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8:26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在国内投资率偏高、产能过剩并且出口下滑的情况下,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提高国内消费率。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着力点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并使我国的广大中低收入者逐步转变为中等收入者,以其消费能力为支撑,使我国逐步成为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为何要提高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从总需求结构调整的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投资效率,减少净出口;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中等收入者比例,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内需驱动、创新驱动的轨道。经济危机后外部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全球化进程放缓和市场收缩,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不断努力改善民生,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扩大内需的需要。一是国内市场发展的需要。据瑞银研究报告分析,到2015 年,中国国内市场消费将可由从目前占世界的5.4%上升至l5.6%左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二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经验表明,少数富人阶层倾向于购买进口高档商品;大多数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主要是用于购买满足生活所必需的商品;而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则是用于购买本国生产的高端、新型商品,最能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等收入者群体对住房、汽车、电脑、教育、文化、旅游等的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社会稳定的需要。庞大的中等收入者是社会的稳定器。欧美国家中产阶层大约占社会人群的70%左右,而我国目前中等收入者只占23%。“橄榄型”分配结构是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等收入比重高的社会不仅有利于社会创新的管理,而且会大大地降低社会和谐稳定的成本。*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现了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必须使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提高增长质量,实现共享式增长,避免*分化,提高中产收入者比重,为实现*奠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讲,只有当中等收入者比重达到一定比重(比如说50%以上),我们才能说实现了*。和谐社会是建立在民富基础上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就是收入分配不公、*分化严重、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分化是"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特征,而*分化直接的原因是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因此,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高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途径从根本上来讲,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GDP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但在短期内,我国还有许多地方可以调整,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1、从宏观上讲,要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基本目标。只有提高这“两个比重”,消费和储蓄关系才能改善,中等收入者比重才能上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经济、社会和*基础。如果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过低,就会出现既不利于效率也不利于公平的结果。拉丁美洲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已有深刻的教训。这势必会影响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2007)显示,中国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呈持续下降态势。提高“两个比重”的重要举措就是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资料显示,中国家庭拥有的人均财富与人均GDP的比例约为1.7倍,远低于美国的4倍和澳大利亚的3.7倍,也低于印度的2.4倍。这些年来我国过多的财富集中在国家和国有企业。这不利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利于我国增长质量的提高。提高我国“两个比重”的关键就是要从国富到民富。我们需要在*及实际操作层面推进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一是提高个税起征点,要不断扩大中产阶层的比重。二是停止地方财政通过高价卖地和开发商参与财富的再分配,要用房地产税取代土地财政;三是应加大垄断国企红利的上缴力度。要让民间资本能进入更多的产业领域,要打破垄断,从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角度完成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2、从城乡关系来讲,要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那些潜在的中等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者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具备逐步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一些*还带有歧视性(如户籍制度及就业*等),不利于这些农民工成为中等收入者。因此,我们要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和制度,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那些潜在的中等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者创造条件。3、从区域发展协调发展来看,要加大中部地区发展的力度,这些地方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国家应该给予对中部省份更多的支持,将中部崛起的*落到实处,这将利于缩小东部和中部的差距。加快中部崛起将有利于我国增长质量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4、从中等收入者自身条件来看,要重视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使低收入的群体逐步成为中等收入者,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提高劳动力对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适应能力。从长期来看,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人力资本投资差距引起的,所以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实现共享式增长的最好办法。据有关资料显示, 1979年至1991年间,受教育者受教育年数每增加一年, 其进入最高收入阶层的加权机会比例将增加24.2%。所以增加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且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5、从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外部条件来看,一是要改革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有没有一套房实际上已经变成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要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二是要完善我国财税*,尤其是所得税制度,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主要针对中低收入者,对高收入者征收不力,这既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也不利于提高我国中等收入比重。三是要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据统计,个体私营经济所创造的就业在新增就业中的比重达到90%,65%的专利发明和80%的技术创新来自小企业。四是要完善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是工资侵蚀利润,非国有企业是利润侵蚀工资。因此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将大大地提高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中等收入者是“橄榄型”分配结构中的主体,其收入的提高,需要在推动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上做文章。只要我们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完善有利于创业和就业的经济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就可以形成中等收入比重较高的橄榄型的分配格局,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发展阶段迈进。(作者单位:卢现祥系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罗小芳系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学习贯彻*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