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养林蛙有哪些要求,场地和设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3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6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也叫圈养,是针对半人工养殖而言的,是利用人工办法在林蛙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推行一套人工养殖技术措施,达到人工养殖目的。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广大养蛙户经验的总结,证明了人工养蛙的技术是成功的,尚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继续研究解决和完善,人工养殖的林蛙二年成熟,达到商品蛙标准的占总数85%以上,按放养数量回捕率达46%以上,雌蛙占总数的80%以上,比野生蛙群高30-40%。经检测人工养殖的林蛙质量与野生林蛙的质量无差异。所以人工养蛙的产业发展较快,已在东北三省和其它地方发展起来。

  人工养蛙主要技术环节都有哪些?

  首先解决林蛙的饲料问题。目前,以黄粉虫为主体饲料,以自然昆虫和幼小动物为辅助饲料;选择山间溪流两侧平地或农田、菜地、庭院作养蛙场地;设置围栏解决逃逸和天敌危害;设遮阴、培育植被和充足水源,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推行快速育蛙和雌性诱变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推广多种有效的越冬办法,解决人工贮蛙大量死亡的问题;研究解决林蛙病害及防治办法,提高养蛙成活率。下面详细介绍:

  (一)场地的选择及建设

  人工养蛙的场地面积较小,但建筑设施较多,养殖密度大,需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尤其是要满足林蛙特殊需要的水陆两栖环境条件。在山林区养蛙场必须选择在气候湿润、接近自然的环境,比半人养殖要求严格,同处一地要有水池、草地、灌丛和树林等多层次遮阴的环境。场地的类型不同,决定采取放养方式不同,一般露天养蛙圈开放式养蛙,需要选择在山间平地,场内有溪流贯通或溪流从一侧通过,要求在大片森林附近,场内有疏林灌丛和草地,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有较好的地被物,有的场内要有搭头草甸或暖泉水流,有三面环山,背风向阳,交通方便,附近无高大建筑物和公路铁路。如果场内原有水池、塘坝旧房层等设施就更为理想。

  另一种场地是在城镇、村屯居民区附近,可选用肥沃的农田、菜田或宽阔的庭院,也可以利用废弃厂址或蔬菜保护地。这种场地要采用遮阴或全封闭网棚养蛙形式,切忌在没有遮阴的场地养蛙。养蛙场的建设原则是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满足林蛙在森林中生活对温度、湿度阳光和食物等条件的要求。实例证明,模拟的养蛙场越像林下自然环境,养蛙就越有可能成功,收效越大。蛙场的基本建设有两项,即繁殖场和养蛙场。

  1、林蛙繁殖场的建设

  人工养蛙繁殖场与半人工养蛙繁殖场不同,通常把林蛙的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三池合一,也就是一池三用,占地面积小,放养密度大,要求修建的水池标准高,成列连片,便于管理。一种是土池子。场地土质不渗漏,按3米宽、6米长或4米宽、10米长,池深20-30厘米,周围埂高30厘米,埂的内侧坡度要缓,以利幼蛙上岸时爬行,减少掉在水中淹死;池底平实,*留有埚底坑,根据繁殖蝌蚪数量确定建水池数量,按顺序排成1-2列,池间留有步道。

  另一种是利用塑料薄膜铺底,上面放5厘米的泥土或砂土,周边在埂的外侧压实。为了灌排水方便,要水池修在地平面以上,池底整平之后,池的周边用木料钉起来或用砖砌起来,边沿高30厘米,池底和同边上塑料膜防止渗漏,池底放泥沙,水池的大小形状依场地和放养数量而定。

  为了提早孵化,延长材蛙的生长时间,把水池修在塑料大棚内,池宽3米,每个池长5-6米,池深220-30厘米,几个池子连在一起,用塑料膜铺底。蝌蚪繁殖期用水量较大,场地水源一定要保证,最好使用井水,采用常流水串灌方式,使池水呈流动状态。蝌蚪的*池建在养蛙圈中。

  2、养蛙场的建设

  养蛙场包括围栏、养蛙圈和越冬池(窖)

  (1)围栏

  是把林蛙的繁殖场和养殖场围在一起。永久性围栏采用砖墙、水泥板、稀土板和石棉瓦等坚固耐用材料,围栏的墙基要先铲平,墙基深30厘米以上,围栏板块接头要严实合缝,高60-80厘米,顶部要设向内折90度的角沿,长10厘米,墙外设一套电猫防鼠,电猫铁线距墙面和地面各5-8厘米。乌害严重地方要在鸟群经常出现地方设粘鸟网。如投资力度较大,围栏的材料利用铁筛网效果最好。在围栏的四周要种草植树,以阔叶树品种为宜。临时性围栏是利用塑料薄膜、纱网和纺织布等,用木柱固定,每年换一次材料,一般高度为0.8-1.0米,围栏修建办法与半人工养殖的围栏一样。

  (2)养蛙圈的建设

  养蛙圈是养殖幼蛙和成蛙的专用圈舍,养蛙圈分为永久性圈与临时性圈两种,根据投资能力和养蛙规模决定。永久性圈又分为露天开放式和全封闭网棚式两种。开放式永久露天养蛙圈的围墙用砖、石块等材米砌成,墙高70厘米,墙顶部向内外两侧出沿,与立墙垂直,顶沿长各10厘米,圈的大小一般以5×10米为宜,按顺序排成两行,中间利用一道立墙,形成一个养蛙小区,区间留有1-2米作业道,道两侧栽植两行树,以杨、柳树为宜,也可种植一些高秆作物,如向日葵等。简易临时性养蛙圈建设与永久性圈相同,只是利用材料不同,主要利用塑料布与木柱构造。每个养蛙区设一套电猫防御天敌。养蛙圈的灌溉设备有渠道或管道,喷水设备或微喷设备,圈内修建蝌蚪*池,*池的面积占养蛙圈的20%左右、有的兼作蝌蚪饲养池,夏季作为圈内贮水池,控制圈内的湿度,圈内地面控排水沟或作成二尺宽的大垅,垅沟放一些树叶、玉米秆等杂物,垅舌生长杂草或种植一些饲料菜或果菜类蔬菜作物。露天圈的顶部设阴带,距地面2米高,利用70-80%的黑色遮阳网,幅宽2米,幅间距2-3米,养蛙圈内或附近有较高树木,遮阴带可少设或不设。

  建设封闭的网棚式养蛙圈投资大一些,养蛙成本较高。如果利用蔬菜日光暖室作养蛙圈需要改造,把原来塑料膜换成黑色遮阳网,这种遮阳网市场有售,每平方米售价1无钱左右,使用寿命2-3年。养蛙圈选在农田、菜田和庭院时最好新建网棚,实行全封闭养蛙。好处是节省场地,棚内有遮阴,调节温湿度模拟林下环境条件,减少林蛙逃逸和天敌危害,有利于高密度、集约化经营管理,但是养蛙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建造一个100平方料的网棚需要600-700元,可养幼蛙5万只。

  网棚建设办法:网棚宽10米,中间柱高1.8米,边柱高1.3米,长30-50米,支架材料用木杆或竹杆,顶棚为拱型或屋脊式,四周近地面高1米左右用尼龙纱网做围栏,上部和顶部棚面用80-90%的遮雨网,与纱网连接处用封口机扎死,顶棚和四周用尼龙丝线固定在骨架上,在一端设一个1.5米长的拉炼窗,南北两面留有几个0.5平方米的拉炼窗,白天作通风窗,夜间作诱虫口、棚内地面控蝌蚪*池,面积为棚内面积的1/5,池的深度依土质情况而定,在不漏水的土地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洼地,池水深50-60厘米。在土质疏松漏水地方修*池,采用塑料膜铺池,水深20-30厘米,池埂要扎实坡度要缓,便于幼蛙上岸。蝌蚪*的*池仍贮水作棚内水池。棚内地面要挖成十字或井字型水沟,沟深20-30厘米,沟内放一些阔树叶和其他杂物,作为干旱时幼蛙栖息之地,有雨小时可以排出积水,起到防旱防涝保湿作用。棚内用红砖或水泥块铺设2条人行道,其它地面为草丛植被,新建网棚早春来不及建造植被,要投放玉米秆等杂物,棚内要有喷水设备,最好安装微喷设施,也可以在网棚外设农田大型喷灌装置,进行大范围人工降雨,调节整个饲养场的温湿度。

