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27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4篇
尽 志 无 悔
――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感。实在令人叹服。
②人生、治学,亦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③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郑板桥曾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于断岩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正是青松的高贵的品质。
④立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达尔文22年写成《物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爱国志士,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诗自励:“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便写成《聊斋志异》,留名青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⑤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追溯以住历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之地”,“壮志难酬”之人也并不是没有,“长使英雄泪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数。然而,“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人生、治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险也罢,难也罢。有志之人定将“上下而求索”而至险远之地,便可无悔矣。谭嗣同一代烈士,从小便立志救亡图存、救民于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被捕于狱,题一诗于狱壁说:“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甘愿为变法牺牲,希望以自己的鲜血报答皇上,警醒世人。
⑥有志者,有所成就,实为一大壮美。有志者,无所成就,亦为一大壮美。“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记得郑板桥曾洒脱地说过:“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可折本买卖”。
⑦立志在我,求索在我,成就在我,人生治学,要时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态度,则可以无悔矣。
立 志 乃 成 功 秘 诀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①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为能至也。”
②是说也,其义易见:有志才有成功,立志乃成功秘诀。
③放眼世界,千古风流人物,无不雄心勃勃,立志高远。波兰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早年立志献身科学。她在艰苦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日复一日地对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进行提炼。经过四十一个月的奋斗,她终于在一九零二年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被称为“镭之母”。在她通向成功的脚印里,凝聚了生活的艰辛,失败的懊恼,他人的诽谤,丧夫的悲痛。她跌倒过,但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她被一根无形的支柱支撑着,那就是——要实现自己的宏愿。
④再如我国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光辉著作,他踏遍了祖国大半山河,探访古迹,考察风土人情,渡过了浪迹天涯的漂泊生活,才为《史记》积累了丰富史料。
可见,一个人一旦有了志向,他就会百折不挠,百迂不回地向既定的目标挺进。艰难、险阻又何足挂齿?一个人一旦坚定了志向,他就会全身洋溢生机,活力,奋勇向前,探讨研究,大有猛虎下山、蛟龙出海之势。
⑤驻足看着我们中华的民族的骄傲吧!古有卧新尝胆的越王勾践,闻鸡起舞的祖逖,映雪读书的孙康;今有凛然正气直对敌人*口的夏明翰,使中国摆脱贫油国之名的李四光,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等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他们哪一个没有立下壮志?他们勇于奋起,他们敢于拼搏,他们执着追求,其内在动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⑥ “有志者事竟成。”成功,多少人梦寐以求;成功多少人翘首期盼。然而,成功不是一想就来,一盼就到的。古人曰:男儿志在四方。可当今社会上有些男儿志在何方呢?他们志在吃、玩、赌、斗,他们期待幸运之神带着他们需要的一切来临,令人可笑可叹。更有甚者被子成功熏昏了头脑,为了能够成功,不,应该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竟不择手段、投机倒把尔虞我诈。表面看来,似乎大丈夫气派十足,某些势利无知的人有的还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悲哉!殊不知,成功的道路上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这种做法并非有志者所为,而是庸者的一种表现。
⑦若要问:怎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何妨首先扪心自问:吾志何在?
