损失。
  三、对“人民币贬值有益论”主要观点的质疑
  1.“贬值将大幅度提高出口竞争力”
  我国的出口主要是由外国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决定的,而后者又取决于外国居民的收入状况与出口商品价格,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还要考虑:(1)进口商品弹性问题,只有当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小于-1),贬值才能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效应。(2)货币贬值将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使该国贸易条件恶化。(3)从汇率变化到贸易收支的改变,存在着时滞,该段时期外贸状况将会继续恶化。这说明通过贬值大幅度增加出口,在理论上即有重重制约,而且亚洲国家在币值深度贬值后,出口状况并未好转,几乎无利润可得。实际上1998年我国外贸出口滑坡主要在于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拉丁美洲、俄罗斯都处于经济危机后的复苏阶段,国内经济衰退,其收入下降,对进口需求大幅降低。而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情况下,去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出口已取得增长也说明在东亚国家经济回升后其经济恢复为吸收中国产品提供了支持。此外我国采取的提高出口退税率、赋予私企外贸自营权、简化结汇手续、打击走私等多项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出口。�
  从出口方式看,加工贸易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加,1999年前三季度我国加工贸易出口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370亿美元的58%,如果本币贬值,将大大提高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以马来西亚、泰国这些以进口加工为主的国家为例,货币贬值之后,进口零件组装之后再出口完全无利可图。�
  货币贬值可能增加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但影响出口产品竞争能力的因素还有产品的品质、性能、服务水平等,而科技快速发展使得非价格因素在出口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科技应用更可大幅度降低成本。因此,我国出口增长不能寄希望于人民币的周期性贬值,而应该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技兴贸”是必由之路。去年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达539.6亿美元,增长14.1%,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2.“贬值将有助于价格回升,摆脱通货紧缩”
  中国经过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已面临时间可能较长的“大调整”(张曙光,1998),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已由“瓶颈制约”转为市场需求制约,经济改革也逐渐由增量调整转为存量调整。在这个时期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投资回报慢,资本收益率也不高。而加工业和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降低,竞争日趋激烈。而从国际大环境看,全球性生产能力过剩,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在我国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货币贬值不会达到稳定和促使价格回升的目的。而且货币贬值,企业也缺乏消化、吸收的能力:按照1998年出口1840亿美元、进口1400亿美元计算,如果货币贬值10%,则有184亿美元利益转移到出口部门,而进口部门将承担140亿美元的负担。1998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全年利润才490亿元,完全不足以负荷如此重的进口成本增加(陈炳才,1999)。实际上在进行结构调整和出口结构调整的同时,难以同时达到扩张出口数量和规模。而保持汇率稳定是有利于实现技术引进与技术升级换代,有利于真正改变出口结构的。�
  3.“汇率贬值将有助于减少资本外流,吸引外资流入”
  这种观点认为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投资者观望等待,外资不进入,内资还要外流。而一旦实现贬值,人们的汇率预期就应由贬值转为升值,外资就会回流。�
  我们认为人民币一旦贬值,如果经济基本面仍不好,通货紧缩并未扭转,第二次贬值预期可能又会出现。而如果真的贬值至少会引起以下不利局面:(1)外资权益增加。我国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合计注册资本4598亿美元,其中外方资本3029.9亿美元,如果人民币贬值10%,将增加外资股权10%,即增加30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权益,并将导致其利润的增加。(2)还债负担加重。如果本币贬值10%,我国1000亿美元左右的国际商业性债券的本金负担将上升100亿美元,年利息负担也将有80亿美元左右。(3)人民币贬值对想进入的外资有激励作用,但会使现有的外国投资者利益受损,使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回受损。�
  我国1998年资本项目逆差暴露资本外流规模已经不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外流正是投资者预期看淡的反映。因此创造稳定良好的制度环境,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提高经济效率才是根本。(孙清王丽玲)
  《国际金融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19

美圆狂跌,人民币狂升。外贸越来越难做,收进来的美金,几天损个五六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18

  为了扭转通货紧缩不利局面,*一直在努力各种举措:扩大国债发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连续降息、提高出口退税率、扩大财政支出,近期又大幅加薪以刺激内需。然而宏观*的效果并不明显。这时一些学者提出通过货币贬值以启动出口、促进价格回升的建议,并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影响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入手,并分析实际汇率升值的原因,从而得出世纪之交人民币汇率应该保持稳定的结论,并对“贬值有益论”的主要论点进行商榷。
