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野外两只大熊猫的“恋情”得到确认。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恋爱的主角,是野化放归的“淘淘”(雄性)和“华妍”(雌性),这也是全国首次现场拍到两只放归大熊猫相互求偶行为。
△“淘淘”和“华研”都是野化放归的熊猫。
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简称“熊猫中心”)已放归了11只圈养大熊猫,其中有10只曾被饲养员牟仕杰照料、监测。这次“恋爱”的“淘淘”,正是他入职后负责照料的第一只野化放归大熊猫。
大熊猫野化放归,就是在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之后,将部分人工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以达到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的目的。
牟仕杰介绍,参与这项工作,必须尽力避免大熊猫对人类产生依赖,为此,他们常常要用到一个“神器”——大熊猫伪装服。每当要与野化培训的大熊猫接触时,他和同事就“全副武装”,衣服上喷洒熊猫尿液或涂抹粪便,让自己更“像”熊猫。
“淘淘”是熊猫中心第一只接受“母兽带崽”野化培训的大熊猫。“母兽带崽”,指的是让幼崽出生后跟随母兽生活,学会觅食、躲避天敌等技能,从而更好地回归大自然。这个过程中,饲养员要时刻保持“隐身”。
牟仕杰介绍,熊猫的野化培训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幼崽刚出生至一岁左右,这时候,幼崽生活在模拟自然环境的小型培训圈内,吃的是母乳,主要跟着妈妈学习爬树等基本技能。
为了避免幼崽对人类产生依赖,野化培训中必须尽可能减少与其接触。每次给母兽投喂食物或给幼崽做必要的体检,饲养员都会穿上熊猫伪装服,还会在衣服上喷洒母兽的尿液或涂抹粪便,让自己从视觉、味道上都和真实的熊猫更接近,以此“迷惑”幼崽。
△“熊猫人”给熊猫幼崽进行身体检查
那么,熊猫能辨别出“熊猫人”的异常吗?牟仕杰回忆,有一次,“淘淘”看到了“熊猫人”,立刻爬上了一棵大树躲了起来。“我猜测,它可能觉得这只‘大熊猫’很不一样,但它的世界里不会有‘人’的概念。”
△“淘淘”
幼崽大概一岁左右,食物会逐步由母乳过渡为竹子,也随即进入野化培训的第二阶段。工作人员会将熊猫母子转移到面积更大的野化培训圈,这里与它们的自然栖息地毗邻,属于完全的自然环境,幼崽开始跟着妈妈自主采食,学习躲避天敌、寻找水源等技能。
这个阶段,牟仕杰和同事需要密切关注熊猫母子的一举一动,每天在野外进行巡逻,一圈走下来要4个多小时,有时遇到大雨、大雪,他们要在野外跋涉一天。其间,他们要完成的工作复杂又琐碎。
“我们需要根据母兽佩戴的GPS项圈找到它们,远距离观察它们的活动情况和精神状态,还要避开幼崽,单独引开母兽为其投喂精饲料补充营养。此外,还需要定期收集母兽佩戴的录音笔数据,分析它们的活动规律,同时将收集到的粪便样本带回去……”
让牟仕杰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山里突然下暴雪,他们担心积雪将竹子覆盖,于是进入野化圈查看。当他们跋涉几小时终于发现“淘淘”的踪迹时,远远望见“淘淘”跟着妈妈找到了食物,还在雪地里开心打滚。牟仕杰感叹:“人很难教会幼崽如何生存,但熊猫妈妈可以。”
△“淘淘”和妈妈“草草”
默默呵护“淘淘”两年两个月零七天后,牟仕杰迎来了与它的告别时刻。这时,“淘淘”已经可以脱离熊猫妈妈独立生活,经过综合评估,它被放归大自然,独自开启新的“熊生”。此后,工作人员根据采集到的信息研判,“淘淘”生存状况良好。
为何大熊猫越野,“熊猫人”越开心?
与动物园的熊猫饲养员不同,牟仕杰不能与大熊猫亲密接触,还可能面临野外工作环境中的种种危险。
△牟仕杰
找寻野培大熊猫踪迹的途中,除了会遇上凶猛的野生动物,还有可能遭遇恶劣的天气。有一次,山上大风呼啸,牟仕杰和同事突然听到了奇怪的响声,紧接着一棵大树就倒在了两人中间,还有石头从上方滚落下来,幸好两人躲避及时才没有发生意外。
有时候,“不听话”的幼崽也会加大他们的工作量。牟仕杰记得,熊猫“琴心”在接受第二阶段的野化培训时,曾5次打洞钻出了野化圈的电子围栏,有几次甚至白天“出逃”,晚上回来找熊猫妈妈。牟仕杰和同事只得扩大搜索范围,密切关注它的安全。但他们也从心底里高兴:“‘琴心’野性很强,活力十足,完全掌握了妈妈教给它的技能。”
△“琴心”
除了饲养员们,熊猫中心的科研人员也一路为野培熊猫保驾护航。熊猫中心野外生态研究专家张明春介绍,因为需要大熊猫母兽去教授幼崽生存技能,所以他们会严格挑选母兽,尤其倾向于具有野外生存经验、母性强的大熊猫。比如,“淘淘”的妈妈就是从野外救助回来的“草草”,具备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
将熊猫放归到野外,也绝不是“打开放归笼”那么简单。他们首先需要对野化熊猫的生存能力、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保证其放归后能够自主觅食、躲避天敌,若评估结果不合格,这只熊猫将转由人工饲养。
△“淘淘”放归现场
其次,在放归地的选择上,工作人员会综合考虑适宜栖息地质量、面积、主食竹生物量、放归大熊猫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尽可能地帮放归大熊猫融入当地种群。
当熊猫独自迈向大自然,工作人员还要密切监测它的生存状态。张明春说,大熊猫在放归时会佩戴GPS颈圈,他们以此追踪熊猫的活动轨迹等信息,但颈圈会在一年半左右脱落,而后他们会依靠红外相机、粪便取样、采食痕迹等方式收集更多数据。
△张明春在野外提取样本
野外放归如何开启全新“熊生”?
在“淘淘”之前,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2006年4月,雄性亚成体大熊猫“祥祥”经过独立野化培训后放归野外,但不到一年就死亡。经研判,“祥祥”是在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时,从高处摔落重伤致死。
熊猫中心复盘了“祥祥”野化放归失败的原因。首先,“祥祥”野化期间没有妈妈陪伴,无法从妈妈那里学习生存技能,也容易对人产生依赖,其次,“祥祥”放归的山林种群数量饱和,使它面临的领地和配偶争夺异常激烈。
深刻吸取经验教训后,2010年,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重启,这一次,熊猫中心提出了“母兽带崽”的野化培训方式并进行实践,帮熊猫幼崽更好地获取生存技能。
加上“祥祥”在内,熊猫中心目前共放归11只圈养大熊猫,其中9只存活,存活率超过81.8%,远高于国际上大型野生动物野化放归的成功率。它们中,有7只已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对复壮濒危小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熊猫中心核桃坪基地有3对熊猫母子正在接受野化培训,未来它们有望走进丛林深处,开辟崭新的“熊生”。
每当打开放归笼,目送野化大熊猫一步步走远,熊猫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充满不舍,但他们也期盼着,这些可爱鲜活的生命,在大自然能拥有更多可能。牟仕杰说:“我从它们刚出生100多克,一步步看着它们长到100多斤,分别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但我真心地祝愿它们,在野外能好好生活,那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 陈瑶
校对 |陈丹
审核 |梁涛
感谢关注!