  (3)越冬池(窖)的建设

  人工养蛙场位于溪流附近,可以按半人工养蛙越冬池修建和管理,这是当前最好的越冬办法。养蛙场远离有流水的地方,就地修建林蛙越冬池或贮蛙窖,越冬池有的建在露天的,也有修建在日光温室内的;贮蛙窖也有干贮法和水贮法两种,只要能够满足林蛙冬眠习性的要求,越冬成活率就高,否则就失败。下面分别介绍越冬池(窖)的建设。

  ①水贮法越冬池的修建

  在露天修建林蛙越冬池的方法与半人工养蛙的修建方法相同,这里不重复。人工养蛙,在温室内修建越冬池,便于管理,容易看到林蛙的越冬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活率较高,但蛙体内物质消耗较多,蛙体瘦弱,种蛙在生殖体眠时死亡较多。在一个50米长的大棚内越冬池以4米×30米×0.8米合适,可贮蛙15万只。越冬池也可修成半地下式的,挖方深40厘米,坝埂高40厘米,用防水卷材或塑料膜铺底和坝埂内侧,池底要平,清除硬杂物,进排水口设在两端,进水口利用自流水或井水,排水口距池底高60厘米,保持水深50-60厘米,排水管道直接把水排除棚外,也可以排到棚内的渗水坑中,要经常保持池中水呈流动状态。水池顶部用木杆架在坝埂上,以盖草廉或苫布之用。棚内水池周围陆地要保留植被和遮敝物,作为林蛙上岸活动的地方。

  温室或大棚内浅水池越冬法,在庭院内搭简易塑料大棚,其面积为越冬池面积的2倍,先修池后搭棚,池宽开口4米,挖深1米时向内缩小,中间2米宽的地方,再下挖1料深,这2米宽为池的有效宽度,上面有边沿1米的二层台,池底要铲平,铺大小砾石15厘米厚,设进排水口,进水为井水,排水管通渗水坑,池水深15-20厘米,呈缓慢流动状态。在二层台和池口顶部处用木杆架起来,盖草帘或苫布,大棚外和池外设双层电猫铁线,严防鼠害。

  ②干贮法窖藏越冬

  利用干贮窖保护林蛙越冬的办法,目前失利的例子不少,主要原因是窖的深度不够,保温效果不好而冻死;有的窖内湿度不够而干死;有的被鼠害损失大半,也有的因出窖晚被水淹死。但也有的成功的,成功者具体操作为下:贮蛙窖深2-2.5米,宽2米,长4-6米,窖盖复土30厘米,两端设通风筒,利用铁炉筒或瓷管、塑料管做成,四周和窖门要设防鼠网,窖的外围设电猫防鼠,寒冷对方要在窖外盖塑料大棚。窖内搭4-5层排架,把贮蛙箱放在架子上,贮蛙箱用塑料 或木板制作,底部要有孔隙,起到通气漏水作用,贮箱50×60×30厘米,箱底放树叶5厘米,每箱贮蛙500-600只,窖棚顶设喷水管。贮蛙窖的四周可用砖石砌成,但窖底仍保持泥沙,有的将林蛙直接放到窖底,密度可大一些,每平方米可贮幼蛙4000只或种蛙1000只。

  林蛙的越冬方法很多,但还是以河流的深水湾和有流动水的越冬池最好,能够满足林蛙自然越冬对水温和水中溶氧含量的要求,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遵循这条原则,否则越冬成海率就低。采用保温措施越冬方法,一定要把温度*在0-5℃,低了冻死了,高了林蛙活动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呼吸受阻造成死蛙。

  (二)林蛙繁殖期几个技术问题

  林蛙繁殖期指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管理几个阶段,具体技术措施与半人工养殖相近,现将几个不同问题介绍如下:

  1、种蛙、蛙卵和蝌蚪的运输

  为了提高林蛙的引种、驯化的成活率,需要种蛙或蛙卵在短时间内运送到养蛙场,长途运输也要在2-3天内完成,包装要用木箱、塑料箱或纸箱都可以,但要底部和四周都留有气孔,每箱两层,底部放腐朽的树叶子,箱的规格为70×60×60厘米,雌雄分装,每箱可装1000只,运输过程中要将蛙体内分泌的白色粘液冲洗掉,保持蛙体湿润。种蛙的短途运输用编织袋或布袋包装,每袋200只左右,雌雄分装,用凉水冲洗,蛙袋平铺车内,运到养蛙场立即放入水中,按雌雄比例同放一池。蛙卵的运输包装主要是水桶或塑料袋,把同期产的蛙卵放在一起,最好是当天产的卵当天运输,装卵团时不放水,当天运不到场地时要放在阴凉处,并加入适量凉水,运到场地要立即放入水中。蝌蚪的运输距离不能太远,一般不超过2小时的路程,主要采用桶装,桶内先装1/2的凉水,每桶装蝌蚪3000只左右。*幼蛙的运输包装要用水桶,桶内不放水,要放一些树叶或杂草,喷洒凉水,每桶装幼蛙2000只左右,运到场地时立即放入遮敝物中,让它自由活动和潜伏,喷水保湿。

  1、挽救“沉水卵团”

  塑料产卵池的底部放有泥沙,容易被种蛙或放卵团时把水搅混,有些卵团沉入水底并被淤上泥砂不能漂浮水中,这样的卵团的孵化率仅有40%左右,所以要把沉水卵团捞出来,用清水冲净后再放清水池中。

  2、调正密度和食量

  林蛙产卵孵化期每平方米水面放入4-5对种蛙或卵团,蝌蚪进食前要疏散出1/2,8日龄开始喂食,每平米4000-5000只,每天喂食一次,投食量250克;15-20日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500-3000只,日投食1-2次,投食量600-1000克;25-30日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1500-2000只,日投食2次,投食量1000克。

  3、*湿度

  在大棚内繁殖蝌蚪比自然繁殖蝌蚪能缩短15天,但大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5℃以下,防止高温烧死,所以大棚膜要适时通风或完全揭掉,有条件的要换上黑公遮阳网。

  4、提高蝌蚪的整齐度

  把同一天产的蛙卵放在一个池中孵化,这样孵出的蝌蚪基本一致,便于统一饲养管理,从野外采集的蛙卵产卵时间不同,先孵化出来的蝌蚪会吃掉未孵化蛙卵胶蛟膜,造成死卵,所以要及时把未孵化的卵团捞出,放到另外池中继续孵化,这样能提高孵化率,减少互食现象。

  (三)幼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是指*后的当年幼蛙。在*蝌蚪进圈前要用1ppm的漂白粉全场消毒。*幼蛙开始7-8天不进食,在*池周围活动,要注意保温保湿,池边放一些玉米秆等杂物,利于幼蛙上岸活动,减少落水死蛙现象。要合理放养密度,首先要计算*蝌蚪的数量,每公斤*蝌蚪2000只左右,按80%成蛙计量,测算出养蛙圈的放养密度。一般蛙圈每平方米放养300-400只为宜,网棚养殖放养密度要大一些,每平方米放养400-450只,一个300平方米的网棚可放养10万只左右。养蛙圈的水源要有保证,*池要不断换注新鲜水,防止断水和污染;每天要喷水1-2次,干旱炎热天气要喷3-4次,每次喷水量不宜过多,要以湿透地面和植被为好,防止地面积水。夏季网棚内温度过高,可以在棚外向棚顶喷水,起到降温保湿作用。幼蛙的开口食很重要,解决不好死蛙严重。露天蛙圈平均每天每只幼蛙喂食2-3龄黄粉虫1-2只,每天喂1次,在早晨4-5时或下午5-6时投食,阴雨天不喂食,雨后天晴地面无积水进再喂食,天气干旱时可以在喷水后2小时喂食。喂食要沿着作业道向全圈均匀撒放,在幼蛙集中的地方多放一些,要逐渐驯化成定时、定量、定位喂食,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随着蛙龄增大,投食量要增加,蛙龄40天后,每天喂2次,每次每只幼蛙喂4-5龄黄粉虫2-3只,每年每只幼蛙饲料成本0.10元左右。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幼蛙的食物来源,在养蛙圈内设置黑光灯诱虫,堆放蒿草、人畜粪便等招引和滋养昆虫。网棚养蛙的人工喂食量,要比露天圈喂食量增加,一般增加一倍左右,也可以在棚内设灯诱虫,饲养蝇蛆等幼小动物,增加幼蛙食物来源。露天蛙圈的天敌较多,要经常检查防御设施的完好情况,特别是围栏和网棚有元破损和洞穴,发现后立即修补,防止幼蛙逃逸和天敌危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7

全人工养蛙养出的林蛙一斤能卖三十元。如想半人工养蛙,请你2014年秋冬上百度、网页搜:半人工林蛙养殖技术。养蛙技术包你满意。我是辽宁、丹东、凤城市养蛙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7

放养最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6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也叫圈养,是针对半人工养殖而言的,是利用人工办法在林蛙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推行一套人工养殖技术措施,达到人工养殖目的。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广大养蛙户经验的总结,证明了人工养蛙的技术是成功的,尚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继续研究解决和完善,人工养殖的林蛙二年成熟,达到商品蛙标准的占总数85%以上,按放养数量回捕率达46%以上,雌蛙占总数的80%以上,比野生蛙群高30-40%。经检测人工养殖的林蛙质量与野生林蛙的质量无差异。所以人工养蛙的产业发展较快,已在东北三省和其它地方发展起来。

  人工养蛙主要技术环节都有哪些?