[简评]
该生这篇读后感内容厚重,例证翔实,有点有面,说理深入,议论简洁中肯;结构严谨,直截入题,首尾简捷,论证旁征博引,正反对照;文笔犀利、生动、流畅,且能运用某些文言文句式,有一定文学功底。
从写作读后感角度来说,应在论证部分处处紧扣原文进行分析,诸如,“到达‘人之所罕至’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是指‘取得成功’”,此类语言本文没有,联系现实也略嫌粗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说服力。
攀 登 人 生 的 金 字 塔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①人生真的很像一座金字塔,在最底层庸庸碌碌活过一生的很多,层次越高人越少,真正能成功的确实寥寥无几。对于想往高处走的人来说,怎样攀到更高的塔层一直是令人不懈追求探索的问题。
②“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这么说。不敢想攀到塔顶的人也绝攀不到塔顶。有一个试验,把跳蚤放在一个不深的容器中,盖上玻璃,跳蚤一次次被玻璃撞回。过几天后,跳蚤失掉了跳出去的志向,永远地跳不出去了。所以要攀登高峰就必须踌躇满志,告诉自己:“就是我,要开始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③志存高远者实繁,达高远视者盖寡。有志者事未必成,皆因其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类早年就有翱翔蓝天之志愿,奈何无扶摇直上之力。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是如此费力。在平时逐步积累,关键时迸发而出,这就是力,用现在观点看就是素质。多积累善发挥是关键。
④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汉室之志,却殒星五丈原,为何?答:时代造就英雄。没有外部环境,成功实难。有人怕希特勒利用克隆技术重返人间发动战争,实在是杞人忧天。没有二战时德国向外扩张的外部环境,希特勒可能也只能在街头流浪。事物总是集偶然与必然于一体的,外因虽非决定性因素,但没有了它也可能不行,有了它可以省去许多的麻烦。比方说你带上一根绳子去攀登,肯定要比徒手攀登容易得多。
⑤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征途果然漫长,条件多么苛刻。其实并非如此,“志、力、物”三个条件并非孤立,而是可以相互弥补的,可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从物理学上分析,大黄蜂翅小体重,几乎不可能飞起来,但大黄蜂飞了起来,甚至成为空中霸主,只因为它们志在蓝天,告诉自己:我能飞!——以志补力与物之不足。孙宾膑而创兵法,司马刑而书《史记》,文王囚而著《周易》——力能补物之不足。人类千百年前的那个梦想今天也能靠飞机这个钢铁怪物实现了。只要用好一个支点和杠杆,你的力再小,也能撬起地球。——物也能补力之不足。
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攀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我们若充分运用“志、力、物”三个条件,就不会有王安石的遗憾了,而一定能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个人高度越高,对社会这个整个金字塔来说,也正会有一个可喜的进步。
“思” 与 “随”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①《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第一段对所读文章作整体简述,“谁”“何种情况下”“何时写下“何种文章”,给人“何启发”。)
②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王安石谈到进洞以后,“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后来,出了洞自己又后悔“因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一段令我感触很深。”(第二段作感点简述,“文中什么内容令我深思”。)
③王安石的“不得极夫游之乐”,症结在一个“随”字。韩愈“行成于思,毁于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看来要取得成功,必须取“思”而弃“随”,做到“三思而后行”。(第三段简析感点,引出感想。揭示总论点。)
④思考有利于人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面对国内的**,他积极提出改革。尽管他的主张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但为了不与*势力同流合污,他决定继续斗争,虽遭到流放而不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正是表现了屈原不愿“随波逐流”的思想。(第四段开始“发感”,先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并举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典型事例和著名诗句来论证。)
⑤*战争时期,*党人方志敏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的潮湿的茅棚;……”面对丰富的物质*,他何以能如此执著?关键在于他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明白自己是“为人民而斗争,为民族和阶级而斗争”,这就是一个*主义者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第五段引用方志敏的名言,并用他的*事迹论证第一个分论点。)
⑥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做出判断的事情,有时甚至是以正义与非正义的选择,而每每这时,做出错误选择的人常会说自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然而真的不能“由己”吗?楚国的屈原,近代的方志敏,当代的青年学生不就是在思考之后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他们不是已经“由己”了吗? (第六段用一个强有力的反问句巧妙地回应了上文三个时代的向个典型事例论证,对前边的论述作了小结。)
⑦“思”的威力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思考便一味盲随,其结果不仅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走向反面。英王享利八世因为下巴有一个难看的疤痕,就蓄起了长胡子。于是朝野群起效颦。英王为什么要留胡子,大臣们不去思考,只是去效仿,其他的入也随波流,结果得到的是与自己尊敬的国王不相上下的胡子,失去的却是真正的自我。(第七段先承上启下从反面提出第三个分论点。)
