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6:0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2:57
《信》可以说是东野一部比较独特的作品。贯穿整部小说的线索是时间的流逝以及哥哥刚志的信,全程并没有什么破案的过程,但却从直贵的不断成长中,带给我们关于人性的讨论与思考。
故事一开头,可以看到满满的无奈,一对父母双亡的兄弟,哥哥为了弟弟付出很多,为了弟弟能够上大学,铤而走险去曾经帮忙搬过家的绪方家偷窃。可不作死不会死啊,如果武岛刚志一偷到钱就走,而不是看了会电视,又因错误记忆而去拿栗子,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因为第一次偷窃被发现的慌乱和无措,他杀了绪方老太太,又因为曾经的职业病而被抓,真的是挺一言难尽的。
但故事想要讲述的其实是犯罪者家属被歧视一事。很沉重也很现实。这个社会没有什么圣人,歧视一事存在社会各个角落。农民工、乡下人、乙肝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等,这些都曾是被歧视之人。就算我们口中念着我不歧视他人,但当真的有乙肝患者来到你身边,人们往往会选择无视。无视,这也是歧视的一种。
这本书写了作为犯罪者家属的武岛直贵,在父母双亡,哥哥入狱,身无财产,只能自己打拼却还要时不时招受他人歧视的一系列故事。
东野圭吾先生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所以希望人们还是不要犯罪的好,多想想家人。当你犯罪,不仅你自己的人生会发生变化,你家里人的日子也会更加难过!
扩展资料:
《信》是东野圭吾第四度入围直木奖的作品。最早在“日本三大报”之一的《每日新闻》周日版上连载,于2003年3月由每日新闻社出版单行本。三年后被搬上银幕,由偶像影星山田孝之、玉山铁二和泽尻英龙华担当主演。
2006年底,与电影同期推出的文库本小说,一个月内即热卖100万册,创下了出版方“文艺春秋”旗下图书销量突破百万的最快纪录。
相关书评:
其实书本最后的观感就写的很好,分析的很透彻。可以多看几遍。
东野圭吾先生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所以希望人们还是不要犯罪的好,多想想家人。当你犯罪,不仅你自己的人生会发生变化,你家里人的日子也会更加难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野圭吾《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2:58
以下材料仅供参考。
读东野圭吾《信》有感
东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说界的一匹黑马,其作品曾经多次入选日本著名的直木奖。
我喜欢他的小说,不单是因为他的小说内容精彩引人入胜。当我在阅读他的小说时,他可以让我见到日常生活中被我忽略的事物,从而引发我对人性、对社会的深思,或说反思更为贴切。
《信》这部作品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事,也让我学会用另一个角度的眼光去观察这个社会。
如果用简单的几句话说《信》的故事内容,大概可以总结为:主角武岛直贵因哥哥“偷窃杀人”入狱而遭受人们的歧视,然后武岛直贵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和世俗眼光,继续在社会里求生。整个故事可以说是围绕着武岛直贵的心理和他的生活遭遇所展开。
什么是歧视?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歧视”一词解释为“不平等地看待”。只用“不平等地看待”真的能说得清“歧视”的含义吗?不,我认为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歧视”远远超过了“不平等地看待”。直贵在哥哥入狱后,他身边的人-老师、朋友、同学、邻居等等在面对他时,都呈现出不一样的态度。或是疏离,或是漠视,或是小心翼翼地关心他,其实不管哪个态度都只是在伤害他人而已。比起对方疏离你、漠视你,我认为“小心翼翼的关心者”才是伤害人心最深的一种人。他们通常都只是嘴巴上的关心,就算偶尔有些行动上的帮助,也只限于与不损害他们的前提上。他们采取了小心翼翼的态度去对待对方,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是害怕伤害了对方,但我认为如果真的不想伤害对方的话,就应该用平常对待朋友、对待他人的态度面对对方。“小心翼翼”,只是把对方当成了异类看待而已,并不把他(或是他们)当成是与自己同样的人。虚伪的关心,只是在对方伤口上撒盐,只会让伤口化脓而已。
同情,其实也是种歧视啊!就因为我们处于比较优越的高处,我们用高人一等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我们“自以为是的帮助”强加在处于在我们下风处的人身上。素不知,这一种帮助也会成为一把利刃,一刀刀地画在他人心上,造成一种难以痊愈的伤痕。就如东野圭吾另一部作品《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年幼时,他人的同情与好意,却不断不断伤害了他那颗不堪脆弱的自尊心。这也许就是造成了野野口修被扭曲的性格原因之一。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是人,除非你真的拥有圣人般的情操,不然我们都是戴着“有色眼睛”去看别人的。别说你没有。请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犯罪者、性工作者、身有残疾者、绝症者、弱智者、爱滋病患者、身体有异味的人、言行举止作风与我们不一样的人、乞讨者、穷人、从事下层工作的人、神经病患者、品行或风评不好的人、另一个种族的人…………我们再面对他们的时候,不多不少都带上了某种程度的“歧视”眼光。《信》中的直贵身边的人一旦知道他哥哥的事后,“很快就垒出一堵墙,只是不同的人垒出的墙壁有厚有薄而已”。“歧视”这一个现象在人类社会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了。可能并不是所有都有到达“歧视”这么严重的程度,但也有“偏见”这个程度了。