  首先解决林蛙的饲料问题。目前,以黄粉虫为主体饲料,以自然昆虫和幼小动物为辅助饲料;选择山间溪流两侧平地或农田、菜地、庭院作养蛙场地;设置围栏解决逃逸和天敌危害;设遮阴、培育植被和充足水源,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推行快速育蛙和雌性诱变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推广多种有效的越冬办法,解决人工贮蛙大量死亡的问题;研究解决林蛙病害及防治办法,提高养蛙成活率。下面详细介绍:

  (一)场地的选择及建设

  人工养蛙的场地面积较小,但建筑设施较多,养殖密度大,需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尤其是要满足林蛙特殊需要的水陆两栖环境条件。在山林区养蛙场必须选择在气候湿润、接近自然的环境,比半人养殖要求严格,同处一地要有水池、草地、灌丛和树林等多层次遮阴的环境。场地的类型不同,决定采取放养方式不同,一般露天养蛙圈开放式养蛙,需要选择在山间平地,场内有溪流贯通或溪流从一侧通过,要求在大片森林附近,场内有疏林灌丛和草地,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有较好的地被物,有的场内要有搭头草甸或暖泉水流,有三面环山,背风向阳,交通方便,附近无高大建筑物和公路铁路。如果场内原有水池、塘坝旧房层等设施就更为理想。

  另一种场地是在城镇、村屯居民区附近,可选用肥沃的农田、菜田或宽阔的庭院,也可以利用废弃厂址或蔬菜保护地。这种场地要采用遮阴或全封闭网棚养蛙形式,切忌在没有遮阴的场地养蛙。养蛙场的建设原则是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满足林蛙在森林中生活对温度、湿度阳光和食物等条件的要求。实例证明,模拟的养蛙场越像林下自然环境,养蛙就越有可能成功,收效越大。蛙场的基本建设有两项,即繁殖场和养蛙场。

  1、林蛙繁殖场的建设

  人工养蛙繁殖场与半人工养蛙繁殖场不同,通常把林蛙的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三池合一,也就是一池三用,占地面积小,放养密度大,要求修建的水池标准高,成列连片,便于管理。一种是土池子。场地土质不渗漏,按3米宽、6米长或4米宽、10米长,池深20-30厘米,周围埂高30厘米,埂的内侧坡度要缓,以利幼蛙上岸时爬行,减少掉在水中淹死;池底平实,*留有埚底坑,根据繁殖蝌蚪数量确定建水池数量,按顺序排成1-2列,池间留有步道。

  另一种是利用塑料薄膜铺底,上面放5厘米的泥土或砂土,周边在埂的外侧压实。为了灌排水方便,要水池修在地平面以上,池底整平之后,池的周边用木料钉起来或用砖砌起来,边沿高30厘米,池底和同边上塑料膜防止渗漏,池底放泥沙,水池的大小形状依场地和放养数量而定。

  为了提早孵化,延长材蛙的生长时间,把水池修在塑料大棚内,池宽3米,每个池长5-6米,池深220-30厘米,几个池子连在一起,用塑料膜铺底。蝌蚪繁殖期用水量较大,场地水源一定要保证,最好使用井水,采用常流水串灌方式,使池水呈流动状态。蝌蚪的*池建在养蛙圈中。

  2、养蛙场的建设

  养蛙场包括围栏、养蛙圈和越冬池(窖)

  (1)围栏

  是把林蛙的繁殖场和养殖场围在一起。永久性围栏采用砖墙、水泥板、稀土板和石棉瓦等坚固耐用材料,围栏的墙基要先铲平,墙基深30厘米以上,围栏板块接头要严实合缝,高60-80厘米,顶部要设向内折90度的角沿,长10厘米,墙外设一套电猫防鼠,电猫铁线距墙面和地面各5-8厘米。乌害严重地方要在鸟群经常出现地方设粘鸟网。如投资力度较大,围栏的材料利用铁筛网效果最好。在围栏的四周要种草植树,以阔叶树品种为宜。临时性围栏是利用塑料薄膜、纱网和纺织布等,用木柱固定,每年换一次材料,一般高度为0.8-1.0米,围栏修建办法与半人工养殖的围栏一样。

  (2)养蛙圈的建设

  养蛙圈是养殖幼蛙和成蛙的专用圈舍,养蛙圈分为永久性圈与临时性圈两种,根据投资能力和养蛙规模决定。永久性圈又分为露天开放式和全封闭网棚式两种。开放式永久露天养蛙圈的围墙用砖、石块等材米砌成,墙高70厘米,墙顶部向内外两侧出沿,与立墙垂直,顶沿长各10厘米,圈的大小一般以5×10米为宜,按顺序排成两行,中间利用一道立墙,形成一个养蛙小区,区间留有1-2米作业道,道两侧栽植两行树,以杨、柳树为宜,也可种植一些高秆作物,如向日葵等。简易临时性养蛙圈建设与永久性圈相同,只是利用材料不同,主要利用塑料布与木柱构造。每个养蛙区设一套电猫防御天敌。养蛙圈的灌溉设备有渠道或管道,喷水设备或微喷设备,圈内修建蝌蚪*池,*池的面积占养蛙圈的20%左右、有的兼作蝌蚪饲养池,夏季作为圈内贮水池,控制圈内的湿度,圈内地面控排水沟或作成二尺宽的大垅,垅沟放一些树叶、玉米秆等杂物,垅舌生长杂草或种植一些饲料菜或果菜类蔬菜作物。露天圈的顶部设阴带,距地面2米高,利用70-80%的黑色遮阳网,幅宽2米,幅间距2-3米,养蛙圈内或附近有较高树木,遮阴带可少设或不设。

  建设封闭的网棚式养蛙圈投资大一些,养蛙成本较高。如果利用蔬菜日光暖室作养蛙圈需要改造,把原来塑料膜换成黑色遮阳网,这种遮阳网市场有售,每平方米售价1无钱左右,使用寿命2-3年。养蛙圈选在农田、菜田和庭院时最好新建网棚,实行全封闭养蛙。好处是节省场地,棚内有遮阴,调节温湿度模拟林下环境条件,减少林蛙逃逸和天敌危害,有利于高密度、集约化经营管理,但是养蛙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建造一个100平方料的网棚需要600-700元,可养幼蛙5万只。

  网棚建设办法:网棚宽10米,中间柱高1.8米,边柱高1.3米,长30-50米,支架材料用木杆或竹杆,顶棚为拱型或屋脊式,四周近地面高1米左右用尼龙纱网做围栏,上部和顶部棚面用80-90%的遮雨网,与纱网连接处用封口机扎死,顶棚和四周用尼龙丝线固定在骨架上,在一端设一个1.5米长的拉炼窗,南北两面留有几个0.5平方米的拉炼窗,白天作通风窗,夜间作诱虫口、棚内地面控蝌蚪*池,面积为棚内面积的1/5,池的深度依土质情况而定,在不漏水的土地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洼地,池水深50-60厘米。在土质疏松漏水地方修*池,采用塑料膜铺池,水深20-30厘米,池埂要扎实坡度要缓,便于幼蛙上岸。蝌蚪*的*池仍贮水作棚内水池。棚内地面要挖成十字或井字型水沟,沟深20-30厘米,沟内放一些阔树叶和其他杂物,作为干旱时幼蛙栖息之地,有雨小时可以排出积水,起到防旱防涝保湿作用。棚内用红砖或水泥块铺设2条人行道,其它地面为草丛植被,新建网棚早春来不及建造植被,要投放玉米秆等杂物,棚内要有喷水设备,最好安装微喷设施,也可以在网棚外设农田大型喷灌装置,进行大范围人工降雨,调节整个饲养场的温湿度。

