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为何今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比往年来的更晚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3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8

最近看新闻发现浙江地区又登陆了台风,而且有很多沿海城市都已经发布了台风橙色预警。但是细心的小伙伴却发现今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其实有证据可循。


首先,2016年7月6号,我国沿海地区发布了海浪警报,到了7月11号第1号超强台风尼伯特登陆我国沿海城市,浙江的南部以及福建的北部沿海海域出现了超大的风浪。那个时期尼伯特的登录受到了很多的关注,还引起了风暴潮蓝色预警。


另外,2017年的1月份,代号为梅花的台风登录我国的海南东南部以及云南的南部,另外受到波及的还有*地区,这些地区都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还出现了暴雨,降水量一般达到了50毫米到90毫米之间。

 

其次,2019年8月份我们又一次迎来了台风,而这一次的台风比往年确实来得更晚一些。台风引起了海上出现了巨大的波浪,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狂风和暴雨。这次的台风虽然姗姗来迟,但是来势汹汹,让很多人望而生怯。

其实,台风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完全是受到了海洋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季节的影响,才会比往年来的晚一些。但是由于水汽和海水被加温的程度不同,所以才会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可控的情况。而我们的监测设备也只能监测台风来临时的强弱程度,无法影响台风的来临时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8

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难生成台风

初生的台风除了具备以上条件外,最怕下沉气流。而在一种势力庞大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里,却盛行下沉气流。因此,被副高控制的海域很难生成台风。

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方降雨多与台风生成少相关联

副热带高压长期偏强、偏南,不仅使得控制区中心台风少,也使得控制区周边地区降水多。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台风生成。因气流是上下循环,副热带高压边缘则盛行上升气流,即大气比较活跃,容易形成天气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南方地区降雨频繁的原因。

厄尔尼诺不利于台风生成

副热带高压形势为何一直偏强、偏南?

专家解释,这与厄尔尼诺关系密切。监测数据显示,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副热带高压多半有显著增强。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与1998年,这两年的上半年,副热带高压位置都偏南、偏西,而且显著变大,面积是常年均值的两倍左右。如此“鹊巢鸠占”,台风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占。目前,自2018年9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仍然在持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9

今年台风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完全是受到了海洋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季节的影响,才会比往年来的晚一些。但是由于水汽和海水被加温的程度不同,所以才会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可控的情况。虽然今年的第一次台风比往年来得晚一些。但是台风引起了海上出现了巨大的波浪,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狂风和暴雨。这次的台风虽然姗姗来迟,但是来势汹汹,让很多人望而生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9

虽然目前台风偏少,但并不意味着今年台风威胁减少。究其原因,这与副热带高压及厄尔尼诺不无关系。

台风生成需要五个条件

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首先,要有暖的洋面,因为台风发展需要海洋提供能量,因此海面温度需要相对较暖,一般认为海表面温度要超过26.5℃;

其次,需要上升气流,即低层辐合区,将热的海洋水汽通过上升而凝结释放大量热量,为台风生成提供能量。低层的辐合区恰好能够使湿空气上升。

第三,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这是因为台风中上层是一个暖心结构存在,但如果高空和低空的风向风速差别太大,则将破坏暖心的建立,阻碍台风发展。

第四,需要有足够的地转偏向力。台风外貌是旋转的,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并在涡旋中心上升。如果没有地转偏向力,气流将直达不能旋转起来。所以台风一般发生在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

当然,最初还需要海面上有初生的低压环流,即热带扰动,才会触发台风各项条件的生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40

2019年即将过半
往年热闹非凡的西北太平洋上
今年却显得格外平静
——
自从2月底台风“蝴蝶”消散以来
已经四个月没有台风
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了
今年全球热带气旋活动统计可见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数量偏少
根据统计,1951年以来,到六月底西北太平洋上平均会生成4.3个台风,而今年上半年却仅仅生成了2个台风,且都与我国非常遥远。

从六月份整体的天气形势来看,目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比往年偏南,西风带的抖动比较剧烈,常有冷空气侵袭北方,并且压制副热带高压的北抬,使得雨带长时间驻足华南沿海,导致两广、海南三番五次出现暴雨灾害,“龙舟水”一波接着一波。

