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0:1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2:18
聚会 【爱尔兰】安.恩莱特 作家出版社
时事多艰,这类话没什么机会使用,虽然有活得不耐烦了的感受时不时的冒出,但即使这样,个人的小情绪也用不上时事多艰这样的大词。
所以阅读时,反而喜欢看些轻松,不用携带智力的书籍,或者压根就不要看书。
而世事难料,下面要介绍的这本书 就 很 难 读。
聚会是爱尔兰女作家恩莱特的一本小说,因为获得布克奖的关系,最近花了两周的时间看完。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连续型的故事情节,所有的事都是经由维罗妮卡的回忆,揭开了她和哥哥如何在一个爱尔兰大家庭里散养般的长大。最后消亡的故事
往事细节都经由维罗妮卡那跳跃的记忆贯穿全书,那些悲痛,自儿童时就带来的阴影无时不刻不在,也许是作者的用心,那些经由八岁女童的回忆,有的好像真实存在。有的好像只是在记忆中发生,因为阅读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不确定性,于是,阴冷灰暗的情绪弥漫在全书之中。
读这本书是相当吃力的,当然不排除有人喜欢这类挑战,作者在过去和现在中来回穿梭,似乎那些不确定的回忆还不够添乱,维罗妮卡的故事还延伸到她的外公外婆,她的父母,然后转眼开始讲述自己的先生和女儿。仿佛这样有了些如宣传所说的那样史诗的味道,难道把任何一件事情叙述上几个家族世代就能称其为史诗,那么我要说张国立是中国电视剧领域的史诗作品的高产者。
这本书还让我想到,维罗妮卡作为叙述者,那些悲伤的调子,似乎是儿童生活留下的阴影,比如她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丈夫,她对那个大家庭的每一个兄弟姐妹似乎都没有什么好感,而唯一的知己是那死去的哥哥,但是那些阴影到底是些什么,其实在书中是有些牵强,怎么说呢,作者希望藉由描写家庭的不幸所给孩子们带来终身的影响,比如黎安最后的自杀,和维罗妮卡那敏感易碎的心。但是我却好像放电影时不听话的家伙要跑到荧幕的背后去看看是些什么把戏,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女人维罗妮卡的无休止的没来由的恨意,她喋喋不休的讲述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是悲剧,问题是你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而那个可怜的哥哥被维罗妮卡认定因为小时候的被*而长大后的终究一死。问题在于在维罗妮卡的记忆里,哥哥是不出声的,只有及俊美的面孔和蓝色的眼睛,他的所想,他的成长,都含糊在维罗妮卡的记忆中了,那么当我朴素的同情不能经由坚实的大地,我也没法再融入进去看这部小说了。反而那些被维罗妮卡鄙视的其他家庭成员,我倒觉得是我们惯常所说的人类,颇有些可敬之处,也许我过于苛责了。
我知道这本书可以说是在讲爱,讲成长,讲死亡和失败。
但是又有哪一本小说,哪一个网络里的长篇连载帖子不是归根到底在说爱和成长,死亡和失败呢。
结论是我再也不要看童年有阴影长大后很艰难的小说或者电影了,我依然对这样的人有尊敬和同情,而且话说我的日子也很苦的,虽然我的童年挺平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2:18
聚会 【爱尔兰】安.恩莱特 作家出版社
时事多艰,这类话没什么机会使用,虽然有活得不耐烦了的感受时不时的冒出,但即使这样,个人的小情绪也用不上时事多艰这样的大词。
所以阅读时,反而喜欢看些轻松,不用携带智力的书籍,或者压根就不要看书。
而世事难料,下面要介绍的这本书 就 很 难 读。
聚会是爱尔兰女作家恩莱特的一本小说,因为获得布克奖的关系,最近花了两周的时间看完。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连续型的故事情节,所有的事都是经由维罗妮卡的回忆,揭开了她和哥哥如何在一个爱尔兰大家庭里散养般的长大。最后消亡的故事
往事细节都经由维罗妮卡那跳跃的记忆贯穿全书,那些悲痛,自儿童时就带来的阴影无时不刻不在,也许是作者的用心,那些经由八岁女童的回忆,有的好像真实存在。有的好像只是在记忆中发生,因为阅读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不确定性,于是,阴冷灰暗的情绪弥漫在全书之中。
读这本书是相当吃力的,当然不排除有人喜欢这类挑战,作者在过去和现在中来回穿梭,似乎那些不确定的回忆还不够添乱,维罗妮卡的故事还延伸到她的外公外婆,她的父母,然后转眼开始讲述自己的先生和女儿。仿佛这样有了些如宣传所说的那样史诗的味道,难道把任何一件事情叙述上几个家族世代就能称其为史诗,那么我要说张国立是中国电视剧领域的史诗作品的高产者。
