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恶之花》(波德莱尔)的全文、及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3:28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16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

为了取悦于野蛮的人,

为了向魔鬼们神气十足的奴仆,

献媚,我们竟侮辱。

我们所热爱的人们,奉承我们所厌恶的人们,

我们竟使被人无故鄙视的弱者伤心,

我们竟沦为奴颜婢膝的刽子手,

我们竟向极度的愚昧。

向公牛脑袋般的愚蠢致敬,

我们竟为*,

所发出的微光祝福。

我们竟亲吻呆若木鸡的蠢物,

并表示无限崇拜,

最后,为了把眩晕。

淹没在狂热中,我们竟至于,

仿佛因诗才而骄傲、以表现日趋,

没落的事物所引起的兴奋。

为荣的神父,

未渴而饮,

未饥而食,

快把灯吹灭吧,

别再迟疑,

让我们躲入黑暗深处。

文章简介:

《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的一部诗集,它是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

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然而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波德莱尔的天才,恰恰表现在他能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也能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恶的存在,并通过诗歌化腐朽为神奇。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恶之花》是“恶”的艺术,而不是恶的颂歌。以诗歌表现现代都市的丑恶、现代文明的虚伪以及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贫乏空虚,是《恶之花》对诗坛的独特贡献,也是波德莱尔给日后的现代主义提供的有益启示。

诗人以罕见的胆识,陈列出种种丑行与败德,也倾诉了深藏于心中的郁闷与苦恼。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世纪的末期法国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的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门的现代派文学派别先后出现,到20年代形成*。值得一提的是,一八四八年*是法国文学的一个转折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失去了前期的热情和锐气,强调以“科学的精神”追求更精确的描写和纯客观的分析。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正式打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号,并逐步形成了象征主义作家队伍。

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现代派文学代表人物,波德莱尔不堪忍受家庭束缚,带着生父留给他的十万法郎遗产离开家庭,放浪形骸、标新立异,想以此表示他对正统的资产阶级生活的轻蔑。

波德莱尔的忧郁既与生俱来,同时也是后天形成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人在失落其价值、找不到出路后内心的压抑、躁动的表征。它反映了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他忧郁、孤独、高傲、悲观、叛逆,是顽固的个人主义者。从而也创作出更多焦灼的充满罪恶感的诗歌。

1851年波拿巴政变成功后,波德莱尔的**很快便消失了。他对*悲观失望,思想急剧向右摇摆,而且这种消极悲观、颓废的思想在他的头学观和诗歌创作中,他憎恨通行的和伪善的资产阶级道德,憎恨平凡。

他甚至对健康的,自然和正常的东西也憎恶起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他转向了内心的黑暗。他在本身就是与美感和道德对立的东西中寻找美感欣赏的对象,甚至不道德的东西,仿佛只要它不带有资产阶级作风的气息,他也乐意接受。然而,理想幻灭后,他又迅速恢复了文学生活。

他从此一直埋头于诗歌创作,在文学领域里进行旅命。而在文学领域里的*却充分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因此,1852-1857年间,他先后发表了20多首诗。期间他还翻译了大量爱伦·坡的诗文,后者作品强调写忧郁的情绪,大多古怪、传特、病怒的形象。

爱伦·坡“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变成怪异和神秘”的作品对波德莱尔影响很大,使波德莱尔脱离了法国浪漫主义所陷入的个人多愁善感,发挥了想象力在诗歌中的巨大作用。

于是,波德莱尔发展爱伦·坡的理论,使浪漫主义诗歌演变成象征派抒情体。诗人经过十余年的艰难创作,经过反复修改,《恶之花》在1857年最终发行出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16

恶之花 波德莱尔
为了取悦于野蛮的人,
为了向魔鬼们神气十足的奴仆——
献媚,我们竟侮辱
我们所热爱的人们,奉承我们所厌恶的人们;
我们竟使被人无故鄙视的弱者伤心,
我们竟沦为奴颜婢膝的刽子手;
我们竟向极度的愚昧——
向公牛脑袋般的愚蠢致敬;
我们竟亲吻呆若木鸡的蠢物
并表示无限崇拜,
我们竟为*
所发出的微光祝福。
最后,为了把眩晕
淹没在狂热中,我们竟至于
仿佛因诗才而骄傲、以表现日趋
没落的事物所引起的兴奋
为荣的神父
未渴而饮,未饥而食!
——快把灯吹灭吧,别再迟疑,
让我们躲入黑暗深处……”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创新之二在于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忱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