而在温暖的热带洋面上,副热带高压又异常强势,导致一些热带扰动还没形成台风胚胎就被“扼杀”,留给台风发育的环境“十分恶劣”。
6月25日云图,西北太平洋上两个台风胚胎都发育不良台风“发动机”似乎熄了火,而且由于熄火时间有点长,似乎打不着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了——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监测区示意图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太平洋上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简单地说,判断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的依据是太平洋上四块海区表层的海水温度距平值(即与平均值之间的差距)。

如果图中红色区域海温异常偏高、*区域海温异常偏低,达到某个阈值并且持续时间达到3个月及以上,那么就认为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相应地,如果是红色海区海温异常偏低、*海区海温异常偏高,就认为出现了拉尼娜现象。

2018年9月起,厄尔尼诺现象又一次出现。那么,厄尔尼诺与台风“发动机”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厄尔尼诺发生时的海温异常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台风(热带风暴)发育的环境通常是热带地区温暖的海洋表面,高低空之间的风速差异较小,对流活动比较旺盛;西北太平洋是全世界热带风暴生成最频繁、最容易产生超级风暴的海域,且全年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生成,这正是得益于其显著高于其他海域的海表温度。

天气预报中经常听到的“菲律宾以东洋面”,则是西北太平洋上最为温暖的区域,海温常年高于28摄氏度,是台风发育的绝佳温床。
夏季的“暖池”,表层海水温度很高相比之下,东太平洋的海水显得寒冷不少,海表温度通常只有24摄氏度左右,秘鲁附近的强大寒流使得那里的海水温度极不利于热带风暴的形成,因此东南太平洋从来没有出现过热带风暴。东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风暴也较少,且整体上强度不如西北太平洋。
全球主要洋流分布 西太平洋为暖流控制,东太平洋则为寒流控制,因此海温有显著差异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台风的起源地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最明显的影响就是,西北太平洋上的风暴变少了,中北/东北太平洋上的风暴可能会变多了。

原理很简单,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西北太平洋海温偏低,中北/东北太平洋海温偏高,两块海域供给台风发育的环境变了,因此出现“台风难产,飓风高产”的反常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8

最近看新闻发现浙江地区又登陆了台风,而且有很多沿海城市都已经发布了台风橙色预警。但是细心的小伙伴却发现今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其实有证据可循。


首先,2016年7月6号,我国沿海地区发布了海浪警报,到了7月11号第1号超强台风尼伯特登陆我国沿海城市,浙江的南部以及福建的北部沿海海域出现了超大的风浪。那个时期尼伯特的登录受到了很多的关注,还引起了风暴潮蓝色预警。


另外,2017年的1月份,代号为梅花的台风登录我国的海南东南部以及云南的南部,另外受到波及的还有*地区,这些地区都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还出现了暴雨,降水量一般达到了50毫米到90毫米之间。

 

其次,2019年8月份我们又一次迎来了台风,而这一次的台风比往年确实来得更晚一些。台风引起了海上出现了巨大的波浪,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狂风和暴雨。这次的台风虽然姗姗来迟,但是来势汹汹,让很多人望而生怯。

其实,台风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完全是受到了海洋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季节的影响,才会比往年来的晚一些。但是由于水汽和海水被加温的程度不同,所以才会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可控的情况。而我们的监测设备也只能监测台风来临时的强弱程度,无法影响台风的来临时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8

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难生成台风

初生的台风除了具备以上条件外,最怕下沉气流。而在一种势力庞大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里,却盛行下沉气流。因此,被副高控制的海域很难生成台风。

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方降雨多与台风生成少相关联

副热带高压长期偏强、偏南,不仅使得控制区中心台风少,也使得控制区周边地区降水多。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台风生成。因气流是上下循环,副热带高压边缘则盛行上升气流,即大气比较活跃,容易形成天气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南方地区降雨频繁的原因。

厄尔尼诺不利于台风生成

副热带高压形势为何一直偏强、偏南?