这本书还让我想到,维罗妮卡作为叙述者,那些悲伤的调子,似乎是儿童生活留下的阴影,比如她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丈夫,她对那个大家庭的每一个兄弟姐妹似乎都没有什么好感,而唯一的知己是那死去的哥哥,但是那些阴影到底是些什么,其实在书中是有些牵强,怎么说呢,作者希望藉由描写家庭的不幸所给孩子们带来终身的影响,比如黎安最后的自杀,和维罗妮卡那敏感易碎的心。但是我却好像放电影时不听话的家伙要跑到荧幕的背后去看看是些什么把戏,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女人维罗妮卡的无休止的没来由的恨意,她喋喋不休的讲述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是悲剧,问题是你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而那个可怜的哥哥被维罗妮卡认定因为小时候的被*而长大后的终究一死。问题在于在维罗妮卡的记忆里,哥哥是不出声的,只有及俊美的面孔和蓝色的眼睛,他的所想,他的成长,都含糊在维罗妮卡的记忆中了,那么当我朴素的同情不能经由坚实的大地,我也没法再融入进去看这部小说了。反而那些被维罗妮卡鄙视的其他家庭成员,我倒觉得是我们惯常所说的人类,颇有些可敬之处,也许我过于苛责了。
我知道这本书可以说是在讲爱,讲成长,讲死亡和失败。
但是又有哪一本小说,哪一个网络里的长篇连载帖子不是归根到底在说爱和成长,死亡和失败呢。
结论是我再也不要看童年有阴影长大后很艰难的小说或者电影了,我依然对这样的人有尊敬和同情,而且话说我的日子也很苦的,虽然我的童年挺平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2:19
薇若妮卡想不开
Veronika Decide Morror
作者:保罗.科尔贺/着
原文作者:Paulo Coelho
译者:刘永毅
薇若妮卡是出生在 slovenia 的年轻女子,芳龄 24。她相貌出众,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和众多追求者。她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既无太多欢笑,也没有什么悲伤,但她是不快乐的。她发现自己日复一日地过着同样的日子,放眼未来也不见任何新鲜事,只有无穷无尽的枯燥无聊。
1997 年某个清晨,她决定去死,她认为这个决定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她吞下大量安眠药,但又在一家精神病院醒来。因为心脏已严重受损,她只剩一星期的生命可活。然而就在这里,她开始思考精神病的定义,以及我们是否有权对那些不合于所谓“正常”定义的人强制用药。也是在同院的病友身上,在曾受暴力攻击而自杀的律师、在违抗父命投入艺术的大使之子身上,她首次发现了自己的热情与好奇心所在。
虚虚实实,科尔贺制造了一个梦想与真实并存的国度。幻想与梦想,正常与疯狂,同情与悲伤,追求与死亡,保罗.科尔贺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生命经历,让我们明白即使平淡的生活也有奇迹。与其说这是一本探讨“死”的小说,不如说它是一本探讨“生”的哲学之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2:19
薇若妮卡想不开
Veronika Decide Morror
作者:保罗.科尔贺/着
原文作者:Paulo Coelho
译者:刘永毅
薇若妮卡是出生在 slovenia 的年轻女子,芳龄 24。她相貌出众,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和众多追求者。她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既无太多欢笑,也没有什么悲伤,但她是不快乐的。她发现自己日复一日地过着同样的日子,放眼未来也不见任何新鲜事,只有无穷无尽的枯燥无聊。
1997 年某个清晨,她决定去死,她认为这个决定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她吞下大量安眠药,但又在一家精神病院醒来。因为心脏已严重受损,她只剩一星期的生命可活。然而就在这里,她开始思考精神病的定义,以及我们是否有权对那些不合于所谓“正常”定义的人强制用药。也是在同院的病友身上,在曾受暴力攻击而自杀的律师、在违抗父命投入艺术的大使之子身上,她首次发现了自己的热情与好奇心所在。
虚虚实实,科尔贺制造了一个梦想与真实并存的国度。幻想与梦想,正常与疯狂,同情与悲伤,追求与死亡,保罗.科尔贺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生命经历,让我们明白即使平淡的生活也有奇迹。与其说这是一本探讨“死”的小说,不如说它是一本探讨“生”的哲学之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2:18