  (3)越冬池(窖)的建设

  人工养蛙场位于溪流附近,可以按半人工养蛙越冬池修建和管理,这是当前最好的越冬办法。养蛙场远离有流水的地方,就地修建林蛙越冬池或贮蛙窖,越冬池有的建在露天的,也有修建在日光温室内的;贮蛙窖也有干贮法和水贮法两种,只要能够满足林蛙冬眠习性的要求,越冬成活率就高,否则就失败。下面分别介绍越冬池(窖)的建设。

  ①水贮法越冬池的修建

  在露天修建林蛙越冬池的方法与半人工养蛙的修建方法相同,这里不重复。人工养蛙,在温室内修建越冬池,便于管理,容易看到林蛙的越冬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活率较高,但蛙体内物质消耗较多,蛙体瘦弱,种蛙在生殖体眠时死亡较多。在一个50米长的大棚内越冬池以4米×30米×0.8米合适,可贮蛙15万只。越冬池也可修成半地下式的,挖方深40厘米,坝埂高40厘米,用防水卷材或塑料膜铺底和坝埂内侧,池底要平,清除硬杂物,进排水口设在两端,进水口利用自流水或井水,排水口距池底高60厘米,保持水深50-60厘米,排水管道直接把水排除棚外,也可以排到棚内的渗水坑中,要经常保持池中水呈流动状态。水池顶部用木杆架在坝埂上,以盖草廉或苫布之用。棚内水池周围陆地要保留植被和遮敝物,作为林蛙上岸活动的地方。

  温室或大棚内浅水池越冬法,在庭院内搭简易塑料大棚,其面积为越冬池面积的2倍,先修池后搭棚,池宽开口4米,挖深1米时向内缩小,中间2米宽的地方,再下挖1料深,这2米宽为池的有效宽度,上面有边沿1米的二层台,池底要铲平,铺大小砾石15厘米厚,设进排水口,进水为井水,排水管通渗水坑,池水深15-20厘米,呈缓慢流动状态。在二层台和池口顶部处用木杆架起来,盖草帘或苫布,大棚外和池外设双层电猫铁线,严防鼠害。

  ②干贮法窖藏越冬

  利用干贮窖保护林蛙越冬的办法,目前失利的例子不少,主要原因是窖的深度不够,保温效果不好而冻死;有的窖内湿度不够而干死;有的被鼠害损失大半,也有的因出窖晚被水淹死。但也有的成功的,成功者具体操作为下:贮蛙窖深2-2.5米,宽2米,长4-6米,窖盖复土30厘米,两端设通风筒,利用铁炉筒或瓷管、塑料管做成,四周和窖门要设防鼠网,窖的外围设电猫防鼠,寒冷对方要在窖外盖塑料大棚。窖内搭4-5层排架,把贮蛙箱放在架子上,贮蛙箱用塑料 或木板制作,底部要有孔隙,起到通气漏水作用,贮箱50×60×30厘米,箱底放树叶5厘米,每箱贮蛙500-600只,窖棚顶设喷水管。贮蛙窖的四周可用砖石砌成,但窖底仍保持泥沙,有的将林蛙直接放到窖底,密度可大一些,每平方米可贮幼蛙4000只或种蛙1000只。

  林蛙的越冬方法很多,但还是以河流的深水湾和有流动水的越冬池最好,能够满足林蛙自然越冬对水温和水中溶氧含量的要求,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遵循这条原则,否则越冬成海率就低。采用保温措施越冬方法,一定要把温度*在0-5℃,低了冻死了,高了林蛙活动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呼吸受阻造成死蛙。

  (二)林蛙繁殖期几个技术问题

  林蛙繁殖期指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管理几个阶段,具体技术措施与半人工养殖相近,现将几个不同问题介绍如下:

  1、种蛙、蛙卵和蝌蚪的运输

  为了提高林蛙的引种、驯化的成活率,需要种蛙或蛙卵在短时间内运送到养蛙场,长途运输也要在2-3天内完成,包装要用木箱、塑料箱或纸箱都可以,但要底部和四周都留有气孔,每箱两层,底部放腐朽的树叶子,箱的规格为70×60×60厘米,雌雄分装,每箱可装1000只,运输过程中要将蛙体内分泌的白色粘液冲洗掉,保持蛙体湿润。种蛙的短途运输用编织袋或布袋包装,每袋200只左右,雌雄分装,用凉水冲洗,蛙袋平铺车内,运到养蛙场立即放入水中,按雌雄比例同放一池。蛙卵的运输包装主要是水桶或塑料袋,把同期产的蛙卵放在一起,最好是当天产的卵当天运输,装卵团时不放水,当天运不到场地时要放在阴凉处,并加入适量凉水,运到场地要立即放入水中。蝌蚪的运输距离不能太远,一般不超过2小时的路程,主要采用桶装,桶内先装1/2的凉水,每桶装蝌蚪3000只左右。*幼蛙的运输包装要用水桶,桶内不放水,要放一些树叶或杂草,喷洒凉水,每桶装幼蛙2000只左右,运到场地时立即放入遮敝物中,让它自由活动和潜伏,喷水保湿。

  1、挽救“沉水卵团”

  塑料产卵池的底部放有泥沙,容易被种蛙或放卵团时把水搅混,有些卵团沉入水底并被淤上泥砂不能漂浮水中,这样的卵团的孵化率仅有40%左右,所以要把沉水卵团捞出来,用清水冲净后再放清水池中。

  2、调正密度和食量

  林蛙产卵孵化期每平方米水面放入4-5对种蛙或卵团,蝌蚪进食前要疏散出1/2,8日龄开始喂食,每平米4000-5000只,每天喂食一次,投食量250克;15-20日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500-3000只,日投食1-2次,投食量600-1000克;25-30日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1500-2000只,日投食2次,投食量1000克。

  3、*湿度

  在大棚内繁殖蝌蚪比自然繁殖蝌蚪能缩短15天,但大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5℃以下,防止高温烧死,所以大棚膜要适时通风或完全揭掉,有条件的要换上黑公遮阳网。

  4、提高蝌蚪的整齐度

  把同一天产的蛙卵放在一个池中孵化,这样孵出的蝌蚪基本一致,便于统一饲养管理,从野外采集的蛙卵产卵时间不同,先孵化出来的蝌蚪会吃掉未孵化蛙卵胶蛟膜,造成死卵,所以要及时把未孵化的卵团捞出,放到另外池中继续孵化,这样能提高孵化率,减少互食现象。

  (三)幼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是指*后的当年幼蛙。在*蝌蚪进圈前要用1ppm的漂白粉全场消毒。*幼蛙开始7-8天不进食,在*池周围活动,要注意保温保湿,池边放一些玉米秆等杂物,利于幼蛙上岸活动,减少落水死蛙现象。要合理放养密度,首先要计算*蝌蚪的数量,每公斤*蝌蚪2000只左右,按80%成蛙计量,测算出养蛙圈的放养密度。一般蛙圈每平方米放养300-400只为宜,网棚养殖放养密度要大一些,每平方米放养400-450只,一个300平方米的网棚可放养10万只左右。养蛙圈的水源要有保证,*池要不断换注新鲜水,防止断水和污染;每天要喷水1-2次,干旱炎热天气要喷3-4次,每次喷水量不宜过多,要以湿透地面和植被为好,防止地面积水。夏季网棚内温度过高,可以在棚外向棚顶喷水,起到降温保湿作用。幼蛙的开口食很重要,解决不好死蛙严重。露天蛙圈平均每天每只幼蛙喂食2-3龄黄粉虫1-2只,每天喂1次,在早晨4-5时或下午5-6时投食,阴雨天不喂食,雨后天晴地面无积水进再喂食,天气干旱时可以在喷水后2小时喂食。喂食要沿着作业道向全圈均匀撒放,在幼蛙集中的地方多放一些,要逐渐驯化成定时、定量、定位喂食,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随着蛙龄增大,投食量要增加,蛙龄40天后,每天喂2次,每次每只幼蛙喂4-5龄黄粉虫2-3只,每年每只幼蛙饲料成本0.10元左右。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幼蛙的食物来源,在养蛙圈内设置黑光灯诱虫,堆放蒿草、人畜粪便等招引和滋养昆虫。网棚养蛙的人工喂食量,要比露天圈喂食量增加,一般增加一倍左右,也可以在棚内设灯诱虫,饲养蝇蛆等幼小动物,增加幼蛙食物来源。露天蛙圈的天敌较多,要经常检查防御设施的完好情况,特别是围栏和网棚有元破损和洞穴,发现后立即修补,防止幼蛙逃逸和天敌危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7

全人工养蛙养出的林蛙一斤能卖三十元。如想半人工养蛙,请你2014年秋冬上百度、网页搜:半人工林蛙养殖技术。养蛙技术包你满意。我是辽宁、丹东、凤城市养蛙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7

放养最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6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也叫圈养,是针对半人工养殖而言的,是利用人工办法在林蛙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推行一套人工养殖技术措施,达到人工养殖目的。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广大养蛙户经验的总结,证明了人工养蛙的技术是成功的,尚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继续研究解决和完善,人工养殖的林蛙二年成熟,达到商品蛙标准的占总数85%以上,按放养数量回捕率达46%以上,雌蛙占总数的80%以上,比野生蛙群高30-40%。经检测人工养殖的林蛙质量与野生林蛙的质量无差异。所以人工养蛙的产业发展较快,已在东北三省和其它地方发展起来。

  人工养蛙主要技术环节都有哪些?