  一、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根据国际金融理论,影响汇率变化的长期因素主要有国际状况、通货膨胀差异和经济增长率差异,它们在较长时间内对汇率变化的作用,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而短期因素主要是指一些左右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央行干预和预期因素。
  经常项目包括进出口贸易、利息、利润及劳务支付等。贸易收支是主要部分,我国从1994年开始一直保持着出口顺差,1999年上半年一度出现负增长(1999年一季度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7.95%,二季度微升1.3%,但目前已得到恢复,7月增长7.5%,8月增长17.8%,数据来源于《经济参考报》9月20日),9月更是增长了20%。按照这样的势头,我国今年总的贸易顺差将达到或超过去年的水平,即约400亿美元。
  资本项目反映了资本的流动,外资流入我国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该项占外资总额的70~80%,资本项目在1997年减小的情况下,1998年出现了63.2亿美元的逆差,反映出近期资本外流问题很突出。正因为资本外流,才使1998年经常项目有近300亿美元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仅仅增长了51亿美元。
  外汇储备项目近几年增长很快,但从1998年开始增幅减小。截止1999年9月底,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5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充足构筑了汇率稳定的坚实后盾。去年10月中旬国家放松对居民出境用汇的*正是一种反映,但是超额外汇储备增大了机会成本,导致直接经济效率的损失。
  我国的市场潜力,低成本优势和经济高增长都决定了外资持续进入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较长期趋势。因此国际收支状况支持人民币的稳定。
  通货膨胀差异也是影响汇率变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率较高国家货币的汇率趋于下跌,而低通胀率国家的汇率趋于上升。有必要指出,1994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开始持续下降,一直到今也没有回升趋势,1998年生产资料价格较上年下降3.1%,1999年一、二季度又分别下降5.4%和5.99%(数据来源于《经济参考报》1999年9月29日)。所以1994年至1996年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并未构成对汇率贬值的压力。
  目前我国出现通货紧缩情况,实际上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的对内购买力实际上是增强了。
  经济增长差异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看,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对本国币值的稳定起到较长时间的支持作用。1998年我国GDP增长7.8%,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而1999年也超过了7%。与此相反,美联储去年两次加息,反映出美国对通货膨胀升温及经济增长有可能会放慢的担心。
  但从影响汇率变化的短期因素来考察,人民币汇率稳定确实受到压力。
  利率方面,央行自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七次降息。受降息影响,外商在华利润的利息收入减少使得外商将其兑换成外汇流回投资者所在国,同时也影响到外资流入的规模。同时降息导致了逃、套汇的增加。199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267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240亿美元,而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仅仅增加7亿美元(数据来源于《国际商报》1999年2月15日)。这说明,国际收支顺差所余外汇,绝大部分未结汇卖给国家却留在企业和个人手中,更有一部分已经外流。降息的一个负效应是对汇率稳定构成威胁。
  我们认为目前不要再降息了,降息已接近“流动性陷阱”的水平。1999年11月1日开始对存款利息征税将使一年期利率仅有1.8%水平,已经低于美国同期利率水平。目前可考虑利用通货紧缩、发债成本低的条件加大国债发行量,并适当扩大央行基础投放。
  从央行干预角度,央行一再重申不贬值的承诺。我国实际上采用了名义汇率作为反通胀的工具,从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和汇率*已具有相当一致信和可信度,有理由相信*仍然会维持名义汇率不变的稳定方案。
  综上所述,人民币稳定有坚实基础。而由决定人民币长期均衡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来看,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易纲作出权威性的估计: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1993年底为1∶7,1994年底为1∶7.3,1995年底为1∶7.5。1996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人民币对内购买力不断增加,我们认为目前可贸易品平价大约仍为1∶7,而目前的名义汇率为1∶8.27,这就是说人民币从长期趋势看仍有升值的空间。
  二、实际汇率升值并不表示汇率高估
  实际汇率的涵义有好几种,本文中的实际汇率是指名义汇率用两种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用公式表示为:
  Er=E·P*/P
  式中Er为实际汇率,E为名义汇率,P*和P分别代表外国和本国的物价指数。
  实际汇率可以测度两国间产品相对竞争能力的强弱,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Er可表示为E·P*与P的比例,在此处P*是美国国内价格水平,它是用美元表示的一个美国商品篮子的价格,用E代表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其单位是RMB/,因此E·P*代表了用人民币表示的一个美国商品篮子的价格,由此Er实际上表示了用人民币表示的美国与中国商品的价格之比。实际汇率上升(实际汇率贬值)意味着相对于美国商品,中国商品在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