⑧看来,遇事是“思”是“随”完全由自己决定,因而事之成败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假如我们不是一味盲“随”,而是三思而后行,便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第八段是全文的总结,得出成败由已的结论。最后用一假设句,点出总论点(感想)的现实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27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4篇
尽 志 无 悔
――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感。实在令人叹服。
②人生、治学,亦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③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郑板桥曾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于断岩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正是青松的高贵的品质。
④立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达尔文22年写成《物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爱国志士,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诗自励:“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便写成《聊斋志异》,留名青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⑤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追溯以住历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之地”,“壮志难酬”之人也并不是没有,“长使英雄泪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数。然而,“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人生、治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险也罢,难也罢。有志之人定将“上下而求索”而至险远之地,便可无悔矣。谭嗣同一代烈士,从小便立志救亡图存、救民于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被捕于狱,题一诗于狱壁说:“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甘愿为变法牺牲,希望以自己的鲜血报答皇上,警醒世人。
⑥有志者,有所成就,实为一大壮美。有志者,无所成就,亦为一大壮美。“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记得郑板桥曾洒脱地说过:“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可折本买卖”。
⑦立志在我,求索在我,成就在我,人生治学,要时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态度,则可以无悔矣。
立 志 乃 成 功 秘 诀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①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为能至也。”
②是说也,其义易见:有志才有成功,立志乃成功秘诀。
③放眼世界,千古风流人物,无不雄心勃勃,立志高远。波兰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早年立志献身科学。她在艰苦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日复一日地对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进行提炼。经过四十一个月的奋斗,她终于在一九零二年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被称为“镭之母”。在她通向成功的脚印里,凝聚了生活的艰辛,失败的懊恼,他人的诽谤,丧夫的悲痛。她跌倒过,但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她被一根无形的支柱支撑着,那就是——要实现自己的宏愿。
④再如我国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光辉著作,他踏遍了祖国大半山河,探访古迹,考察风土人情,渡过了浪迹天涯的漂泊生活,才为《史记》积累了丰富史料。
可见,一个人一旦有了志向,他就会百折不挠,百迂不回地向既定的目标挺进。艰难、险阻又何足挂齿?一个人一旦坚定了志向,他就会全身洋溢生机,活力,奋勇向前,探讨研究,大有猛虎下山、蛟龙出海之势。
⑤驻足看着我们中华的民族的骄傲吧!古有卧新尝胆的越王勾践,闻鸡起舞的祖逖,映雪读书的孙康;今有凛然正气直对敌人*口的夏明翰,使中国摆脱贫油国之名的李四光,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等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他们哪一个没有立下壮志?他们勇于奋起,他们敢于拼搏,他们执着追求,其内在动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⑥ “有志者事竟成。”成功,多少人梦寐以求;成功多少人翘首期盼。然而,成功不是一想就来,一盼就到的。古人曰:男儿志在四方。可当今社会上有些男儿志在何方呢?他们志在吃、玩、赌、斗,他们期待幸运之神带着他们需要的一切来临,令人可笑可叹。更有甚者被子成功熏昏了头脑,为了能够成功,不,应该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竟不择手段、投机倒把尔虞我诈。表面看来,似乎大丈夫气派十足,某些势利无知的人有的还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悲哉!殊不知,成功的道路上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这种做法并非有志者所为,而是庸者的一种表现。
⑦若要问:怎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何妨首先扪心自问:吾志何在?