  首先解决林蛙的饲料问题。目前,以黄粉虫为主体饲料,以自然昆虫和幼小动物为辅助饲料;选择山间溪流两侧平地或农田、菜地、庭院作养蛙场地;设置围栏解决逃逸和天敌危害;设遮阴、培育植被和充足水源,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推行快速育蛙和雌性诱变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推广多种有效的越冬办法,解决人工贮蛙大量死亡的问题;研究解决林蛙病害及防治办法,提高养蛙成活率。下面详细介绍:

  (一)场地的选择及建设

  人工养蛙的场地面积较小,但建筑设施较多,养殖密度大,需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尤其是要满足林蛙特殊需要的水陆两栖环境条件。在山林区养蛙场必须选择在气候湿润、接近自然的环境,比半人养殖要求严格,同处一地要有水池、草地、灌丛和树林等多层次遮阴的环境。场地的类型不同,决定采取放养方式不同,一般露天养蛙圈开放式养蛙,需要选择在山间平地,场内有溪流贯通或溪流从一侧通过,要求在大片森林附近,场内有疏林灌丛和草地,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有较好的地被物,有的场内要有搭头草甸或暖泉水流,有三面环山,背风向阳,交通方便,附近无高大建筑物和公路铁路。如果场内原有水池、塘坝旧房层等设施就更为理想。

  另一种场地是在城镇、村屯居民区附近,可选用肥沃的农田、菜田或宽阔的庭院,也可以利用废弃厂址或蔬菜保护地。这种场地要采用遮阴或全封闭网棚养蛙形式,切忌在没有遮阴的场地养蛙。养蛙场的建设原则是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满足林蛙在森林中生活对温度、湿度阳光和食物等条件的要求。实例证明,模拟的养蛙场越像林下自然环境,养蛙就越有可能成功,收效越大。蛙场的基本建设有两项,即繁殖场和养蛙场。

  1、林蛙繁殖场的建设

  人工养蛙繁殖场与半人工养蛙繁殖场不同,通常把林蛙的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三池合一,也就是一池三用,占地面积小,放养密度大,要求修建的水池标准高,成列连片,便于管理。一种是土池子。场地土质不渗漏,按3米宽、6米长或4米宽、10米长,池深20-30厘米,周围埂高30厘米,埂的内侧坡度要缓,以利幼蛙上岸时爬行,减少掉在水中淹死;池底平实,*留有埚底坑,根据繁殖蝌蚪数量确定建水池数量,按顺序排成1-2列,池间留有步道。

  另一种是利用塑料薄膜铺底,上面放5厘米的泥土或砂土,周边在埂的外侧压实。为了灌排水方便,要水池修在地平面以上,池底整平之后,池的周边用木料钉起来或用砖砌起来,边沿高30厘米,池底和同边上塑料膜防止渗漏,池底放泥沙,水池的大小形状依场地和放养数量而定。

  为了提早孵化,延长材蛙的生长时间,把水池修在塑料大棚内,池宽3米,每个池长5-6米,池深220-30厘米,几个池子连在一起,用塑料膜铺底。蝌蚪繁殖期用水量较大,场地水源一定要保证,最好使用井水,采用常流水串灌方式,使池水呈流动状态。蝌蚪的*池建在养蛙圈中。

  2、养蛙场的建设

  养蛙场包括围栏、养蛙圈和越冬池(窖)

  (1)围栏

  是把林蛙的繁殖场和养殖场围在一起。永久性围栏采用砖墙、水泥板、稀土板和石棉瓦等坚固耐用材料,围栏的墙基要先铲平,墙基深30厘米以上,围栏板块接头要严实合缝,高60-80厘米,顶部要设向内折90度的角沿,长10厘米,墙外设一套电猫防鼠,电猫铁线距墙面和地面各5-8厘米。乌害严重地方要在鸟群经常出现地方设粘鸟网。如投资力度较大,围栏的材料利用铁筛网效果最好。在围栏的四周要种草植树,以阔叶树品种为宜。临时性围栏是利用塑料薄膜、纱网和纺织布等,用木柱固定,每年换一次材料,一般高度为0.8-1.0米,围栏修建办法与半人工养殖的围栏一样。

  (2)养蛙圈的建设

  养蛙圈是养殖幼蛙和成蛙的专用圈舍,养蛙圈分为永久性圈与临时性圈两种,根据投资能力和养蛙规模决定。永久性圈又分为露天开放式和全封闭网棚式两种。开放式永久露天养蛙圈的围墙用砖、石块等材米砌成,墙高70厘米,墙顶部向内外两侧出沿,与立墙垂直,顶沿长各10厘米,圈的大小一般以5×10米为宜,按顺序排成两行,中间利用一道立墙,形成一个养蛙小区,区间留有1-2米作业道,道两侧栽植两行树,以杨、柳树为宜,也可种植一些高秆作物,如向日葵等。简易临时性养蛙圈建设与永久性圈相同,只是利用材料不同,主要利用塑料布与木柱构造。每个养蛙区设一套电猫防御天敌。养蛙圈的灌溉设备有渠道或管道,喷水设备或微喷设备,圈内修建蝌蚪*池,*池的面积占养蛙圈的20%左右、有的兼作蝌蚪饲养池,夏季作为圈内贮水池,控制圈内的湿度,圈内地面控排水沟或作成二尺宽的大垅,垅沟放一些树叶、玉米秆等杂物,垅舌生长杂草或种植一些饲料菜或果菜类蔬菜作物。露天圈的顶部设阴带,距地面2米高,利用70-80%的黑色遮阳网,幅宽2米,幅间距2-3米,养蛙圈内或附近有较高树木,遮阴带可少设或不设。

  建设封闭的网棚式养蛙圈投资大一些,养蛙成本较高。如果利用蔬菜日光暖室作养蛙圈需要改造,把原来塑料膜换成黑色遮阳网,这种遮阳网市场有售,每平方米售价1无钱左右,使用寿命2-3年。养蛙圈选在农田、菜田和庭院时最好新建网棚,实行全封闭养蛙。好处是节省场地,棚内有遮阴,调节温湿度模拟林下环境条件,减少林蛙逃逸和天敌危害,有利于高密度、集约化经营管理,但是养蛙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建造一个100平方料的网棚需要600-700元,可养幼蛙5万只。

  网棚建设办法:网棚宽10米,中间柱高1.8米,边柱高1.3米,长30-50米,支架材料用木杆或竹杆,顶棚为拱型或屋脊式,四周近地面高1米左右用尼龙纱网做围栏,上部和顶部棚面用80-90%的遮雨网,与纱网连接处用封口机扎死,顶棚和四周用尼龙丝线固定在骨架上,在一端设一个1.5米长的拉炼窗,南北两面留有几个0.5平方米的拉炼窗,白天作通风窗,夜间作诱虫口、棚内地面控蝌蚪*池,面积为棚内面积的1/5,池的深度依土质情况而定,在不漏水的土地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洼地,池水深50-60厘米。在土质疏松漏水地方修*池,采用塑料膜铺池,水深20-30厘米,池埂要扎实坡度要缓,便于幼蛙上岸。蝌蚪*的*池仍贮水作棚内水池。棚内地面要挖成十字或井字型水沟,沟深20-30厘米,沟内放一些阔树叶和其他杂物,作为干旱时幼蛙栖息之地,有雨小时可以排出积水,起到防旱防涝保湿作用。棚内用红砖或水泥块铺设2条人行道,其它地面为草丛植被,新建网棚早春来不及建造植被,要投放玉米秆等杂物,棚内要有喷水设备,最好安装微喷设施,也可以在网棚外设农田大型喷灌装置,进行大范围人工降雨,调节整个饲养场的温湿度。

  (3)越冬池(窖)的建设

  人工养蛙场位于溪流附近,可以按半人工养蛙越冬池修建和管理,这是当前最好的越冬办法。养蛙场远离有流水的地方,就地修建林蛙越冬池或贮蛙窖,越冬池有的建在露天的,也有修建在日光温室内的;贮蛙窖也有干贮法和水贮法两种,只要能够满足林蛙冬眠习性的要求,越冬成活率就高,否则就失败。下面分别介绍越冬池(窖)的建设。