  对Er=E·P*/P取对数然后求导,我们就得到:△Er=△E+△P*-△P
  每个变量左边的“△”代表其变量的以百分比计算的变化率。由上式计算,1994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20.4%〔21.7%(中国通胀率)-2.6%(美国通胀率)+1.3%(名义汇率升值)〕,1995年人民币实际升值了14.8%,1996年再度升值了约3%。这三年累计实际升值38%,其中通货膨胀占据了相当大部分。而从1997年开始实际汇率开始贬值,这也主要是因为我国物价持续走低。有学者由1994年外汇汇率并轨后至1998年3月实际升值24%推断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被高估,因此建议贬值。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1.人民币基期汇率定值过低。李罗力等通过模型研究发现1994年汇率并轨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如果是7.7,当年就有可能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同时当年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可能为15~17%,因此当时过低估计了人民币币值。因此随后几年实际汇率的大幅度升值是对当初币值低估的纠正。同时前文已分析1994年消费物价指数上升21.7%,可是影响出口成本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却在1993年大幅升值后下降,以消费物价指数代替可贸易品价格指数变化来计算实际汇率,会出现结果偏大的情况,即实际汇率并没有24%的升幅。
  2.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传递程度比较低。汇率传递是指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程度。例如假设即期汇率1$Κ8.3RMB,一台中国制造电视机4150元,折算为美元为500$。如果人民币升值10%至7.47,这时以即期汇率该电视在美国应该以555.6(4150÷7.47)出售,但由于竞争激烈,厂商只能以530$出售,这说明汇率变化的传递是不完全的,530/500Κ1.06,即价格仅上升了6%,汇率传递程度为60%,其余40%被本国厂商以成本提高或利润缩小代价吸收掉了。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需求价格弹性较高,也就是说,汇率变化的传递程度较低。我国许多国内名牌产品在国外市场只能在地摊上出售即是反映。
  3.人民币在1994-96年大幅实际升值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这充分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从本质来上讲劳动生产率才是决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而我国由于可以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举,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会高于美国,这也支持人民币趋强。
  根据以上三点,我们认为,仅根据实际汇率升值即断定实际汇率已经明显高估,过于随意。而Balassa-Sanmuelson效应显示出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往往高于非贸易品生产率,超过程度越高,总的生产力增速越快,非贸易品的价格相对于可贸易品的价格就越高,国内货币的实际价值以物价指数衡量就升值得越快。因此,实际汇率升值不一定导致以贸易品价格衡量的国际竞争力的损失。
  三、对“人民币贬值有益论”主要观点的质疑
  1.“贬值将大幅度提高出口竞争力”
  我国的出口主要是由外国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决定的,而后者又取决于外国居民的收入状况与出口商品价格,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还要考虑:(1)进口商品弹性问题,只有当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小于-1),贬值才能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效应。(2)货币贬值将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使该国贸易条件恶化。(3)从汇率变化到贸易收支的改变,存在着时滞,该段时期外贸状况将会继续恶化。这说明通过贬值大幅度增加出口,在理论上即有重重制约,而且亚洲国家在币值深度贬值后,出口状况并未好转,几乎无利润可得。实际上1998年我国外贸出口滑坡主要在于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拉丁美洲、俄罗斯都处于经济危机后的复苏阶段,国内经济衰退,其收入下降,对进口需求大幅降低。而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情况下,去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出口已取得增长也说明在东亚国家经济回升后其经济恢复为吸收中国产品提供了支持。此外我国采取的提高出口退税率、赋予私企外贸自营权、简化结汇手续、打击走私等多项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出口。�
  从出口方式看,加工贸易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加,1999年前三季度我国加工贸易出口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370亿美元的58%,如果本币贬值,将大大提高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以马来西亚、泰国这些以进口加工为主的国家为例,货币贬值之后,进口零件组装之后再出口完全无利可图。�
  货币贬值可能增加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但影响出口产品竞争能力的因素还有产品的品质、性能、服务水平等,而科技快速发展使得非价格因素在出口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科技应用更可大幅度降低成本。因此,我国出口增长不能寄希望于人民币的周期性贬值,而应该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技兴贸”是必由之路。去年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达539.6亿美元,增长14.1%,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2.“贬值将有助于价格回升,摆脱通货紧缩”
