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2:2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03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属和绵霉属两个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支,少数不分支,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棉絮状。扎入皮肤和肌肉内的菌丝,称为内菌丝,它具有吸取养料的功能;露出体外的菌丝,称为外菌丝。
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摩擦的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
此类霉菌,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本病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开始。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时,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鱼死亡。
临场检疫要点①该病流行甚广,终年可见,以晚冬、早春为高发期。各种鱼类自卵至成鱼皆可感染,以苗种受害严重。②病鱼急躁不安,行动失常,并分泌大量黏液,鱼体消瘦。菌丝深入肌肤内,蔓延扩散,外菌丝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棉絮状物,故俗称“长毛病”、“白毛病”。③鱼卵亦易感染发病,受害的鱼卵上,内菌丝侵入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使卵变成一灰白色小绒球,俗称“太阳籽”、“卵丝病”。④实验室制片镜检,可见水霉菌菌丝。
预防小心拉网,以防鱼体受伤,造成二次感染;鱼卵孵化前用5~1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泡2~3分钟。
治疗①用食盐40克/米3+小苏打40克/米3浸泡病鱼24小时或用此浓度全池泼洒,隔天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或鑫醛速洁;②全池泼洒高碘酸钠溶液,或将鑫铜和二溴海因混合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③对受伤亲鱼伤口涂5%碘酊或5%重铬酸钾,或2.5%~5%聚维酮碘溶液外涂;④五倍子粉碎后浸泡12小时以上,按4克/米3全池泼洒;⑤杀灭海因Ⅱ、硫酸铜、小苏打合剂对治疗水霉病也有一定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04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染,鱼只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可以用成 都兴 旺的菌毒双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