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3:0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15
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
王阳明因为得罪太监刘瑾而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驿站担任站长。当时的贵州龙场等同于原始森林,有毒的瘴气和各种猛兽活跃其中。有一天夜里,一头熊晃晃悠悠走进王阳明居住的石洞,险些把王阳明做成夜宵。
除了残酷的大自然外,当地还有一言不合、拔刀就上的野蛮土著。更要命的是,王阳明缺少食物。他先是做采集者,大自然的馈赠毕竟有限,而且有的野生植物有毒,王阳明毕竟不是神农氏,中毒一次后就再也不敢胡乱吃了。于是他又变成耕种者,对于过惯了公子哥儿生活的王阳明而言,这简直就是地狱般的生活。
就是在这种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场所,王阳明并未丧失信心,他每天都静坐思索。静坐在当时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思索,二就是减少活动量,从而减少食量。经过头脑中的风起云涌,王阳明终于问出了一个好问题:倘若孔子身处这样的境地,他会怎样?倘若尧、舜、周文王、周公被赶到这个鬼地方,他们会如何应对?
可王阳明对此有极大的质疑:求索来的道理,真的适合自己吗?纵然格出“理”来,我心能接受吗?难道真要我去吃动物,甚至吃人,而且还自然而然?实际上,阳明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拨乱反正,它掀翻理学这座大山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就是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诠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15
道。孔子说: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准确的说,是在穷究其理之后,看事物的象就会联系到事物遵循的规律组合。悟道之前,看不清,就像视力不好,或者光线暗,得认真看好长时间才能看清楚。——悟道后,就像是配了一副合适的眼镜,同时又阳光明媚,一切清清楚楚。这是悟道前后的差异。——悟,是一个“突然做到了什么”,然后“突然得到了什么”,从而“突然明白了什么”的过程描述。——没有“做到什么”,没有“得到什么”,没有“明白什么”,三样少一样,都不是“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16
进入"心"的领域,以心观心,看到了心的重要性,以及心与道的关系。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观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16
在我看来王阳明心学就是特别实用主义或者说行动主义的。王老师翻来覆去强调的就是,你要先立志,有成圣人的大志向,然后遵从你的内心,去做内心真正觉得对的,改掉内心知道不对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17
有可能悟出了人生中最大的道理,也可能悟到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