[简评]
该生这篇读后感内容厚重,例证翔实,有点有面,说理深入,议论简洁中肯;结构严谨,直截入题,首尾简捷,论证旁征博引,正反对照;文笔犀利、生动、流畅,且能运用某些文言文句式,有一定文学功底。
从写作读后感角度来说,应在论证部分处处紧扣原文进行分析,诸如,“到达‘人之所罕至’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是指‘取得成功’”,此类语言本文没有,联系现实也略嫌粗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说服力。
攀 登 人 生 的 金 字 塔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①人生真的很像一座金字塔,在最底层庸庸碌碌活过一生的很多,层次越高人越少,真正能成功的确实寥寥无几。对于想往高处走的人来说,怎样攀到更高的塔层一直是令人不懈追求探索的问题。
②“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这么说。不敢想攀到塔顶的人也绝攀不到塔顶。有一个试验,把跳蚤放在一个不深的容器中,盖上玻璃,跳蚤一次次被玻璃撞回。过几天后,跳蚤失掉了跳出去的志向,永远地跳不出去了。所以要攀登高峰就必须踌躇满志,告诉自己:“就是我,要开始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③志存高远者实繁,达高远视者盖寡。有志者事未必成,皆因其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类早年就有翱翔蓝天之志愿,奈何无扶摇直上之力。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是如此费力。在平时逐步积累,关键时迸发而出,这就是力,用现在观点看就是素质。多积累善发挥是关键。
④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汉室之志,却殒星五丈原,为何?答:时代造就英雄。没有外部环境,成功实难。有人怕希特勒利用克隆技术重返人间发动战争,实在是杞人忧天。没有二战时德国向外扩张的外部环境,希特勒可能也只能在街头流浪。事物总是集偶然与必然于一体的,外因虽非决定性因素,但没有了它也可能不行,有了它可以省去许多的麻烦。比方说你带上一根绳子去攀登,肯定要比徒手攀登容易得多。
⑤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征途果然漫长,条件多么苛刻。其实并非如此,“志、力、物”三个条件并非孤立,而是可以相互弥补的,可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从物理学上分析,大黄蜂翅小体重,几乎不可能飞起来,但大黄蜂飞了起来,甚至成为空中霸主,只因为它们志在蓝天,告诉自己:我能飞!——以志补力与物之不足。孙宾膑而创兵法,司马刑而书《史记》,文王囚而著《周易》——力能补物之不足。人类千百年前的那个梦想今天也能靠飞机这个钢铁怪物实现了。只要用好一个支点和杠杆,你的力再小,也能撬起地球。——物也能补力之不足。
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攀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我们若充分运用“志、力、物”三个条件,就不会有王安石的遗憾了,而一定能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个人高度越高,对社会这个整个金字塔来说,也正会有一个可喜的进步。
“思” 与 “随”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①《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第一段对所读文章作整体简述,“谁”“何种情况下”“何时写下“何种文章”,给人“何启发”。)
②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王安石谈到进洞以后,“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后来,出了洞自己又后悔“因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一段令我感触很深。”(第二段作感点简述,“文中什么内容令我深思”。)
③王安石的“不得极夫游之乐”,症结在一个“随”字。韩愈“行成于思,毁于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看来要取得成功,必须取“思”而弃“随”,做到“三思而后行”。(第三段简析感点,引出感想。揭示总论点。)
④思考有利于人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面对国内的**,他积极提出改革。尽管他的主张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但为了不与*势力同流合污,他决定继续斗争,虽遭到流放而不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正是表现了屈原不愿“随波逐流”的思想。(第四段开始“发感”,先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并举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典型事例和著名诗句来论证。)
⑤*战争时期,*党人方志敏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的潮湿的茅棚;……”面对丰富的物质*,他何以能如此执著?关键在于他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明白自己是“为人民而斗争,为民族和阶级而斗争”,这就是一个*主义者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第五段引用方志敏的名言,并用他的*事迹论证第一个分论点。)
⑥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做出判断的事情,有时甚至是以正义与非正义的选择,而每每这时,做出错误选择的人常会说自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然而真的不能“由己”吗?楚国的屈原,近代的方志敏,当代的青年学生不就是在思考之后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他们不是已经“由己”了吗? (第六段用一个强有力的反问句巧妙地回应了上文三个时代的向个典型事例论证,对前边的论述作了小结。)
⑦“思”的威力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思考便一味盲随,其结果不仅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走向反面。英王享利八世因为下巴有一个难看的疤痕,就蓄起了长胡子。于是朝野群起效颦。英王为什么要留胡子,大臣们不去思考,只是去效仿,其他的入也随波流,结果得到的是与自己尊敬的国王不相上下的胡子,失去的却是真正的自我。(第七段先承上启下从反面提出第三个分论点。)
⑧看来,遇事是“思”是“随”完全由自己决定,因而事之成败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假如我们不是一味盲“随”,而是三思而后行,便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第八段是全文的总结,得出成败由已的结论。最后用一假设句,点出总论点(感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