“谁叫他哥哥犯罪了”。也许是人过于注重“血统”和“名誉”了。才会造成直贵的困境吧!“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驴生不出马”,人尤其是东方人,异常执着于血统是否纯真、优良;甚至提出了“优生”的主张。去劣择优,这也是人的天性吧!血统真的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吗?谁说犯罪者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也是犯罪者?谁说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其弟弟在音乐方面一定也有天份?谁说好人家的亲人,就不会做犯法的事?人与人都是的个体,可惜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至于“名誉”,人类的自私本性使然;对于一切可能损害自己本身利益的事物或人,人就会下意识排挤,希望不要与自己有关系或任何的直接关系。
东野圭吾几乎在他每一部作品中都会强调“情”这个作用。友情、爱情、亲情,他们会成为犯罪的理由,也会成为生存的动力。如果武岛刚志是个对亲情不在乎的人,那么他就不会为了养育弟弟而工作过度造成身体的不适,不会为了筹备弟弟的大学学费而铤而走险,更不会因对弟弟喜欢吃糖炒栗子的错误记忆而再绕回厨房去拿。那么往后的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那么作者也不用写小说了。《信》中的女性白石由实子对直贵的爱,让她始终不离不弃地陪在他身边;当直贵遇见了困难时,她为他抱打不平,更毫不犹疑的为直贵“申诉”-她写了封信给平野社长(直贵工作的公司老板)为直贵求情。最终,直贵也接受了她的爱。也许只是因对白石由实子的感恩,也许是因为两人都有相似的境遇(被社会歧视抛弃、只能无奈的装聋作哑面对生活)。
白石由实子更是直贵和刚志两人的兄弟之情的桥梁。起初,直贵对刚志犯罪是充满无法置信的,当他知道对方犯罪的理由时,他也只是想对方为什么这么傻。但当他失去他过去的一切时、*放弃他的梦想、不如意的事情越来越多时,他开始埋怨刚志了。他甚至没有回复刚志写给他的信,想与对方断绝一切关系。在面对考验时,人性与亲情,也许人性会更胜一层吧!在这当中,白石由实子代替了直贵继续与刚志通信,同时她也鼓励直贵积极面对刚志。透过白石由实子,刚志和直贵的兄弟之情仍继续连接在一起。
到最后,直贵为了保护妻子和女儿,他决定与刚志断绝关系。很难说直贵的决定是错与否。两边都是自己的血亲,把两者放到天枰之上,他只是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一方。换作我是直贵,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压迫之下,大概我早已崩溃了,或是更早就与刚志断绝关系。我是个自私的人,我承认,我只会选择对我有意的事物。但是,当直贵当义工到刚志所在的监狱开个小型演唱会时,他面对自己的哥哥,张开嘴却发不出任何的声音。亲情是无法割下的一块肉啊!
“正因为有了那些信,才有了我的今天。如果没有信大概痛苦会少些,可也没有了人生道路上的奋斗和摸索。”对于刚志的来信,直贵是厌恶的,但却无可避免的,由刚志的信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才能成就直贵的今天。而对狱中的刚志而言,收到弟弟(实为白石由实子所写)的信,是他唯一的乐趣,也是他唯一的救赎。
《信》还引起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社会真的有公平、公正吗?这一张公平公正的网子罩在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上,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可以享受到这个网子所带来的效果。但这个网子的死角,又有多少人看见了?多少人在这个死角苦苦挣扎只为生存、只为摆脱困境?多少人的无尽呐喊被我们漠视了?刚志和直贵在这个社会底层努力生活,想靠“学历”摆脱贫苦的环境,是因为从未有人向他们伸出援手。直贵因刚志的事,失去了学习、失去当歌星的梦想、失去了深爱的女人,他是有才的但社会却无法公正公平地去面对他。机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有时我们都*放弃了“机会”。在公平、公正的面貌下,处处都藏有不公不正、歧视、被忽略、得不到公平对待的漏洞存在啊!
参考资料:http://alive.tom.com/ling8702/--profile-845911.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2:58
帮你找到了,的有滴,看我个人介绍…。就可以看到了东野圭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