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1:00
航天员在轨驻留任务有哪些?
航天员在轨驻留任务有哪些,现在三名航天员 已经度过了太空中的第一夜。 那么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 航天员还要在这个“太空之家” 进行哪些工作?中国空间站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分别设置了生活区和工作区。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
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
6月17日18时48分,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现在三名航天员
已经度过了太空中的第一夜。
那么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
航天员还要在这个“太空之家”
进行哪些工作?
让我们来一起打开这份任务清单。
01
进驻核心舱后开始"拆快递" 装设备
三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后,首先是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
空间站核心舱发射的时候,“快递小哥”天舟二号打包运送了6吨多“设备”上去,三名航天员进舱以后,他们要对很多设备进行人工安装、启动和调试。
02
验证再生循环保障系统和自身健康管理
航天员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再生保障系统验证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
空间站核心舱内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采用的是可再生技术,航天员要让空间站内的氧气和水等物资尽可能实现循环使用。另外,航天员也要按计划开展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03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第三个任务是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04
航天员将计划开展两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的第四个任务,则是极具看点——航天员将在驻留期间,在机械臂协助下完成舱外作业。
据了解,航天员要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天宫一号”于2011年成功发射,发射重量8吨左右,提供给航天员的舱内活动空间为15立方米,可以满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这相对于神舟七号7立方米的舱内活动空间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依然比较局促。
当2021年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为了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简直是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
功能分区
确保“私密性”“便利性”
中国空间站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分别设置了生活区和工作区。生活区内有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还配有太空厨房及就餐区。在设计上最大程度考虑到私密性和便利性,极大地提高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
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拥有3个卧室,配置了120余种营养丰富、口感良好、保质期长的航天食品。
舱内景
睡觉自由
醒来“元气满满”
在太空中,航天员也能实现“睡觉自由”,能够享受的睡眠区,确保睡觉不受干扰。虽然依然要把自己“装进睡袋”,但已经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了。的.睡眠区能够让航天员更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元气满满”。
喷*清洁
“包裹式淋浴间”
航天员虽然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样的淋浴和泡澡,但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包裹式淋浴间”里,手持喷*,把自己擦拭干净,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卫生问题。
WiFi覆盖
全屋智能家居
除此之外,随着10多年来我国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飞跃,设计师们在之前的总体设计方案上不断升级,采用全新的信息技术,让中国空间站有了“移动WiFi”,并创造了一个智能家居生活空间。
在中国空间站里,设计师们给每一个航天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航天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APP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运动模式……不同的舱内灯光,能够调节航天员的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所带来的不适。
仅仅就舱内灯光环境和温度环境,设计师们就进行了多次体验,反复验证和调整,尽最大可能让长时间驻留太空的航天员有舒适的生活感受。
天地通话
还能和家人“私聊”
在以往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天地通话是“传统项目”。在中国空间站运行中,设计师们会给航天员预留一条私密语音通道,航天员可以在这里和家人打电话“说悄悄话”,分享自己在太空生活的心情。
平时,航天员们都带着骨传导耳机,舱内的WiFi可以方便他们在站上各个舱段相互通话,而且他们在任何位置上也都可以与地面通话。
维护维修
不看错、不误操作
根据国际同行的经验,航天员在太空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进行舱内组装和维修,也就是说,完成空间站的建造任务,以及保持空间站十几年的运行,有很多组装和维护维修工作需要航天员在太空中完成,其中有一些甚至需要出舱,在舱外完成。单算核心舱,上面就有1243台设备,它们的很多组装工作都需要航天员在天上手工完成。此外,还有一系列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中可绝对是一个“忙碌的宝宝”。
为了让航天员的维修和组装工作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设计师们在“防差错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想了不少办法,从标志、颜色、外形等方面对要维修组装的设备、线缆和插头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航天员在太空操作时“不看错、不误操作”。
舱内景
地面支持
一模一样的“地面站”
上天无小事。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每分每秒,都有地面工作人员密切关注。不仅如此,地面还有一个和天上一模一样的空间站,就是为了确保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地面人员能够根据模拟空间站的实际情况,给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强有力的地面支持。
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研制团队中,有一支队伍专门负责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太空工作居住环境。
为了营造一个宜居的环境,设计师们需要在地面上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航天员”,感受舱内的生活和工作,并把自己和团队的感受转化为设计,设计师在里面反复模拟,让航天员到现场体验,并编写操作指南,把每一项操作图文并茂地介绍给航天员。
设计师们说,团队成员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和航天员沟通,从太空生活、工作的角度去优化设计细节。
有了这些充分的预案和各种人性化的设计,相信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这个“智能太空港”一定能够度过自己难忘的“太空之旅”,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