  ①水贮法越冬池的修建

  在露天修建林蛙越冬池的方法与半人工养蛙的修建方法相同,这里不重复。人工养蛙,在温室内修建越冬池,便于管理,容易看到林蛙的越冬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活率较高,但蛙体内物质消耗较多,蛙体瘦弱,种蛙在生殖体眠时死亡较多。在一个50米长的大棚内越冬池以4米×30米×0.8米合适,可贮蛙15万只。越冬池也可修成半地下式的,挖方深40厘米,坝埂高40厘米,用防水卷材或塑料膜铺底和坝埂内侧,池底要平,清除硬杂物,进排水口设在两端,进水口利用自流水或井水,排水口距池底高60厘米,保持水深50-60厘米,排水管道直接把水排除棚外,也可以排到棚内的渗水坑中,要经常保持池中水呈流动状态。水池顶部用木杆架在坝埂上,以盖草廉或苫布之用。棚内水池周围陆地要保留植被和遮敝物,作为林蛙上岸活动的地方。

  温室或大棚内浅水池越冬法,在庭院内搭简易塑料大棚,其面积为越冬池面积的2倍,先修池后搭棚,池宽开口4米,挖深1米时向内缩小,中间2米宽的地方,再下挖1料深,这2米宽为池的有效宽度,上面有边沿1米的二层台,池底要铲平,铺大小砾石15厘米厚,设进排水口,进水为井水,排水管通渗水坑,池水深15-20厘米,呈缓慢流动状态。在二层台和池口顶部处用木杆架起来,盖草帘或苫布,大棚外和池外设双层电猫铁线,严防鼠害。

  ②干贮法窖藏越冬

  利用干贮窖保护林蛙越冬的办法,目前失利的例子不少,主要原因是窖的深度不够,保温效果不好而冻死;有的窖内湿度不够而干死;有的被鼠害损失大半,也有的因出窖晚被水淹死。但也有的成功的,成功者具体操作为下:贮蛙窖深2-2.5米,宽2米,长4-6米,窖盖复土30厘米,两端设通风筒,利用铁炉筒或瓷管、塑料管做成,四周和窖门要设防鼠网,窖的外围设电猫防鼠,寒冷对方要在窖外盖塑料大棚。窖内搭4-5层排架,把贮蛙箱放在架子上,贮蛙箱用塑料 或木板制作,底部要有孔隙,起到通气漏水作用,贮箱50×60×30厘米,箱底放树叶5厘米,每箱贮蛙500-600只,窖棚顶设喷水管。贮蛙窖的四周可用砖石砌成,但窖底仍保持泥沙,有的将林蛙直接放到窖底,密度可大一些,每平方米可贮幼蛙4000只或种蛙1000只。

  林蛙的越冬方法很多,但还是以河流的深水湾和有流动水的越冬池最好,能够满足林蛙自然越冬对水温和水中溶氧含量的要求,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遵循这条原则,否则越冬成海率就低。采用保温措施越冬方法,一定要把温度*在0-5℃,低了冻死了,高了林蛙活动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呼吸受阻造成死蛙。

  (二)林蛙繁殖期几个技术问题

  林蛙繁殖期指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管理几个阶段,具体技术措施与半人工养殖相近,现将几个不同问题介绍如下:

  1、种蛙、蛙卵和蝌蚪的运输

  为了提高林蛙的引种、驯化的成活率,需要种蛙或蛙卵在短时间内运送到养蛙场,长途运输也要在2-3天内完成,包装要用木箱、塑料箱或纸箱都可以,但要底部和四周都留有气孔,每箱两层,底部放腐朽的树叶子,箱的规格为70×60×60厘米,雌雄分装,每箱可装1000只,运输过程中要将蛙体内分泌的白色粘液冲洗掉,保持蛙体湿润。种蛙的短途运输用编织袋或布袋包装,每袋200只左右,雌雄分装,用凉水冲洗,蛙袋平铺车内,运到养蛙场立即放入水中,按雌雄比例同放一池。蛙卵的运输包装主要是水桶或塑料袋,把同期产的蛙卵放在一起,最好是当天产的卵当天运输,装卵团时不放水,当天运不到场地时要放在阴凉处,并加入适量凉水,运到场地要立即放入水中。蝌蚪的运输距离不能太远,一般不超过2小时的路程,主要采用桶装,桶内先装1/2的凉水,每桶装蝌蚪3000只左右。*幼蛙的运输包装要用水桶,桶内不放水,要放一些树叶或杂草,喷洒凉水,每桶装幼蛙2000只左右,运到场地时立即放入遮敝物中,让它自由活动和潜伏,喷水保湿。

  1、挽救“沉水卵团”

  塑料产卵池的底部放有泥沙,容易被种蛙或放卵团时把水搅混,有些卵团沉入水底并被淤上泥砂不能漂浮水中,这样的卵团的孵化率仅有40%左右,所以要把沉水卵团捞出来,用清水冲净后再放清水池中。

  2、调正密度和食量

  林蛙产卵孵化期每平方米水面放入4-5对种蛙或卵团,蝌蚪进食前要疏散出1/2,8日龄开始喂食,每平米4000-5000只,每天喂食一次,投食量250克;15-20日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500-3000只,日投食1-2次,投食量600-1000克;25-30日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1500-2000只,日投食2次,投食量1000克。

  3、*湿度

  在大棚内繁殖蝌蚪比自然繁殖蝌蚪能缩短15天,但大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5℃以下,防止高温烧死,所以大棚膜要适时通风或完全揭掉,有条件的要换上黑公遮阳网。

  4、提高蝌蚪的整齐度

  把同一天产的蛙卵放在一个池中孵化,这样孵出的蝌蚪基本一致,便于统一饲养管理,从野外采集的蛙卵产卵时间不同,先孵化出来的蝌蚪会吃掉未孵化蛙卵胶蛟膜,造成死卵,所以要及时把未孵化的卵团捞出,放到另外池中继续孵化,这样能提高孵化率,减少互食现象。

  (三)幼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是指*后的当年幼蛙。在*蝌蚪进圈前要用1ppm的漂白粉全场消毒。*幼蛙开始7-8天不进食,在*池周围活动,要注意保温保湿,池边放一些玉米秆等杂物,利于幼蛙上岸活动,减少落水死蛙现象。要合理放养密度,首先要计算*蝌蚪的数量,每公斤*蝌蚪2000只左右,按80%成蛙计量,测算出养蛙圈的放养密度。一般蛙圈每平方米放养300-400只为宜,网棚养殖放养密度要大一些,每平方米放养400-450只,一个300平方米的网棚可放养10万只左右。养蛙圈的水源要有保证,*池要不断换注新鲜水,防止断水和污染;每天要喷水1-2次,干旱炎热天气要喷3-4次,每次喷水量不宜过多,要以湿透地面和植被为好,防止地面积水。夏季网棚内温度过高,可以在棚外向棚顶喷水,起到降温保湿作用。幼蛙的开口食很重要,解决不好死蛙严重。露天蛙圈平均每天每只幼蛙喂食2-3龄黄粉虫1-2只,每天喂1次,在早晨4-5时或下午5-6时投食,阴雨天不喂食,雨后天晴地面无积水进再喂食,天气干旱时可以在喷水后2小时喂食。喂食要沿着作业道向全圈均匀撒放,在幼蛙集中的地方多放一些,要逐渐驯化成定时、定量、定位喂食,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随着蛙龄增大,投食量要增加,蛙龄40天后,每天喂2次,每次每只幼蛙喂4-5龄黄粉虫2-3只,每年每只幼蛙饲料成本0.10元左右。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幼蛙的食物来源,在养蛙圈内设置黑光灯诱虫,堆放蒿草、人畜粪便等招引和滋养昆虫。网棚养蛙的人工喂食量,要比露天圈喂食量增加,一般增加一倍左右,也可以在棚内设灯诱虫,饲养蝇蛆等幼小动物,增加幼蛙食物来源。露天蛙圈的天敌较多,要经常检查防御设施的完好情况,特别是围栏和网棚有元破损和洞穴,发现后立即修补,防止幼蛙逃逸和天敌危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7

全人工养蛙养出的林蛙一斤能卖三十元。如想半人工养蛙,请你2014年秋冬上百度、网页搜:半人工林蛙养殖技术。养蛙技术包你满意。我是辽宁、丹东、凤城市养蛙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7

放养最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6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也叫圈养,是针对半人工养殖而言的,是利用人工办法在林蛙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推行一套人工养殖技术措施,达到人工养殖目的。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广大养蛙户经验的总结,证明了人工养蛙的技术是成功的,尚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继续研究解决和完善,人工养殖的林蛙二年成熟,达到商品蛙标准的占总数85%以上,按放养数量回捕率达46%以上,雌蛙占总数的80%以上,比野生蛙群高30-40%。经检测人工养殖的林蛙质量与野生林蛙的质量无差异。所以人工养蛙的产业发展较快,已在东北三省和其它地方发展起来。

  人工养蛙主要技术环节都有哪些?