  中国经过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已面临时间可能较长的“大调整”(张曙光,1998),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已由“瓶颈制约”转为市场需求制约,经济改革也逐渐由增量调整转为存量调整。在这个时期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投资回报慢,资本收益率也不高。而加工业和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降低,竞争日趋激烈。而从国际大环境看,全球性生产能力过剩,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在我国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货币贬值不会达到稳定和促使价格回升的目的。而且货币贬值,企业也缺乏消化、吸收的能力:按照1998年出口1840亿美元、进口1400亿美元计算,如果货币贬值10%,则有184亿美元利益转移到出口部门,而进口部门将承担140亿美元的负担。1998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全年利润才490亿元,完全不足以负荷如此重的进口成本增加(陈炳才,1999)。实际上在进行结构调整和出口结构调整的同时,难以同时达到扩张出口数量和规模。而保持汇率稳定是有利于实现技术引进与技术升级换代,有利于真正改变出口结构的。�
  3.“汇率贬值将有助于减少资本外流,吸引外资流入”
  这种观点认为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投资者观望等待,外资不进入,内资还要外流。而一旦实现贬值,人们的汇率预期就应由贬值转为升值,外资就会回流。�
  我们认为人民币一旦贬值,如果经济基本面仍不好,通货紧缩并未扭转,第二次贬值预期可能又会出现。而如果真的贬值至少会引起以下不利局面:(1)外资权益增加。我国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合计注册资本4598亿美元,其中外方资本3029.9亿美元,如果人民币贬值10%,将增加外资股权10%,即增加30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权益,并将导致其利润的增加。(2)还债负担加重。如果本币贬值10%,我国1000亿美元左右的国际商业性债券的本金负担将上升100亿美元,年利息负担也将有80亿美元左右。(3)人民币贬值对想进入的外资有激励作用,但会使现有的外国投资者利益受损,使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回受损。�
  我国1998年资本项目逆差暴露资本外流规模已经不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外流正是投资者预期看淡的反映。因此创造稳定良好的制度环境,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提高经济效率才是根本。(孙清王丽玲)
  《国际金融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19

美圆狂跌,人民币狂升。外贸越来越难做,收进来的美金,几天损个五六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18

  为了扭转通货紧缩不利局面,*一直在努力各种举措:扩大国债发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连续降息、提高出口退税率、扩大财政支出,近期又大幅加薪以刺激内需。然而宏观*的效果并不明显。这时一些学者提出通过货币贬值以启动出口、促进价格回升的建议,并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影响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入手,并分析实际汇率升值的原因,从而得出世纪之交人民币汇率应该保持稳定的结论,并对“贬值有益论”的主要论点进行商榷。
  一、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根据国际金融理论,影响汇率变化的长期因素主要有国际状况、通货膨胀差异和经济增长率差异,它们在较长时间内对汇率变化的作用,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而短期因素主要是指一些左右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央行干预和预期因素。
  经常项目包括进出口贸易、利息、利润及劳务支付等。贸易收支是主要部分,我国从1994年开始一直保持着出口顺差,1999年上半年一度出现负增长(1999年一季度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7.95%,二季度微升1.3%,但目前已得到恢复,7月增长7.5%,8月增长17.8%,数据来源于《经济参考报》9月20日),9月更是增长了20%。按照这样的势头,我国今年总的贸易顺差将达到或超过去年的水平,即约400亿美元。
  资本项目反映了资本的流动,外资流入我国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该项占外资总额的70~80%,资本项目在1997年减小的情况下,1998年出现了63.2亿美元的逆差,反映出近期资本外流问题很突出。正因为资本外流,才使1998年经常项目有近300亿美元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仅仅增长了51亿美元。
  外汇储备项目近几年增长很快,但从1998年开始增幅减小。截止1999年9月底,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5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充足构筑了汇率稳定的坚实后盾。去年10月中旬国家放松对居民出境用汇的*正是一种反映,但是超额外汇储备增大了机会成本,导致直接经济效率的损失。
  我国的市场潜力,低成本优势和经济高增长都决定了外资持续进入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较长期趋势。因此国际收支状况支持人民币的稳定。
  通货膨胀差异也是影响汇率变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率较高国家货币的汇率趋于下跌,而低通胀率国家的汇率趋于上升。有必要指出,1994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开始持续下降,一直到今也没有回升趋势,1998年生产资料价格较上年下降3.1%,1999年一、二季度又分别下降5.4%和5.99%(数据来源于《经济参考报》1999年9月29日)。所以1994年至1996年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并未构成对汇率贬值的压力。
  目前我国出现通货紧缩情况,实际上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的对内购买力实际上是增强了。