聚会 【爱尔兰】安.恩莱特 作家出版社
时事多艰,这类话没什么机会使用,虽然有活得不耐烦了的感受时不时的冒出,但即使这样,个人的小情绪也用不上时事多艰这样的大词。
所以阅读时,反而喜欢看些轻松,不用携带智力的书籍,或者压根就不要看书。
而世事难料,下面要介绍的这本书 就 很 难 读。
聚会是爱尔兰女作家恩莱特的一本小说,因为获得布克奖的关系,最近花了两周的时间看完。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连续型的故事情节,所有的事都是经由维罗妮卡的回忆,揭开了她和哥哥如何在一个爱尔兰大家庭里散养般的长大。最后消亡的故事
往事细节都经由维罗妮卡那跳跃的记忆贯穿全书,那些悲痛,自儿童时就带来的阴影无时不刻不在,也许是作者的用心,那些经由八岁女童的回忆,有的好像真实存在。有的好像只是在记忆中发生,因为阅读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不确定性,于是,阴冷灰暗的情绪弥漫在全书之中。
读这本书是相当吃力的,当然不排除有人喜欢这类挑战,作者在过去和现在中来回穿梭,似乎那些不确定的回忆还不够添乱,维罗妮卡的故事还延伸到她的外公外婆,她的父母,然后转眼开始讲述自己的先生和女儿。仿佛这样有了些如宣传所说的那样史诗的味道,难道把任何一件事情叙述上几个家族世代就能称其为史诗,那么我要说张国立是中国电视剧领域的史诗作品的高产者。
这本书还让我想到,维罗妮卡作为叙述者,那些悲伤的调子,似乎是儿童生活留下的阴影,比如她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丈夫,她对那个大家庭的每一个兄弟姐妹似乎都没有什么好感,而唯一的知己是那死去的哥哥,但是那些阴影到底是些什么,其实在书中是有些牵强,怎么说呢,作者希望藉由描写家庭的不幸所给孩子们带来终身的影响,比如黎安最后的自杀,和维罗妮卡那敏感易碎的心。但是我却好像放电影时不听话的家伙要跑到荧幕的背后去看看是些什么把戏,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女人维罗妮卡的无休止的没来由的恨意,她喋喋不休的讲述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是悲剧,问题是你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而那个可怜的哥哥被维罗妮卡认定因为小时候的被*而长大后的终究一死。问题在于在维罗妮卡的记忆里,哥哥是不出声的,只有及俊美的面孔和蓝色的眼睛,他的所想,他的成长,都含糊在维罗妮卡的记忆中了,那么当我朴素的同情不能经由坚实的大地,我也没法再融入进去看这部小说了。反而那些被维罗妮卡鄙视的其他家庭成员,我倒觉得是我们惯常所说的人类,颇有些可敬之处,也许我过于苛责了。
我知道这本书可以说是在讲爱,讲成长,讲死亡和失败。
但是又有哪一本小说,哪一个网络里的长篇连载帖子不是归根到底在说爱和成长,死亡和失败呢。
结论是我再也不要看童年有阴影长大后很艰难的小说或者电影了,我依然对这样的人有尊敬和同情,而且话说我的日子也很苦的,虽然我的童年挺平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2:19
薇若妮卡想不开
Veronika Decide Morror
作者:保罗.科尔贺/着
原文作者:Paulo Coelho
译者:刘永毅
薇若妮卡是出生在 slovenia 的年轻女子,芳龄 24。她相貌出众,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和众多追求者。她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既无太多欢笑,也没有什么悲伤,但她是不快乐的。她发现自己日复一日地过着同样的日子,放眼未来也不见任何新鲜事,只有无穷无尽的枯燥无聊。
1997 年某个清晨,她决定去死,她认为这个决定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她吞下大量安眠药,但又在一家精神病院醒来。因为心脏已严重受损,她只剩一星期的生命可活。然而就在这里,她开始思考精神病的定义,以及我们是否有权对那些不合于所谓“正常”定义的人强制用药。也是在同院的病友身上,在曾受暴力攻击而自杀的律师、在违抗父命投入艺术的大使之子身上,她首次发现了自己的热情与好奇心所在。
虚虚实实,科尔贺制造了一个梦想与真实并存的国度。幻想与梦想,正常与疯狂,同情与悲伤,追求与死亡,保罗.科尔贺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生命经历,让我们明白即使平淡的生活也有奇迹。与其说这是一本探讨“死”的小说,不如说它是一本探讨“生”的哲学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