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5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3:58
一、构建、优化审计分析模型的一般步骤
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根据获取的数据,按照审计对象应该具有的性质、数量、时间或空间状态(趋势、结构、关系等),通过设定计算、判断和*条件建立起来的数学或逻辑的表达式,用于对审计对象实际的性质、数量、时间或空间状态进行验证,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及效益情况作出科学判断(石爱中、孙俭,2005)。它是一种审计人员能够理解并建立,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描述和处理的算法。审计分析模型优化是指结合实际情况从多种审计分析模型中选择最有效率、效果最好的方法,包括构建模型、模型的具体应用方法等。根据多年的国家审计经验,现结合职业介绍补贴资金审计的一个实例对模型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进行介绍。
(一)了解和掌握审计对象信息,提出审计需求
主要通过学习相关法规文件和经济业务流程,结合审计目标和已有电子数据,进行审计需求分析,找出符合审计目的并且能利用现有电子数据实现的分析方向或拟分析的具体问题。在职业介绍补贴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是审查职业介绍申报人员的真实性。职业介绍补贴是国家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扶持*,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在为求职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可以申报职业介绍补贴100元/人,申报时需要提供求职者的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和申报花名册等资料。由于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性质,其能够掌握大量的求职者信息,取得上述资料并不困难,成本也较低,弄虚作假的空间较大,加之申报的求职者人数较多,就业主管部门也难以逐一进行核实。因此,实现申报真实性审计目标的一个重要审计需求,就是核实有无重复、虚假申报职业介绍人员的问题。
(二)建立审计分析模型
根据审计需求,结合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把握,对被审计业务的认知,以及积累的审计经验,对将要分析的问题做出概括、抽象的表达,建立可通过审计软件或计算机语言实现的检索、计算、统计等条件,建立多个分析模型(刘汝焯等,2006),再从中选择最优的分析模型。本例中,通过对职业介绍补贴法规的学习,审计人员了解到同一名求职者一年内只能享受一次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审计人员可以据此设定最优的分析模型,利用职业介绍补贴申报信息,查找出申报次数大于1的求职者,即为重复申报的情况。
(三)分析被审计单位数据
主要是指根据建立的分析模型,借助数据字典、数据库说明等技术资料和对被审计单位业务、业务流程的理解、认知情况,选择待用的基础表,确定为实现分析模型所需要的具体数据,并对具体数据进行研究,掌握被审计数据的特点,确定各字段、代码和业务数据具体内容代表的含义等(董大胜等,2004)。本例中,要实现审计分析模型,需要获得求职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职业介绍机构名称、用人单位等信息,被审计单位提供了求职人员登记表和职业介绍补贴申报表,两表中的身份证号码字段是确定唯一求职者的标识,数据能够满足审计需求。在实践中,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分析模型是实现分析的前提,但分析模型只是分析的初步表达,在实现的过程中,如果数据不能满足分析模型的运行条件,往往还要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对分析模型进行修正。
(四)建立审计分析中间表
由于在设计数据库时对数据进行了规范式分解,并且数据库的设计和表中内容的设定均是依据被审计单位核算、管理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的,一般来说不符合审计人员的需求。所以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数据来实现审计分析,必然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原始数据按审计目的进行“再加工”,从原始数据中选择出所需要的数据,生成能完成审计分析的“中间表”(董大胜等,2004)。创建审计分析中间表要充分掌握数据表与表之间的关系,结合审计目标,对数据进行选择、整合,加工形成符合审计需求的数据集合,一般通过对选定的原始表进行投影、连接、关联、筛选等操作来实现。本例中,将求职人员登记表和职业介绍补贴申报表以身份证号码字段进行关联,建立连接,生成满足审计分析需要的中间表。
(五)完成分析
按照分析模型,利用软件工具或SQL数据库语言,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核对、检查、复算、判断等操作,得出结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3:59
刘家义审计长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积极探索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的要求,结合几年来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数字化审计模式包括很多内容,有审计管理、业务实施、质量控制、审计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以及数据资源共享多个方面。就目前最重要的审计项目业务实施而言,进行数字化审计离不开数据资料的获取、整理、分析等过程。我们要将系统内控审计和电子数据审计结合起来,进行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作为信息的载体,作为审计的基础对象,数据本身的意义所反映出的业务本质就是其最有价值的体现,也是审计的核心所在。数据无法脱离它所处的系统,它是具体的法律规章、财务制度、业务流程量化的表示,所以数据必须与具体的审计对象结合起来,构成对应审计实体的审计模型,将数据还原到它所体现的业务本质上来,这应该是进行下一步审计实施的关键点。 审计模型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就是用获取的基础数据结合财务业务流程进行验证,是一种业务人员能够理解并建立,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描述和处理的算法。 审计模型的建立,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通过学习审计对象相关法规文件资料和财务业务办理流程,勾画出业务流程图、资金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模型,把纷繁复杂的业务过程拆分成相对的子模块,再进一步理解、整理获取的基础数据,将数据与业务子模块对应起来。到了这一步,审计人员就可以根据审计的重点,着手业务审计模型。这和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经验等息息相关。我们常用的是针对每个具体的业务环节进行建模,这是直接面对具体问题的审计模型,方法有: 1. 根据*法规来建立审计模型。 对于特定行业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一般都规定的非常具体,因此可以依据具体的条文,将法律法规的定量、定性规定具体化为模型中的筛选、分组、计算、统计等条件,对反应具体业务内容的特定字段设定判断、*等条件,以此来建立审计模型。比如个人所得税征缴所规定的分段计算方法和不同的起征点、税率等,就可以直接用来建立验算模型。 2. 根据审计对象的业务逻辑和数据钩稽关系建立审计模型。 业务逻辑和数据钩稽关系往往是具体的业务之间固定的关系的直接反应,如汇总关系、比例关系、计算方法等,对于审计对象的具体业务处理逻辑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医保门诊的医药费和具体的病种、医院或药店、累积的金额、年龄和级别等都有关系,彩票销售数据和中奖、兑奖数据的关联性等,都可以用来建立计算和分析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与业务逻辑或者固有的钩稽关系不符合的数据和事项。 3. 依据审计对象和其他单位的外部数据关联关系建立审计模型。 大多数单位的经济活动都不是完全孤立进行的,总要和其他单位或部门发生财务、业务的往来,比如上级拨付专项资金、本级配套、下级执行单位的用款,社保资金收缴时和税务部门的关系,发放时和财政、银行的关系,福彩公益金在彩票机构、财政部门、民政部门之间的流动等,都可以用来建立关联审计模型,并且这种模型利用了外部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测该对象提供的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 4. 利用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来建立审计模型。 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对某类问题或某行业的反复审计过程中,往往能摸索、总结出此类问题或此行业的特征,利用这种经验,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对现金、银行支出分录中的摘要进行某些关键字词的搜索,有时候可以很快的筛选或锁定一些其他审计模型难以发现的隐蔽问题,从而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审计模型建好了,数据就有了用武之地,根据建立的审计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的验算和分析,一方面验证数据自身的有效性,将财务与业务数据进行核对,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对关键的业务控制点和业务处理逻辑进行模拟和验证,掌握审计对象整个业务处理过程,从而得出具体业务是否真实、合规,是否有疑点或者可提供进一步分析的线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