  经济增长差异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看,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对本国币值的稳定起到较长时间的支持作用。1998年我国GDP增长7.8%,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而1999年也超过了7%。与此相反,美联储去年两次加息,反映出美国对通货膨胀升温及经济增长有可能会放慢的担心。
  但从影响汇率变化的短期因素来考察,人民币汇率稳定确实受到压力。
  利率方面,央行自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七次降息。受降息影响,外商在华利润的利息收入减少使得外商将其兑换成外汇流回投资者所在国,同时也影响到外资流入的规模。同时降息导致了逃、套汇的增加。199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267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240亿美元,而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仅仅增加7亿美元(数据来源于《国际商报》1999年2月15日)。这说明,国际收支顺差所余外汇,绝大部分未结汇卖给国家却留在企业和个人手中,更有一部分已经外流。降息的一个负效应是对汇率稳定构成威胁。
  我们认为目前不要再降息了,降息已接近“流动性陷阱”的水平。1999年11月1日开始对存款利息征税将使一年期利率仅有1.8%水平,已经低于美国同期利率水平。目前可考虑利用通货紧缩、发债成本低的条件加大国债发行量,并适当扩大央行基础投放。
  从央行干预角度,央行一再重申不贬值的承诺。我国实际上采用了名义汇率作为反通胀的工具,从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和汇率*已具有相当一致信和可信度,有理由相信*仍然会维持名义汇率不变的稳定方案。
  综上所述,人民币稳定有坚实基础。而由决定人民币长期均衡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来看,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易纲作出权威性的估计: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1993年底为1∶7,1994年底为1∶7.3,1995年底为1∶7.5。1996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人民币对内购买力不断增加,我们认为目前可贸易品平价大约仍为1∶7,而目前的名义汇率为1∶8.27,这就是说人民币从长期趋势看仍有升值的空间。
  二、实际汇率升值并不表示汇率高估
  实际汇率的涵义有好几种,本文中的实际汇率是指名义汇率用两种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用公式表示为:
  Er=E·P*/P
  式中Er为实际汇率,E为名义汇率,P*和P分别代表外国和本国的物价指数。
  实际汇率可以测度两国间产品相对竞争能力的强弱,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Er可表示为E·P*与P的比例,在此处P*是美国国内价格水平,它是用美元表示的一个美国商品篮子的价格,用E代表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其单位是RMB/,因此E·P*代表了用人民币表示的一个美国商品篮子的价格,由此Er实际上表示了用人民币表示的美国与中国商品的价格之比。实际汇率上升(实际汇率贬值)意味着相对于美国商品,中国商品在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
  对Er=E·P*/P取对数然后求导,我们就得到:△Er=△E+△P*-△P
  每个变量左边的“△”代表其变量的以百分比计算的变化率。由上式计算,1994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20.4%〔21.7%(中国通胀率)-2.6%(美国通胀率)+1.3%(名义汇率升值)〕,1995年人民币实际升值了14.8%,1996年再度升值了约3%。这三年累计实际升值38%,其中通货膨胀占据了相当大部分。而从1997年开始实际汇率开始贬值,这也主要是因为我国物价持续走低。有学者由1994年外汇汇率并轨后至1998年3月实际升值24%推断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被高估,因此建议贬值。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1.人民币基期汇率定值过低。李罗力等通过模型研究发现1994年汇率并轨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如果是7.7,当年就有可能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同时当年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可能为15~17%,因此当时过低估计了人民币币值。因此随后几年实际汇率的大幅度升值是对当初币值低估的纠正。同时前文已分析1994年消费物价指数上升21.7%,可是影响出口成本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却在1993年大幅升值后下降,以消费物价指数代替可贸易品价格指数变化来计算实际汇率,会出现结果偏大的情况,即实际汇率并没有24%的升幅。
  2.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传递程度比较低。汇率传递是指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程度。例如假设即期汇率1$Κ8.3RMB,一台中国制造电视机4150元,折算为美元为500$。如果人民币升值10%至7.47,这时以即期汇率该电视在美国应该以555.6(4150÷7.47)出售,但由于竞争激烈,厂商只能以530$出售,这说明汇率变化的传递是不完全的,530/500Κ1.06,即价格仅上升了6%,汇率传递程度为60%,其余40%被本国厂商以成本提高或利润缩小代价吸收掉了。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需求价格弹性较高,也就是说,汇率变化的传递程度较低。我国许多国内名牌产品在国外市场只能在地摊上出售即是反映。
  3.人民币在1994-96年大幅实际升值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这充分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从本质来上讲劳动生产率才是决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而我国由于可以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举,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会高于美国,这也支持人民币趋强。