专家解释,这与厄尔尼诺关系密切。监测数据显示,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副热带高压多半有显著增强。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与1998年,这两年的上半年,副热带高压位置都偏南、偏西,而且显著变大,面积是常年均值的两倍左右。如此“鹊巢鸠占”,台风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占。目前,自2018年9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仍然在持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9

今年台风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完全是受到了海洋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季节的影响,才会比往年来的晚一些。但是由于水汽和海水被加温的程度不同,所以才会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可控的情况。虽然今年的第一次台风比往年来得晚一些。但是台风引起了海上出现了巨大的波浪,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狂风和暴雨。这次的台风虽然姗姗来迟,但是来势汹汹,让很多人望而生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9

虽然目前台风偏少,但并不意味着今年台风威胁减少。究其原因,这与副热带高压及厄尔尼诺不无关系。

台风生成需要五个条件

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首先,要有暖的洋面,因为台风发展需要海洋提供能量,因此海面温度需要相对较暖,一般认为海表面温度要超过26.5℃;

其次,需要上升气流,即低层辐合区,将热的海洋水汽通过上升而凝结释放大量热量,为台风生成提供能量。低层的辐合区恰好能够使湿空气上升。

第三,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这是因为台风中上层是一个暖心结构存在,但如果高空和低空的风向风速差别太大,则将破坏暖心的建立,阻碍台风发展。

第四,需要有足够的地转偏向力。台风外貌是旋转的,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并在涡旋中心上升。如果没有地转偏向力,气流将直达不能旋转起来。所以台风一般发生在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

当然,最初还需要海面上有初生的低压环流,即热带扰动,才会触发台风各项条件的生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40

2019年即将过半
往年热闹非凡的西北太平洋上
今年却显得格外平静
——
自从2月底台风“蝴蝶”消散以来
已经四个月没有台风
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了
今年全球热带气旋活动统计可见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数量偏少
根据统计,1951年以来,到六月底西北太平洋上平均会生成4.3个台风,而今年上半年却仅仅生成了2个台风,且都与我国非常遥远。

从六月份整体的天气形势来看,目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比往年偏南,西风带的抖动比较剧烈,常有冷空气侵袭北方,并且压制副热带高压的北抬,使得雨带长时间驻足华南沿海,导致两广、海南三番五次出现暴雨灾害,“龙舟水”一波接着一波。

而在温暖的热带洋面上,副热带高压又异常强势,导致一些热带扰动还没形成台风胚胎就被“扼杀”,留给台风发育的环境“十分恶劣”。
6月25日云图,西北太平洋上两个台风胚胎都发育不良台风“发动机”似乎熄了火,而且由于熄火时间有点长,似乎打不着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了——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监测区示意图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太平洋上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简单地说,判断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的依据是太平洋上四块海区表层的海水温度距平值(即与平均值之间的差距)。

如果图中红色区域海温异常偏高、*区域海温异常偏低,达到某个阈值并且持续时间达到3个月及以上,那么就认为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相应地,如果是红色海区海温异常偏低、*海区海温异常偏高,就认为出现了拉尼娜现象。

2018年9月起,厄尔尼诺现象又一次出现。那么,厄尔尼诺与台风“发动机”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厄尔尼诺发生时的海温异常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台风(热带风暴)发育的环境通常是热带地区温暖的海洋表面,高低空之间的风速差异较小,对流活动比较旺盛;西北太平洋是全世界热带风暴生成最频繁、最容易产生超级风暴的海域,且全年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生成,这正是得益于其显著高于其他海域的海表温度。

天气预报中经常听到的“菲律宾以东洋面”,则是西北太平洋上最为温暖的区域,海温常年高于28摄氏度,是台风发育的绝佳温床。
夏季的“暖池”,表层海水温度很高相比之下,东太平洋的海水显得寒冷不少,海表温度通常只有24摄氏度左右,秘鲁附近的强大寒流使得那里的海水温度极不利于热带风暴的形成,因此东南太平洋从来没有出现过热带风暴。东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风暴也较少,且整体上强度不如西北太平洋。
全球主要洋流分布 西太平洋为暖流控制,东太平洋则为寒流控制,因此海温有显著差异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台风的起源地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最明显的影响就是,西北太平洋上的风暴变少了,中北/东北太平洋上的风暴可能会变多了。

原理很简单,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西北太平洋海温偏低,中北/东北太平洋海温偏高,两块海域供给台风发育的环境变了,因此出现“台风难产,飓风高产”的反常现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