  首先解决林蛙的饲料问题。目前,以黄粉虫为主体饲料,以自然昆虫和幼小动物为辅助饲料;选择山间溪流两侧平地或农田、菜地、庭院作养蛙场地;设置围栏解决逃逸和天敌危害;设遮阴、培育植被和充足水源,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推行快速育蛙和雌性诱变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推广多种有效的越冬办法,解决人工贮蛙大量死亡的问题;研究解决林蛙病害及防治办法,提高养蛙成活率。下面详细介绍:

  (一)场地的选择及建设

  人工养蛙的场地面积较小,但建筑设施较多,养殖密度大,需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尤其是要满足林蛙特殊需要的水陆两栖环境条件。在山林区养蛙场必须选择在气候湿润、接近自然的环境,比半人养殖要求严格,同处一地要有水池、草地、灌丛和树林等多层次遮阴的环境。场地的类型不同,决定采取放养方式不同,一般露天养蛙圈开放式养蛙,需要选择在山间平地,场内有溪流贯通或溪流从一侧通过,要求在大片森林附近,场内有疏林灌丛和草地,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有较好的地被物,有的场内要有搭头草甸或暖泉水流,有三面环山,背风向阳,交通方便,附近无高大建筑物和公路铁路。如果场内原有水池、塘坝旧房层等设施就更为理想。

  另一种场地是在城镇、村屯居民区附近,可选用肥沃的农田、菜田或宽阔的庭院,也可以利用废弃厂址或蔬菜保护地。这种场地要采用遮阴或全封闭网棚养蛙形式,切忌在没有遮阴的场地养蛙。养蛙场的建设原则是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满足林蛙在森林中生活对温度、湿度阳光和食物等条件的要求。实例证明,模拟的养蛙场越像林下自然环境,养蛙就越有可能成功,收效越大。蛙场的基本建设有两项,即繁殖场和养蛙场。

  1、林蛙繁殖场的建设

  人工养蛙繁殖场与半人工养蛙繁殖场不同,通常把林蛙的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三池合一,也就是一池三用,占地面积小,放养密度大,要求修建的水池标准高,成列连片,便于管理。一种是土池子。场地土质不渗漏,按3米宽、6米长或4米宽、10米长,池深20-30厘米,周围埂高30厘米,埂的内侧坡度要缓,以利幼蛙上岸时爬行,减少掉在水中淹死;池底平实,*留有埚底坑,根据繁殖蝌蚪数量确定建水池数量,按顺序排成1-2列,池间留有步道。

  另一种是利用塑料薄膜铺底,上面放5厘米的泥土或砂土,周边在埂的外侧压实。为了灌排水方便,要水池修在地平面以上,池底整平之后,池的周边用木料钉起来或用砖砌起来,边沿高30厘米,池底和同边上塑料膜防止渗漏,池底放泥沙,水池的大小形状依场地和放养数量而定。

  为了提早孵化,延长材蛙的生长时间,把水池修在塑料大棚内,池宽3米,每个池长5-6米,池深220-30厘米,几个池子连在一起,用塑料膜铺底。蝌蚪繁殖期用水量较大,场地水源一定要保证,最好使用井水,采用常流水串灌方式,使池水呈流动状态。蝌蚪的*池建在养蛙圈中。

  2、养蛙场的建设

  养蛙场包括围栏、养蛙圈和越冬池(窖)

  (1)围栏

  是把林蛙的繁殖场和养殖场围在一起。永久性围栏采用砖墙、水泥板、稀土板和石棉瓦等坚固耐用材料,围栏的墙基要先铲平,墙基深30厘米以上,围栏板块接头要严实合缝,高60-80厘米,顶部要设向内折90度的角沿,长10厘米,墙外设一套电猫防鼠,电猫铁线距墙面和地面各5-8厘米。乌害严重地方要在鸟群经常出现地方设粘鸟网。如投资力度较大,围栏的材料利用铁筛网效果最好。在围栏的四周要种草植树,以阔叶树品种为宜。临时性围栏是利用塑料薄膜、纱网和纺织布等,用木柱固定,每年换一次材料,一般高度为0.8-1.0米,围栏修建办法与半人工养殖的围栏一样。

  (2)养蛙圈的建设

  养蛙圈是养殖幼蛙和成蛙的专用圈舍,养蛙圈分为永久性圈与临时性圈两种,根据投资能力和养蛙规模决定。永久性圈又分为露天开放式和全封闭网棚式两种。开放式永久露天养蛙圈的围墙用砖、石块等材米砌成,墙高70厘米,墙顶部向内外两侧出沿,与立墙垂直,顶沿长各10厘米,圈的大小一般以5×10米为宜,按顺序排成两行,中间利用一道立墙,形成一个养蛙小区,区间留有1-2米作业道,道两侧栽植两行树,以杨、柳树为宜,也可种植一些高秆作物,如向日葵等。简易临时性养蛙圈建设与永久性圈相同,只是利用材料不同,主要利用塑料布与木柱构造。每个养蛙区设一套电猫防御天敌。养蛙圈的灌溉设备有渠道或管道,喷水设备或微喷设备,圈内修建蝌蚪*池,*池的面积占养蛙圈的20%左右、有的兼作蝌蚪饲养池,夏季作为圈内贮水池,控制圈内的湿度,圈内地面控排水沟或作成二尺宽的大垅,垅沟放一些树叶、玉米秆等杂物,垅舌生长杂草或种植一些饲料菜或果菜类蔬菜作物。露天圈的顶部设阴带,距地面2米高,利用70-80%的黑色遮阳网,幅宽2米,幅间距2-3米,养蛙圈内或附近有较高树木,遮阴带可少设或不设。

  建设封闭的网棚式养蛙圈投资大一些,养蛙成本较高。如果利用蔬菜日光暖室作养蛙圈需要改造,把原来塑料膜换成黑色遮阳网,这种遮阳网市场有售,每平方米售价1无钱左右,使用寿命2-3年。养蛙圈选在农田、菜田和庭院时最好新建网棚,实行全封闭养蛙。好处是节省场地,棚内有遮阴,调节温湿度模拟林下环境条件,减少林蛙逃逸和天敌危害,有利于高密度、集约化经营管理,但是养蛙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建造一个100平方料的网棚需要600-700元,可养幼蛙5万只。

  网棚建设办法:网棚宽10米,中间柱高1.8米,边柱高1.3米,长30-50米,支架材料用木杆或竹杆,顶棚为拱型或屋脊式,四周近地面高1米左右用尼龙纱网做围栏,上部和顶部棚面用80-90%的遮雨网,与纱网连接处用封口机扎死,顶棚和四周用尼龙丝线固定在骨架上,在一端设一个1.5米长的拉炼窗,南北两面留有几个0.5平方米的拉炼窗,白天作通风窗,夜间作诱虫口、棚内地面控蝌蚪*池,面积为棚内面积的1/5,池的深度依土质情况而定,在不漏水的土地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洼地,池水深50-60厘米。在土质疏松漏水地方修*池,采用塑料膜铺池,水深20-30厘米,池埂要扎实坡度要缓,便于幼蛙上岸。蝌蚪*的*池仍贮水作棚内水池。棚内地面要挖成十字或井字型水沟,沟深20-30厘米,沟内放一些阔树叶和其他杂物,作为干旱时幼蛙栖息之地,有雨小时可以排出积水,起到防旱防涝保湿作用。棚内用红砖或水泥块铺设2条人行道,其它地面为草丛植被,新建网棚早春来不及建造植被,要投放玉米秆等杂物,棚内要有喷水设备,最好安装微喷设施,也可以在网棚外设农田大型喷灌装置,进行大范围人工降雨,调节整个饲养场的温湿度。

  (3)越冬池(窖)的建设

  人工养蛙场位于溪流附近,可以按半人工养蛙越冬池修建和管理,这是当前最好的越冬办法。养蛙场远离有流水的地方,就地修建林蛙越冬池或贮蛙窖,越冬池有的建在露天的,也有修建在日光温室内的;贮蛙窖也有干贮法和水贮法两种,只要能够满足林蛙冬眠习性的要求,越冬成活率就高,否则就失败。下面分别介绍越冬池(窖)的建设。