  根据以上三点,我们认为,仅根据实际汇率升值即断定实际汇率已经明显高估,过于随意。而Balassa-Sanmuelson效应显示出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往往高于非贸易品生产率,超过程度越高,总的生产力增速越快,非贸易品的价格相对于可贸易品的价格就越高,国内货币的实际价值以物价指数衡量就升值得越快。因此,实际汇率升值不一定导致以贸易品价格衡量的国际竞争力的损失。
  三、对“人民币贬值有益论”主要观点的质疑
  1.“贬值将大幅度提高出口竞争力”
  我国的出口主要是由外国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决定的,而后者又取决于外国居民的收入状况与出口商品价格,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还要考虑:(1)进口商品弹性问题,只有当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小于-1),贬值才能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效应。(2)货币贬值将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使该国贸易条件恶化。(3)从汇率变化到贸易收支的改变,存在着时滞,该段时期外贸状况将会继续恶化。这说明通过贬值大幅度增加出口,在理论上即有重重制约,而且亚洲国家在币值深度贬值后,出口状况并未好转,几乎无利润可得。实际上1998年我国外贸出口滑坡主要在于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拉丁美洲、俄罗斯都处于经济危机后的复苏阶段,国内经济衰退,其收入下降,对进口需求大幅降低。而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情况下,去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出口已取得增长也说明在东亚国家经济回升后其经济恢复为吸收中国产品提供了支持。此外我国采取的提高出口退税率、赋予私企外贸自营权、简化结汇手续、打击走私等多项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出口。�
  从出口方式看,加工贸易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加,1999年前三季度我国加工贸易出口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370亿美元的58%,如果本币贬值,将大大提高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以马来西亚、泰国这些以进口加工为主的国家为例,货币贬值之后,进口零件组装之后再出口完全无利可图。�
  货币贬值可能增加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但影响出口产品竞争能力的因素还有产品的品质、性能、服务水平等,而科技快速发展使得非价格因素在出口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科技应用更可大幅度降低成本。因此,我国出口增长不能寄希望于人民币的周期性贬值,而应该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技兴贸”是必由之路。去年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达539.6亿美元,增长14.1%,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2.“贬值将有助于价格回升,摆脱通货紧缩”
  中国经过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已面临时间可能较长的“大调整”(张曙光,1998),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已由“瓶颈制约”转为市场需求制约,经济改革也逐渐由增量调整转为存量调整。在这个时期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投资回报慢,资本收益率也不高。而加工业和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降低,竞争日趋激烈。而从国际大环境看,全球性生产能力过剩,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在我国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货币贬值不会达到稳定和促使价格回升的目的。而且货币贬值,企业也缺乏消化、吸收的能力:按照1998年出口1840亿美元、进口1400亿美元计算,如果货币贬值10%,则有184亿美元利益转移到出口部门,而进口部门将承担140亿美元的负担。1998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全年利润才490亿元,完全不足以负荷如此重的进口成本增加(陈炳才,1999)。实际上在进行结构调整和出口结构调整的同时,难以同时达到扩张出口数量和规模。而保持汇率稳定是有利于实现技术引进与技术升级换代,有利于真正改变出口结构的。�
  3.“汇率贬值将有助于减少资本外流,吸引外资流入”
  这种观点认为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投资者观望等待,外资不进入,内资还要外流。而一旦实现贬值,人们的汇率预期就应由贬值转为升值,外资就会回流。�
  我们认为人民币一旦贬值,如果经济基本面仍不好,通货紧缩并未扭转,第二次贬值预期可能又会出现。而如果真的贬值至少会引起以下不利局面:(1)外资权益增加。我国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合计注册资本4598亿美元,其中外方资本3029.9亿美元,如果人民币贬值10%,将增加外资股权10%,即增加30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权益,并将导致其利润的增加。(2)还债负担加重。如果本币贬值10%,我国1000亿美元左右的国际商业性债券的本金负担将上升100亿美元,年利息负担也将有80亿美元左右。(3)人民币贬值对想进入的外资有激励作用,但会使现有的外国投资者利益受损,使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回受损。�
  我国1998年资本项目逆差暴露资本外流规模已经不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外流正是投资者预期看淡的反映。因此创造稳定良好的制度环境,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提高经济效率才是根本。(孙清王丽玲)
  《国际金融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19

美圆狂跌,人民币狂升。外贸越来越难做,收进来的美金,几天损个五六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