  ①水贮法越冬池的修建

  在露天修建林蛙越冬池的方法与半人工养蛙的修建方法相同,这里不重复。人工养蛙,在温室内修建越冬池,便于管理,容易看到林蛙的越冬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活率较高,但蛙体内物质消耗较多,蛙体瘦弱,种蛙在生殖体眠时死亡较多。在一个50米长的大棚内越冬池以4米×30米×0.8米合适,可贮蛙15万只。越冬池也可修成半地下式的,挖方深40厘米,坝埂高40厘米,用防水卷材或塑料膜铺底和坝埂内侧,池底要平,清除硬杂物,进排水口设在两端,进水口利用自流水或井水,排水口距池底高60厘米,保持水深50-60厘米,排水管道直接把水排除棚外,也可以排到棚内的渗水坑中,要经常保持池中水呈流动状态。水池顶部用木杆架在坝埂上,以盖草廉或苫布之用。棚内水池周围陆地要保留植被和遮敝物,作为林蛙上岸活动的地方。

  温室或大棚内浅水池越冬法,在庭院内搭简易塑料大棚,其面积为越冬池面积的2倍,先修池后搭棚,池宽开口4米,挖深1米时向内缩小,中间2米宽的地方,再下挖1料深,这2米宽为池的有效宽度,上面有边沿1米的二层台,池底要铲平,铺大小砾石15厘米厚,设进排水口,进水为井水,排水管通渗水坑,池水深15-20厘米,呈缓慢流动状态。在二层台和池口顶部处用木杆架起来,盖草帘或苫布,大棚外和池外设双层电猫铁线,严防鼠害。

  ②干贮法窖藏越冬

  利用干贮窖保护林蛙越冬的办法,目前失利的例子不少,主要原因是窖的深度不够,保温效果不好而冻死;有的窖内湿度不够而干死;有的被鼠害损失大半,也有的因出窖晚被水淹死。但也有的成功的,成功者具体操作为下:贮蛙窖深2-2.5米,宽2米,长4-6米,窖盖复土30厘米,两端设通风筒,利用铁炉筒或瓷管、塑料管做成,四周和窖门要设防鼠网,窖的外围设电猫防鼠,寒冷对方要在窖外盖塑料大棚。窖内搭4-5层排架,把贮蛙箱放在架子上,贮蛙箱用塑料 或木板制作,底部要有孔隙,起到通气漏水作用,贮箱50×60×30厘米,箱底放树叶5厘米,每箱贮蛙500-600只,窖棚顶设喷水管。贮蛙窖的四周可用砖石砌成,但窖底仍保持泥沙,有的将林蛙直接放到窖底,密度可大一些,每平方米可贮幼蛙4000只或种蛙1000只。

  林蛙的越冬方法很多,但还是以河流的深水湾和有流动水的越冬池最好,能够满足林蛙自然越冬对水温和水中溶氧含量的要求,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遵循这条原则,否则越冬成海率就低。采用保温措施越冬方法,一定要把温度*在0-5℃,低了冻死了,高了林蛙活动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呼吸受阻造成死蛙。

  (二)林蛙繁殖期几个技术问题

  林蛙繁殖期指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管理几个阶段,具体技术措施与半人工养殖相近,现将几个不同问题介绍如下:

  1、种蛙、蛙卵和蝌蚪的运输

  为了提高林蛙的引种、驯化的成活率,需要种蛙或蛙卵在短时间内运送到养蛙场,长途运输也要在2-3天内完成,包装要用木箱、塑料箱或纸箱都可以,但要底部和四周都留有气孔,每箱两层,底部放腐朽的树叶子,箱的规格为70×60×60厘米,雌雄分装,每箱可装1000只,运输过程中要将蛙体内分泌的白色粘液冲洗掉,保持蛙体湿润。种蛙的短途运输用编织袋或布袋包装,每袋200只左右,雌雄分装,用凉水冲洗,蛙袋平铺车内,运到养蛙场立即放入水中,按雌雄比例同放一池。蛙卵的运输包装主要是水桶或塑料袋,把同期产的蛙卵放在一起,最好是当天产的卵当天运输,装卵团时不放水,当天运不到场地时要放在阴凉处,并加入适量凉水,运到场地要立即放入水中。蝌蚪的运输距离不能太远,一般不超过2小时的路程,主要采用桶装,桶内先装1/2的凉水,每桶装蝌蚪3000只左右。*幼蛙的运输包装要用水桶,桶内不放水,要放一些树叶或杂草,喷洒凉水,每桶装幼蛙2000只左右,运到场地时立即放入遮敝物中,让它自由活动和潜伏,喷水保湿。

  1、挽救“沉水卵团”

  塑料产卵池的底部放有泥沙,容易被种蛙或放卵团时把水搅混,有些卵团沉入水底并被淤上泥砂不能漂浮水中,这样的卵团的孵化率仅有40%左右,所以要把沉水卵团捞出来,用清水冲净后再放清水池中。

  2、调正密度和食量

  林蛙产卵孵化期每平方米水面放入4-5对种蛙或卵团,蝌蚪进食前要疏散出1/2,8日龄开始喂食,每平米4000-5000只,每天喂食一次,投食量250克;15-20日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500-3000只,日投食1-2次,投食量600-1000克;25-30日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1500-2000只,日投食2次,投食量1000克。

  3、*湿度

  在大棚内繁殖蝌蚪比自然繁殖蝌蚪能缩短15天,但大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5℃以下,防止高温烧死,所以大棚膜要适时通风或完全揭掉,有条件的要换上黑公遮阳网。

  4、提高蝌蚪的整齐度

  把同一天产的蛙卵放在一个池中孵化,这样孵出的蝌蚪基本一致,便于统一饲养管理,从野外采集的蛙卵产卵时间不同,先孵化出来的蝌蚪会吃掉未孵化蛙卵胶蛟膜,造成死卵,所以要及时把未孵化的卵团捞出,放到另外池中继续孵化,这样能提高孵化率,减少互食现象。

  (三)幼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是指*后的当年幼蛙。在*蝌蚪进圈前要用1ppm的漂白粉全场消毒。*幼蛙开始7-8天不进食,在*池周围活动,要注意保温保湿,池边放一些玉米秆等杂物,利于幼蛙上岸活动,减少落水死蛙现象。要合理放养密度,首先要计算*蝌蚪的数量,每公斤*蝌蚪2000只左右,按80%成蛙计量,测算出养蛙圈的放养密度。一般蛙圈每平方米放养300-400只为宜,网棚养殖放养密度要大一些,每平方米放养400-450只,一个300平方米的网棚可放养10万只左右。养蛙圈的水源要有保证,*池要不断换注新鲜水,防止断水和污染;每天要喷水1-2次,干旱炎热天气要喷3-4次,每次喷水量不宜过多,要以湿透地面和植被为好,防止地面积水。夏季网棚内温度过高,可以在棚外向棚顶喷水,起到降温保湿作用。幼蛙的开口食很重要,解决不好死蛙严重。露天蛙圈平均每天每只幼蛙喂食2-3龄黄粉虫1-2只,每天喂1次,在早晨4-5时或下午5-6时投食,阴雨天不喂食,雨后天晴地面无积水进再喂食,天气干旱时可以在喷水后2小时喂食。喂食要沿着作业道向全圈均匀撒放,在幼蛙集中的地方多放一些,要逐渐驯化成定时、定量、定位喂食,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随着蛙龄增大,投食量要增加,蛙龄40天后,每天喂2次,每次每只幼蛙喂4-5龄黄粉虫2-3只,每年每只幼蛙饲料成本0.10元左右。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幼蛙的食物来源,在养蛙圈内设置黑光灯诱虫,堆放蒿草、人畜粪便等招引和滋养昆虫。网棚养蛙的人工喂食量,要比露天圈喂食量增加,一般增加一倍左右,也可以在棚内设灯诱虫,饲养蝇蛆等幼小动物,增加幼蛙食物来源。露天蛙圈的天敌较多,要经常检查防御设施的完好情况,特别是围栏和网棚有元破损和洞穴,发现后立即修补,防止幼蛙逃逸和天敌危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7

全人工养蛙养出的林蛙一斤能卖三十元。如想半人工养蛙,请你2014年秋冬上百度、网页搜:半人工林蛙养殖技术。养蛙技术包你满意。我是辽宁、丹东、凤城市养蛙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9:27

放养最好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